王作栋:屈 原 与 当 代 宜 昌

屈 原 与 当 代 宜 昌

王作栋
以屈原昭君引领宜昌城市定位
“屈原昭君故里  世界水电名城”,是2018年市委、政府确定的宜昌城市定位。这个以屈原引领的城市定位,先以广泛征询各方建议为前提,梳理后经专家组反复比较论证,最终确定。定位的第一句彰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精神品质,第二句指向现代中国代表性的宏伟水电工程及其在全球范围著名水电工程中的位序。定位过程虽然历时仅一年多,实际上有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数次宜昌文化定位研讨的背景,里面含有市委宣传部五届领导班子持续推进的意志和广大市民的参与自觉、多专业人士共同付出的心力。

定位研讨历经刘宗发、文成国、赵举海、廖达风、王国斌五任宣传部长组织,二十余年间围绕宜昌文化定位的表达意向累计达22种:三峡文化、巴楚文化、名人文化、嫘祖文化、屈原文化、屈原昭君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治水文化、码头文化、水电工程文化,以及旅游文化、军事文化、贬官文化、至喜文化、移民文化、开埠文化、租界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检视以上表达意向,可知1、所观照的文化形态类型级次不一,具有统属性的一项文化类型被分别表述、大类与所属子目类一并出现;2、阶段性事件产生的文化(移民、抗战、红色等)与传承久远的文化(三峡、屈原、昭君、民俗)共存;3、自然的(山水)与人文的并列;4、对内涵相同相似的文化形态,表述不一(治水、水电工程);5、容量偏小、影响力弱的文化类型,占比超过一半。

2018年确定的宜昌城市定位,以引领性、导向性、视野的纵横拓展性,简练地集中了多种表达意向,为宜昌酝酿二十余年的结晶。屈原既是本域的、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先贤,首擎屈原高帜,为宜昌彰显人文历史、精神品质的优选,与城市品牌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定位在全国同级城市中独到、有唯一性,市委宣传部自当年5月1日起通过央视等主流媒体向外宣传。

宜昌年年端午悼屈子

不只是因为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涤荡,在民间、官方所形成的共识。为什么纪念屈原?有人说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世界级文化名人。这种说法对,但是不完整。屈原不只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国纪念屈原更远远早于世界和平理事会确认屈原为世界文化名人的1953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中后期,楚国由盛转衰、急需励精图治的阶段。屈原是楚国的高官、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他审时度势探寻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对国家治理主张彰明法度。虽然阻力重重,“吾将上下而求索兮,虽九死而不悔”。但是当时的楚王宫呢?“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谄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屈原反而被贬流放。他的大部分诗歌作品,都是在被贬流放期间创作的。

屈原的诗歌作品《离骚》《天问》,宜昌大多数市民并没有细读过,是随着屈原的名句广泛流传来认知屈原的品质的。什么样的品质?忠心爱国,关注民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理念,虽九死而不悔的责任担当。

百姓心目中的屈原为国家竭忠尽智,最终以身殉道,人们世世代代惋惜、敬重。国家、民族,任何朝代都需要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的战略家、外交家。屈原品质是民族之魂、国家之魂、。年年端午悼屈子,引导一代代后人以先贤为楷模。秭归每年龙舟竞渡之前震撼心灵的《招魂曲》,表达的是屈原故里后裔代表的历代民众的心声。

屈原炽烈的爱国情感,深邃的哲学思想,想象丰富、精彩绝艳的诗歌作品,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屈原的哲学思想,包括上下求索的科学观,以民为本的民本观,以法度治国的法治观,不仅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影响深远。

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的世界文化名人中,中国籍的有5位:李时珍(1951)、屈原(1953)、关汉卿(1958)、杜甫(1962)、齐白石(1963) 。其中,自古迄今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屈原。

屈原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性要素之一,“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两千多年来祭祀连绵不绝的内蕴,正在于此。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宜昌市、秭归县)

经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在2006年经国务院纳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单位为宜昌市和秭归县两级政府。这是国家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发挥着恒久的凝聚力、向心力。

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宜昌市和秭归县申报成功,原因是国家层面既考量共性标准,又考量个案的特色。端午祭祀屈原的习俗流程,在宜昌、尤其在屈原故里秭归系统保存下来了,——三过端午(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包粽子、插艾蒿、挂菖蒲、戴香包、饮雄黄酒、煮艾蒿洗澡,和祭奠屈原仪礼,龙舟挂红,游江招魂,龙舟竞渡,骚坛诗会等,源远流长的所有环节相辅相成,屈原故里沿袭至今。全国许多地方的端午习俗现在时形态中,与屈原紧密相关的内容、样式,没有秭归保存的完整。

秭归生产生活习俗中同时有一些伴生事象,例如“牛耕不用绳索拽,丧葬均用红棺材,男女老少赶诗赛,屈原当作神仙拜”,当地传说均与屈原有关。民俗学界重视这些伴生事象。这些与我前面例举的事象一起,彰显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内涵:对屈原人格品质的尊崇,已经深深植根于屈原故里后裔的心田,渗透在一代代子民的血液中。这是国家层面考量的个案依据。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是全国各地端午习俗的代表。

近年来,屈原故里乐平里村又有个新变化,即“历代诗人颂屈原”文化碑廊建成面世。动议发起于2015年,秭归籍老工程师姜廷芳先生、美籍华人吴述圃女士和宜昌、秭归各界人士共捐助36万余万元,其中宜昌市社科联支持1万元。碑廊建设主持单位宜昌市屈原学会在秭归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文联、屈原镇党委政府、县屈原文化研究会、乐平里村、骚坛诗社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第一、二期工程分别在2016、2020年完成,计有历代咏诵屈原的诗词碑刻210通。此是屈原故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咏诵屈原专题碑廊,为弘扬屈原精神增添的新的载体,全国少有。

文化部将全国性端午节庆活动确定在秭归举行

2010年,文化部将全国性端午节庆活动确定在秭归举行,从当年起,每两年一届,文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

在此之前,2009年,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经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专家组考察论证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为世界级的。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确认,反过来又加速了文化部对全国性端午节庆活动选址的决策进程。

在此之后,2014年全国清理节庆日活动,多项活动停办。文化部保留一项,即在秭归举行的全国性端午节文化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系中的4个重要节日,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它承载和传播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反映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精神世界。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的主要区别,在于端午节有明确的人物指向,普世性地共同纪念屈原。那三个节日均没有共同且专一的人物指向。端午节源起于殷商时期,远在屈原诞生之前;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之后,端午节逐渐成为人民共同纪念屈原的节日。当下,秭归业已成为我国展示端午节庆习俗、光大屈原精神的第一平台。

作者简介:

王作栋:长期硏究三峡宜昌区域文史与民俗,75岁,国务院津贴专家,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宜昌炎黄文化

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

编辑|江龙

邮箱: 2023210761@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