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勇 | 邓州风物志之 梦里依稀农民泪(1)(小说连载)
邓州风物志之
梦里依稀农民泪
文|张书勇
1
那么如何跳出“农门”,吃上“卡片”,跻身国家干部的行列?在当年的邓州农村,途径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上边有人,可把本为农民身份的适龄青年安排到偏远乡村的小学初中、国有集体的厂矿企业,甚至直接安排到县乡一级的党政机关,当然先做临时工或者民办教师,然后一步一步的转正,最终实现从“农民”到“干部”的身份飞跃。
我们且拿民办教师为例说说吧。
在当年的邓州农村,基本上每个村里都有一所小学,几个大村联建一所中学(曾经一段时间,不但每村都有中学,而且几个大村还竟联建一所大学)。学校若想正常运转,当然需要相应数量的教师,可是上面派下的公办教师毕竟人员有限,于是作为补充和辅助力量的“黑民办”、“民办”教师便应运而生了。“黑民办”就是那些村里自己聘用、工资福利亦由村里承担发放的教师,“民办”则是那些乡镇教改组聘用、工资福利亦由教改组承担发放的教师;“黑民办”、“民办”教师的本质身份还是农民,教学时间之外,还得起早贪黑的耕种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田,他们的身份地位虽然高于普通农民,但和公办教师相比,工资福利待遇还是差着远远一大截子的,而且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不管是“黑民办”,还是“民办”,除了自身拥有一定的知识涵量之外,都需上头有人,最起码也得跟村里镇上的领导攀个七姑八姨的裙带关系,要不然东山日头一大堆,乡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适龄青年虽然不多,但也不只你一个,大家都把头削得竹签子似的往前挤,凭什么单单聘用你呢?
如果“黑民办”教学成绩突出,就有可能转为“民办”,也即由村里聘用改为镇上聘用;如果“民办”教学成绩突出,就有可能转为“公办”,也即由镇上聘用改为国家录用;一旦转为“公办”教师,那就意味着从此正式脱去“农”皮,理直气壮的成为国家的人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仅仅只是可能,并非每个教学成绩优异的“黑民办”都能转为“民办”,也并非每个教学成绩优异的“民办”都能转为“公办”,因为一来上级每年分配的转正指标极其有限,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有吃着的,自然更有吃不着的;二来转正又有年龄、教龄、教学能力种种方面的限制,而且还要考试,这就让更多的“民办”、“黑民办”教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三来国人办事素有“研究”习气,这研究二字嘛,里面可就大有文章了:所谓的种种限制其实不过表面形式罢了,政策是红薯,工夫是火候,工夫到火候自然就到,火候到红薯自然就软,——这软了的红薯嘛,嘿嘿,那就随你捏了!
可是怎样将政策的红薯烤软呢?用当年流行的话说就是:鸡子不尿尿,各走各的道;你烧你的香,我敬我的神:有门路的把头削得尖尖的赶紧走门路,没门路的剜窟窿打洞想法找门路。不管走门路还是找门路,都需花钱;作为身份地位仅比普通农民高那么小半拃的“黑民办”“民办”教师来说,钱从哪里来?不过圈里的半大鸡猪、缸里的糙米杂面而已。卖了鸡猪逢年过节靠什么?粜了米面青黄不接吃什么?唉,头疼了医头,脚疼了医脚,在这火烧眉毛的紧要关口,还在乎那些鸡猪那点米面吗?翻过这道坎,头前一片天哪!……
那些既没门路又无钱财却又急于转正的,便唯有另辟蹊径了,据说当年就曾有过年轻漂亮的女民办教师为了转正而甘愿在决定自己命运的人面前脱下衣服,又曾有过聪明有为的男民办教师为了转正而甘愿娶某领导的痴傻女儿为妻;更多的人自知无钱无路,索性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度春秋,阅四时冷暖,历人情炎凉,结果虽苍颜皓首而终未摆脱农民身份……
有篇小说,讲述的便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故事:
某年腊月,刚刚生完孩子三天的民办教师明爱芬赶往县里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没想到河上的桥板被人偷走;为了赶车,明爱芬趟了冷水河,结果还没进入考场便病倒了,抬回家后下身已是废了。虽卧床多年,但明爱芬始终没有死心,夜里做梦都在想着转正;弥留之际,憋在心里的一口气迟迟不肯散去。其时学校恰好分来一个转正指标,经研究决定将其让给明爱芬。“明爱芬接过(转正)表格,从头到尾细看一遍,脸上逐渐起了一层红晕。她忽然说:'老余,快拿水我洗洗,这手哇,别弄脏表格。’……明爱芬用肥皂小心洗净了手,擦干,又朝余校长要过一支笔,颤颤悠悠的填上:明爱芬,女,已婚,汉族,共青团员,一九四九年元月二十二日生。那支笔忽然不动了。邓育梅说:'明老师,快写呀,万站长今天要赶回去呢!’明爱芬没有一点动静。在背后扶着她的余校长眼眶一湿,哽咽地说:“我知道你会这样走的。爱芬,你也是好人,这样走最好……’”
一个为了参加转正考试而趟冷水河落下终身残疾的乡村女民办教师,在卧病多年后终于盼来了一张转正表格,然而尚未填完表格,尚未享受到转正之后的待遇,便已静静死去……
二是参军当兵。尽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乡谚古训,但那指的是万恶的地主旧社会;如今新社会了,参加的是人民解放军,履行的是保家卫国责,自然就当另有一番说词了。本为农民身份的适龄青年,只要政审过关,学历合格,体格强健,又能取得社队干部的盖章推荐,又能赢得四邻八舍的交口评赞,便可去到部队这座大熔炉里锤炼上几年;期间有知识有文化的抢抓机遇报考军校,晋升军官,直接变身国家干部,没知识没文化的则起早贪黑埋头苦干,且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万一遇上个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机会,立次大功挣面锦旗,也有可能得以提拔,挤进公家大门。不仅如此,因为国家实施的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政策,在当年的邓州农村,凡有子弟在部队上的人家,不但门首总要挂上一块“军属光荣”的红色标牌,而且逢年过节也有村组干部带着锣鼓队,敲敲打打的前往门上慰问致敬。因此参军当兵,从大的方面来说报效国家,履行义务,从小的方面来说于己于家亦皆十分有利。
然而这么好的事情,怎会平白无故的落到你的头上呢?要知道如今可是养兵千日的和平年代,并非用兵一时的战争年代啊!想参军当兵,先得过村组干部这一关:你根正苗红,村里根正苗红的人一抓一大把哩;你学历合格,难道人家的学历就是吃白食换来的?你身体健壮得象头牛,难道人家的身体就柔弱得象头猪?得,要想顺利的得到村组干部盖章推荐,要想顺利的穿上那套梦寐以求的草绿色军装,又得付出几番心血。过了村组干部这关,下面还有乡镇的武装干部,还有接兵的部队干部,该请客的请客,该送礼的送礼,这就好似酒场上的“通关”,哪个环节打点不到,都有可能功亏一篑,全盘皆输。三十年前的一个冬夜,邓州某镇某村,某某青年已经穿上军装,戴上军帽,就差第二天一早跟接兵干部走的时候别上领章帽徽了;其父想给前来接兵的部队干部备上一条好烟,可因连日花销,翻遍家里家外,已经半分钱也找不到了。其父咬一咬牙,遂于夜半潜入大队林场偷偷伐了两棵小树,准备连夜扛往镇上换钱买烟,不想却竟被人抓了现行,结果不但自己判刑入狱,连带儿子当兵的事情也跟着泡了汤……
穿上军装到了部队就一切都好了吗?不,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哩,部队那么多的农家子弟,龟孙才不想在这座大熔炉里把自己百炼成钢哩,龟孙才不想摆脱红薯块苞谷糁的纠缠让胃里天天装上细米白面哩,龟孙才不想穿上四个兜的军服当个扬眉吐气的国家干部哩。但想归想,终究还得落到实际行动上,于是就得竞争。那不是在火鏊子般的太阳底下“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的训练竞争,也不是一声令下笔直扑倒地面眉头皱也不皱一下的摸爬滚打竞争;那种竞争啊,真是既说不清又道不明,或是既做了却又不能说出:每天清晨起床号刚一响起,大家就一个个饿虎似的冲出宿舍,有的抢着挑水,有的抢着扫地,有的抢着帮助饲养员喂猪,有的抢着帮助炊事员切菜,有的实在抢不来活路,就把连长指导员的内裤抢来洗了又洗,甚至竟一头扎进厕所池里徒手淘粪……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赢得领导的一句表扬啊,因为表扬就是进步的起始啊。可是仅仅表扬就行了吗?你还得另有表现啊,要知道功夫在诗内,功夫更在诗外啊!……
在部队这座大熔炉内,经粗箩筛了又筛,细箩过了又过,每年能够获得“提干”这种幸运机遇的仅只寥寥数人,更多的则是服役期满,脱下军服,打好背包,重新回到生养自己的农村,套用一句古代的雅语,这叫“解甲归田”……(未完待续)
图|网络
--End--
Dec. 11
2017
《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为张书勇新近创作的一部全面解析邓州风土民情、风物特产的长篇叙事散文,是了解邓州、追忆邓州的最佳文选,其上部30万字已经全面完工出版,定价为60元,欢迎订购。联系微信:zhangshuyong7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