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能在深浅之间恰到好处,就是最大的本事 2024-06-11 20:09:35 “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经》的话,真正的意思就是指人处世之难而言。人处在社会里,许多事情要随宜权变,不但是动乱的时代要如此,有时候对朋友,乃至在家里对配偶、儿女也是一样,深不得,浅不得。能在深浅之间恰到好处,就是最大的本事。我们就是不引用上古的《诗经》,引用唐代朱庆余的名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也是这个意思。唐人的诗,很多喜欢用男女相悦,尤其以女孩子的感情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慨。诸如功名富贵的得意,坎坷落拓的失意,往往都用女孩子的情感来形容。这首诗就是表示功名考取了,非常高兴得意,马上就要去见长官了,见长官之前,自己精心的“化妆”,希望自己能够使长官在“第一印象”中,产生良好的观感。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环境还摸不清楚,只有在师友同事之间,悄悄地打听,是不是合长官的意?我们一辈子做事,每到一个新的环境,究竟要浓妆或淡抹,可还真难恰到好处。“画眉深浅入时无?”能不能合于时代?若不合时宜,就没有用。古人还有两句名诗说“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表面上看起来是题画的,其实这是牢骚的诗,他说若早知人是势利的,这样喜欢攀着富贵,(中国牡丹花是代表富贵的花。)对于清高的格调看不惯,那我就率性俗气一点,多用一些胭脂画富贵花好了。我们不懂诗的,只把它当文学作品看,所以有人说,写诗的是无病呻吟。实际上,许多是政治哲学、人生哲学,整个摆在诗里,我们做一辈子人,就是不知道如何能“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就是人生哲学。所以中国哲学难研究,因为必须同时通文学。又知秦韬玉咏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为什么今日谈这些诗与哲学关系?我们中国从前一些读书人,到了晚年退休在家,写字、作诗、填词,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好像时间不够用。而现在的人,退休下来,或者是老伴不在身边了,儿女长大飞了,感到非常空虚落寞。有一位某大学教授,在六十岁后,就有这样的感觉,他又不信仰任何宗教,我劝他作诗。他说不会,我说可以速成,保证一个星期以后就会作,不过是易学难精。后来果然他对作诗有了兴趣。如今已七十多岁,居然出了一本诗集,现在可够他打发余年的了。所以中国这个作诗的修养很有用。而且不会见人就发牢骚,有牢骚也发在诗上面,在白纸上写下了黑字,自己看看,就把牢骚发完了,心中还能有所得。就像这首咏贫女的诗,表面上是描述穷人家的女儿,但实际是影射一个人学问很好,但不得志,所谓“怀才不遇”的人,就像有的公务员,学问很好,但是特考、高考都考不取,这里碰壁,那里行不通,就只有做个小公务员。而这首诗,描写一个住茅屋的贫家女,对那些高贵华丽衣服的香味,闻都没有闻过,本来想托媒人找个婆家,但自己很伤心,不愿意这样折节自荐。比喻一个有学问才具的人,不愿意托朋友为自己吹牛找工作。而在这个时代中,一般人都很现实,很低俗,绝不欣赏青松明月一样的格调。虽然时代如此,可是觉得这些人太可怜了,自己还是保持固有的俭朴纯真,并不跟着世俗走。这也就代表了作者自己。大家很现实,要人家介绍、吹嘘,或者上电视,登登报出了名就有办法,社会风气不太对,何必那样呢?这些路都不走,还是保持自己的朴素。这就可见他的修养,他也很自负,如贫家女一样,敢于夸称自己的女工,比任何人都精巧,这岂不自负自己的学问本事,比任何人都要高?可是不合时宜,苦恨自己在这样的时代里,永远不能得志,没有机会对国家社会有直接的贡献。这也是牢骚。中国的诗文,微言大义,往往就在一个字,“不把双眉斗画长”的一个“斗”字,就是点睛的。所谓斗就是和人家竞争,你打扮得这样漂亮,我就打扮得比你更漂亮,就这样出锋头,找机会。说到画眉,古人描写这一类事的诗很多,也是一些文人吃饱了饭,真的看了女人化妆等等而作的,但那些是所谓“香艳体”。像贫女这一类的诗,则不属于香艳体,而有寄托的涵意。《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安排摆布只为他”,修道的人用各种方法修持,盘腿打坐,念佛,各种的安排;想修道就是做安排。不修道的人呢?则任由烦恼痛苦随时指挥摆布。念头、思想安排摆布只为他。 “身外无心不著磨”,如果我们晓得这个身体是假的,暂时借来用的一个工具,向爸妈借来用几十年。真到了无心之处,什么叫无心呢?一切妄念来不理,它本来是水上的波纹,又何必理它呢?不理就不受这个虚妄心理之磨障,这都是假的,这个威仪自然寂静。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心性的本来,不了解思想、感情都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是假的,就会被水上的波纹骗去了,而忘记了自己水的本性。 “若向画眉深浅看”,一般人都被深浅骗住了,画眉深浅,迷人髻堆螺,这是唐人的诗,画眉深浅入时无。一个新娘子第二天对镜梳妆,问新郎官,我这个眉毛画的好不好呀?颜色是浅一点呢?短一点呢?翘一点还是低一点?合不合时代?现在的画眉有些是翘的,有的还涂上咖啡色、红色的,灯下一看,喝!罗刹国来的那个样子,真是红眉毛绿眼睛的那么搞。唐朝的人喜欢印黄,额头里弄一块黄颜色,现在一看都是黄胆症,唐人以这个为时髦。等于印度女人喜欢眉间额上挖一个洞,从小就挖,然后嵌一颗珠子,世界上各种怪样子都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些诗看起来像黄色,其实蛮老实,是说个读书人一辈子找不到工作,因为不合时宜,最后是听人家劝告,学着跟时代走。所以说你看看!我现在合时不合时?就是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的本意。“迷人岂止髻堆螺”,古人梳长头发,盘到头顶上一个髻子,堆起来像颗螺丝一样,很好看,也有像捏馒头一样,堆在一堆高高的,很多人看了这个头发,傻了,着迷了。其实啊,什么叫做美,不是男女之间的色相就叫做美啊,这些境界就把你骗住了,物理世界的一切欲望就骗住了你,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不迷你的,都在骗你,都在受骗。为什么?因为认不得自己自性如来,只看见那个水上波纹,被波纹骗走了。认清楚了波纹,就知道感情、思想都是不去也不来,此心本来清净的,你也就少上当,你就金刚般若波罗密了。《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 赞 (0) 相关推荐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南歌子 宋·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解释这首词的时候,很多人都把词中女子,定位为新嫁娘, ... 观唐习律7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心事谁懂 前言 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和温庭筠并称温李,他是晚唐诗人中的代表人物. 青少年时期,李商隐受到牛d令狐楚的青睐,得以纳入门下学习科举考试的文体:骈文,并在令狐家的帮助下进士及第. 李商隐曾在< ... 【诗鸟谐趣】画眉深浅入时无——黄眉鵐 回眸一笑黄眉生, 枯木花枝不觉冷. 怪道无风也凋去, 浓妆淡抹自天成. --2021.1.18<黄眉鹀>鹀有很多种,所谓"鹀七八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小鹀很常见,种群也 ... 古诗谐趣·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据<云溪友议>载,朱庆余曾以一首<闺意>进献水部侍郎张籍,句为: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这人吧,名气不大,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他这首<近试上张籍水部>却大名鼎鼎. 很多人可 ... 【南怀瑾老师】生死之间的道理 人人都怕死,为了欲望却不小心谨慎,这就很奇怪了! 本文摘录自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孟子说:生命活下去,是人类最大的欲望,最基本的要求,即使给一个人千万元,要他去死,也不会有人接受,因为 ... 南怀瑾老师:夫妻之间就要和睦相处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这两句话,小孩子们都会说,就是出在这里. 只要两个人同心协力,"利"不是利害的利,是锋利的利,像刀子那么快.那么利,连黄金都切得断. ... 南怀瑾老师:男女之间大概都有这个经验,虽然听起来像个笑话 "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杨朱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其实古今中外都有这些事.杨朱有一次到了宋国,住在旅馆.逆旅就是旅馆.这个旅馆 ... 南怀瑾老师致儿时好友林梦凡先生的亲笔信 南怀瑾老师在信中言: "我的事,非一般世俗中人所能了解,除非有一天能坐下写回忆录,至少可达百家言之谱,然后世人方得知其始末因由也.我亦年迈,常在身心煎熬中过日子,只是能忘身忘生为人谋,为 ... 南怀瑾老师讲述:什么样的女人才有福气? 南师说: 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此. 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满足.这就是饿鬼的心态.饿鬼的心态,怎么能感召到富贵呢,凡是饿鬼心态的人,往往是饥饿的状 ... 南怀瑾老师:你对一个想看相算命的人这样说,他一定认为你很准 人为什么要看相算命?俗话说"看相算命,心思不定",卜卦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在街上摆个卦摊,有人来卜卦,你可以大胆地说:"先生,你很有心事呀!"这句话一定灵,没有心 ... 南怀瑾老师:了解一个人,要鉴识他的器度和个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识人"的学问,有好几部书.汉末有刘劭的<人物志>.最近的有清代曾国藩的<冰鉴>.<人物志>,可视之为看相的书,也就是识人 ... 南怀瑾老师:内在没有一个中心,知识越渊博,思想越危险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是子夏告诉学生做学问的道理.我们看到子夏教学生的这两点,真有无限的感慨.子夏说,一个人应该每天反省自己所欠缺的,每个人都有所缺乏的,不要认为自己有 ... 南怀瑾老师:这四句名言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 宋朝了不起的名儒范仲淹,在他<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万古.后世青年,有人把这两句作为读书做人的目的,且以济世救人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