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远嫁的日子里长大
在远嫁的日子里长大
刚结婚头几年,我每年都会回娘家小住上一段时日。
那时候,我每次去时都两手空空,却从没人抱怨过,俗话说:“知女莫若母”。我家那困顿的处境,父母自然是心知肚明。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从二伯父家回来,听到屋子里断断续续传来了父母的声音,好像在说丫丫这孩子命咋这么苦,将来可怎么办啊……
父母说的丫丫正是我。
临走的时候,母亲紧紧地抓着我的手反反复复叮嘱说,我可怜的孩子,你回去了要实在缺什么,就写封信来。娘让你父亲给你寄过去。我明白,母亲是打心眼里担心我和孩子。
老人常说,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捧在手心里怕摔着,含在嘴巴里怕化了。在最初的那几年里,母亲总是没日没夜的操心我,很多次她来信说:“孩子,你离我们那么远,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管遇上什么难事,你一定要记得你还有我和你爹,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不会让你和孩子受委屈。
在婆家,在这个吃了上顿少下顿的六口之家,我和孩子虽然没饿着,但是却很少吃到一顿香喷喷的肉菜,缺盐少醋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日常中想要买一包卫生纸,一双袜子,一块肥皂,一袋洗衣粉,兜里总是空荡荡的,怎么也拿不出一分钱来,每次面临这种窘境的时候,母亲就像是有第六感似的,总是会及时地让父亲给我悄悄寄一点小钱过来,虽然拿在手里不多,却可以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
在那段困顿的日子里,因为有他们默默的爱,我才没有感到绝望。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一年的春天,我得了面瘫(也叫歪嘴疯)针灸了近两个月,也不见一点好转,就在这个时候正赶上父亲去世,等一家人草草的葬了父亲,还是母亲偷偷拿出仅有的一点积蓄让我找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中医,吃了几十付中药才逐渐好转起来的。我还记得那时母亲颤抖着声音说,孩子,你爹去了,以后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娘老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大忙。那一刻,我哭了,哭自己,也哭去了天堂的父亲。我知道,从此以后,这世上最爱我的那个男人,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又过了几年光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娃他爸进城了,日子也慢慢好过了起来。孩子上学也不用为钱犯愁了,家里的伙食也慢慢的好了起来,餐桌上的肉香味儿经常不断,就连总是为我那么劳心费神的母亲也没那么担忧了,脸上的笑也比以前多了。
后来,母亲对我说,孩子大了,你也去打工吧,多少也能挣点钱,兴许以后还能盖起大房子……
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就在心底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的干,不为别人,只为了自己那白发苍苍的母亲与已经去世的父亲少操一份心,我不奢望我们能在城里买一套像样的房子,也不奢望我们能开起跑车,我只希望,我们一家齐齐整整,健健康康,如果可以,再存有一点小积蓄(一备不时之需)。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打工期间,再见母亲,是上班后第二个年头的春节,我带着和我一样高的女儿,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母亲的身旁,回到了那个从小生活的地方。那天夜里,年迈的母亲,问起了我们的情况,与我说了整整半夜的话,说起过去,我忍不住湿了眼眶……
去年,大姐来电话说,母亲被兄长接到城里去了,让我不要担心她老人家。想到过去,想到父母,心里酸酸的。人家说养儿防老,可怎么在我这里却成了这样,为什么只有他们的付出,却缺了我的回报,是什么绊住了我行孝的脚步,让我无能为力?
现在,母亲与兄长一家在大城市里生活,我也日夜为了生活在努力打拼,想见她的老人家一面都不容易,更别说是行孝了。
一个远嫁他乡的女人,总是会在无意中或多或少,亏欠了自己的亲人。父亲的死,让我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啊,现在我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自己:丫头,抽点时间,多给母亲打几个电话听听她亲切的声音,问问她的近况,告诉她:娘,我爱你!……
插图/网络
诗人简介
焦小彦:笔名,北国飞花,陕西咸阳人,是一个把阳光植入心底的温暖女子。近年来发表过不少诗歌,散文,小说。喜欢山水,喜欢以女性独特的视觉,抒写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