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山后》之二: 回报生养的大地 (序)
编者按:2019年以来,松滋文化学者、《高成文学》名誉主编覃章海(山海)以《山前山后》为题整理自己发表过的序、跋或文学、文化评论文章,已在个人Q空间发表5篇,读之受益匪浅。从前读朱厚宽先生《松滋历代诗词选》,所辑入诗词止于建国初。而今建国70周年了,松滋文学这七十年的发展究竟怎么看,还是大有文章可作的。从《山前山后》已发出的文章来看,对70年来松滋文学史来说是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从文学、文化评论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可多得文学、文化评论文章。《太阳照在她的头顶上》跋——山前山后之一已在本刊发表。征得作者同意,将陆续在《高成文学》刊发《山前山后》系列文章,以资参考和研究。
回报生养的大地 (序)
山 海
《草根文集》的作者是一位生活阅历很丰富的人,在时空的波澜中驾驭沉浮,于自己、于家庭、于事业、于国家,做人做得很到位,事业有成。平生国家利益至上,家庭幸福和谐,个人为人谦恭平和,至善至义,谦为草根,实乃常思人之根本之所在。
《草根文集》内容丰富,多属笔记体一类的作品,其中也不乏当代文风的造诣——文字朴素,语言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客观地评阅时段,生动地讲述人物,镌刻心路历程。所述或人或事,或叙或议,基本上是广阔农村这个塔基之上的芸芸众生。但他们的人生中,勤勤恳恳地奋斗过,辛辛苦苦地努力过,安安心心地忠诚过,平平淡淡地满足过,实实在在地生活过。这些可以说是难得被正史或者象样的野史记住的,因为他们就是真正的一棵草,一棵春风吹又生的草——淹没了,消失了,融解了,泯灭了,化作了泥土而回报生养的大地。作者认识了他们,铭记了他们,追念了他们,感谢了他们,让他们在《草根文集》中活了下来而得到永生。
始于唐代的笔记体小说、散文,成为后世小说、散文的本源,影响极大。清人《阅微草堂笔记》对于时政、经济、文学、风土人情乃至怪异作了大量的记叙,成为现代研究当时社会的难得史料。《草根文集》于人物、事件、感慨甚至为记而记,很具体,很真实,很直观,就是社会现象林林总总的一种白描,没有虚构或是夸张的渲染。透过白描,你可以真实地感觉他们的存在,感觉到于时于事的真实的存在,无须更多的耐心读到这些文字,比起那些故作呻吟的大作要有味得多。现在喊回归自然,但真正想回归自然的并不多;而更为可悲的是真正的自然难以回归了。那山、那水已经不是那时的那山、那水;如今的乡情已经不是那时的乡情。因而人们在不断的深深的怀念之中而声声叹息。《草根文集》梳理了时空的线条,拾缀了世事的碎片,溅起了记忆的浪花,于嘶哑的警世呼喊中展示出作者的心迹。
作者有一个砺志的人生。始终在把握自己人生航道中适时奋斗,顺应时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基,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时世的汹涌波涛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击得粉碎而沉没,没有真正的睿智应对,于沉浮中踏浪而行是不可能的。《草根文集》既是作者心灵的轨迹,也是作者人生道路的籍册,更是作者砺志人生的标秉。论及出身,论及学历,世俗情随事迁,然始终如桎如梏,致而许多人而不得解脱,或误已或误人,或人己皆误。作者以深沉的思考,高远的眼光,极大的毅力破茧而出,心力两为,做立世卓群的大丈夫,成功自己,成就他人,成事于时,成仁于世,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人们效以榜样的 。在感叹人生之不易中,咀嚼《草根文集》,若思若渴,如饮如吮,不啻瑞露天浆,人之镜,得失自见其中。
《草根文集》读起来,因为时空的跨度,人们接受的层面不尽皆然。尤其是年轻一代,并不理解或者接受。如《二叔》中的二叔我们是见过或是见过许多的,然则年轻人不仅没有见过,在信仰缺失的今天,他们可能感到不可思议,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作者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总是有“贵人相携”,机遇连连。为什么别人就没有呢,可能要提出一些疑惑。其实很简单,知道谁是自己的贵人,什么才是机遇,这本来就是做人的一个根本。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演出,只觉得有些热闹而已,就是贵人站在面前也不一定认得;机遇已经在握也不觉得分量。因而就不可能顺境腾达,更不可能逆境出彩了。对于感受绝对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草根文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什么都不见也十分自然,观点与认识不能苛求比一。尽管如此,也不失《草根文集》的价值与意义。
立世处事,遗世传文。一定意义上说,结集是了却个人的一种心迹,枝附影从不得而知,也无可厚非。当我们从唐人笔记、宋人记事乃至明清广记中探寻遗珠,勾沉以鉴,《草根文集》的历史意义就不言而谕了。虽为之草根,春风年年,葳葳蕤蕤。谨此以为序,祝贺《草根文集》的出版!
按:《草根文集》作者覃世良,松滋高扬实业公司总裁,松滋本土企业家。
高 成 文 学
春季版
顾 问: 王夏子
覃世良
李克权
名誉主编:覃章海
周 兵
主 编: 覃亚志
执行主编:红 叶
副 主 编: 杨祖新
杜旭琼
文学总监:卢义宏
文 印:邓呈静
影像制作:刘红灵
曹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