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之我见

《太极拳论》曰“观耄素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则双重之病未晤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拳论中有“双重”之说。双重之病的概念是敌人用猛力攻我,我用刚力去抵抗,双方顶抗较力,活劲变为死劲不能运化,为双重之病。

  双重不在于重心是否双腿着力和单腿着力,就是单腿着力也会出现双重之病。单腿着力身体呆板就是双重。双腿着力各五五劲,而神气领起就不是双重。所谓不犯双重之病,也就是使全身任何部分在任何时间不发生呆滞现象,也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使身体任何一部分都能很迅速地、连续不断地、有虚实地变化。假使敌击我之接触点为实,在某一瞬间我的重心要发生动摇的时候,要用意立刻使它变虚,这种虚实的变化是随敌而变的,感觉灵敏,变化精微。《拳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指虚实变换不息的意思。至于不要犯双重之病,可由大到小去练,当练到精微之时,即每寸的地方都能够实现虚实变化,甚_牟于一指之微,或一根头发丝之细也可实现虚实变化。

  双重不存形式,而在心意,在于心中是否有随,是否有圆,气是否随意而流动,意动是否走在敌变化前。在初级以力击力,以身变手阶段,每动就随,每一动就是圆,有圆心圆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比如踩在天平秤上而不稳,稍一用力即翻板,故不管彼怎样用劲都不会出现双重之病。在中级以气击气,以气变手阶段,气不滞,气场随意而旋转就不会出现双重之病。在高级以神击神,以意变手阶段,意动始终走在敌变化前,就不会出现双重之病。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指的是开合,虚实,柔刚。欲避双重之病,必须做到,不丢不顶,舍己从人。

  《拳经》言:“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从人就是顺随,就是不顶。不随则不能走化,不走化则不能粘,不粘则敌劲无由感觉,无由感觉则不能控制敌,不能控制敌则不能战胜人,所以必须从人。由己则会发生顶抗,出现双重之病而不能运化,就不能保持自己的中定,所以一定要从人。敌来力我不能顶,只能顺化,叫走或叫轻。敌用力我也用力,二人互相顶抗,力大者胜是“双重则滞”,乃太极功夫之最忌。不管敌怎样娈化,我只能顺随,不让敌摸到劲,即不让摸到中心点,做到随中不随,不随而随。

  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高手用意,在随中神吸(意连敌之腰脚)。体外气场同涌,“如触空衣彼落空”(彼失中),可随意放敌,此为四两神意拨千斤。次高手用气,气即功也,随着敌来劲的方向再给他加点劲,由随到黏到“引进落空”,此为四两神气拨千斤(只有领起虚灵之神,丹气贯穿到手脚才能做到)。“黏依能跟的灵,方见落空之妙”,即是此意。次次高手用劲,敌来劲旋转化开彼劲,此为四两拨干斤。

  《拳论》曰“人刚我柔谓之走”。变化敌力之方向小为所制为化劲,化敌劲为走。所以人刚束我柔接,随敌劲而伸缩,无抵抗性的力,即随着敌运动的方向而走化为柔劲:“以柔克刚”,“因敌坐化示神奇”即是此意。“走为不顶”。“不顶”好像手上毫不用力,任凭对方摆布就成功了,这样的话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而不顶的真正意义则是以主动去适应任何动作。意在彼先,对方稍微一动我则知其意图,作出敏锐的反应。“彼微动,我先动”,随着他运动的方向动,由不顶到不丢,再到牵引住他,使他失重。怎样牵引住他,这里感觉要灵敏,速度要比对方快,能量要大于对方,才能实现“引进落空”,这就要靠平时下功夫。

  《拳论》曰:“我顺人背谓之黏”。敌刚来我柔接敌力失中为人背,背指不自由也;而我之势得中则顺,顺指自由便利也,我得中彼失中,彼虽有力而不得势矣,我得中则得势可发放敌人。黏为不丢,取制敌力为黏。这里的不丢是用感觉去粘住对力的手臂,自己的手臂一面跟随,一面暗暗问劲,驱使对方陷入不力或不稳的形式。

  《拳经》言“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依人仍是从人是顺遂,知己则是知自己的中定。自己保持了中定,才能随着敌运劲、来劲的方向旋转,接敌方的来手,“偏沉则随”即是此意。搭手,敌来劲即转身,先腰腹随转,再随机进步;腰腹随转时上盘放松,下盘气沉,松腰摘胯,而神意照到彼方腰脚,这时就粘住了彼,进而牵引住了彼,敌用劲我松劲,敌虽力大我松劲走化,在走化中牵引住他,总使敌不可捉摸处处落空乃为至善。“黏就是走,走就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即是此意。随机进步是“夺中抢点”,是“脚踏中门夺地位”,是为了放彼,从而实现“脚打七分手打三”。

  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知彼之动机,在随中黏住彼,在走中牵住彼,就是阴阳相济,就是懂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