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这么解释,你就知道中医高明在哪里了
中医理论,是中国各地数千年来,在观察和体会人体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床经验总结。因此,中医理论的基础就是古代人体的大数据,只要人体的构造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医理论就一直有效,而且这种效果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不是今天医学杂志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假说。
但是,今天中医理论在普及过程中,由于中医教材的编写者和宣传者,对于中医理论的某些概念也没有搞清楚,所以解释的时候含含糊糊,导致很多人,包括相当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人,难以理解,自然也就难以接受。还是那句话,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
比如,五脏、六腑。
————————
五脏、六腑是中医专有术语,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
五脏指脾、心、肺、肾、肝;
六腑指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关于五脏、六腑的概念,现行的《中医理论基础》是这么解释的:
把内脏分为脏与腑两类,是根据内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来划分的。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受纳和传导水谷——传化物
由上述共同的功能特点,引导出它们共同的运动特点:
五脏共同的运动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共同的运动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中医理论基础》的上述观点,来源于《黄帝内经 五脏别论》,原文是这样的: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中医理论基础》将五脏”藏而不泻“中的”藏“解释为贮藏,于是五脏和六腑的根本区别似乎成了贮藏的功能,但是,《黄帝内经 五脏别论》接着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各种食物贮存在胃里,来给五脏供应所需的精气。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关于藏、泻的概念,并非是贮存和排泄的意思,否则《黄帝内经》同一篇章自相矛盾,是不可理喻的。
那么,中医的五脏、六腑,到底是在说什么?二者的根本区别又在哪里呢?
————————————
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脏、腑的本意入手。
先说脏,其左边是月,代表分类属于身体;右边是庄,代表其形象。
庄,本意指木桩,人们在修建房屋、桥梁、堤坝时,会借助木桩来增加力量和稳固性。
来看古文字“庄”,其左边代表堤岸和成排的木桩;右上代表木桩和沙袋(石袋),右下代表河基。
庄稼,即是经过人工打理,成排成行象木桩一样的农作物。
后来,木桩引申为“条”、“件”,如“一桩案子”、“小事一桩”等。
如果一个人站直了不动,会有人说他:跟个木头桩子似的!
古人将人体分为两部分:支撑系统和腹腔系统。
这其中,人体的支撑系统,看上去颇像一根木桩,故名“脏”。
人体的支撑系统,古人又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划分为五个体系,称为“五脏”,分别为:肾脏(骨架)、肝脏(筋)、心脏(血脉)、脾脏(肌肉)、肺脏(皮毛)。(详见《中医五行:简单直接的活体解剖》)。
那么中医所讲的“五脏”,并非是今天所言的具体某个器官,而是人体从上到下的条状系统,相当于人类社会自上而下的条状系统,如司法系统、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工商系统、金融系统等。
——————————————————
搞清楚了“脏”,我们再来说“腑”。
腑,左边月字旁,代表分类属于身体;右边“府”,代表事物的形体特征。
来看古文字“府”,最上面代表房子;最下面“贝”代表钱;中间的“化”代表穿钱的绳子。本意:存放成串钱的地方。
后来很多地方的”府“,大都和钱财有关,如政府,即存放税款的地方。内务府,即存放宫廷钱财的地方。府库,即存放钱财和车辆的地方。
人体腹腔内各器官,胃、肠等器官连在一起,颇像古代串在在一起的钱;而腹腔,又颇像存放串钱的房子;腹腔和腹腔内器官,总称“腑”。
古人又将腹腔内的主要器官划分为六部分,叫做“六腑”,分别是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如果将“五脏”比喻成条状系统的话,那么“六腑”,则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人事组织部门,源源不断的象各条状系统输送各种人才。
————————————————
搞清楚了“五脏”和“六腑”的含义,我们再来看《黄帝内经》中“藏”与“泻”、“满”和“实”的关系。
藏,本体字“臧”,指酒密封到坛子里进行存放。来看古文“藏”,象形在酒窖里的台子上存放了很多酒坛子。
因此,藏在古代除了躲藏、贮存的意思外,还有一个意思,即是封闭,如“闭藏”、“封藏”等。
泻,即是倾倒的意思。
满,即是充盈的意思。
实,在古代有充满的意思。但是这里和上面的满相对,必然不是充满的意思。
我们来看古文字古文字实,即“實”,上面宝盖,象形房子;下面是“贯”,象形成串的钱。本意:房子里存放了很多串钱。
因此,古代“实”和“府”本意相近,也有钱财的意思,如“积实”,即为积累钱财。串钱,即是贯钱,因此也有贯通的意思。
——————————————
搞清楚了五脏、六腑的本意,我们再来看《黄帝内经》的论述: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所谓五脏,是使精气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而不倾倒出来,所以五脏之间充满了精气而但是互不贯通;所谓六腑,是传递消化食物但是不封闭,所以六腑之间互相贯通但是不能充满精气;各种食物从嘴进入,在胃里储藏,用来给养五脏所需精气。
简单的讲,五脏系统和六腑系统的区别在于:
五脏系统是封闭的,六腑系统是开放的;
五脏之间彼此隔离;六腑之间彼此贯通。
五脏之间以气体充盈为正常;六腑之间以没有气体为正常。
五脏系统和六腑系统的联系在于:
五脏系统为六腑提供支撑和保护;
六腑系统为五脏系统提供精气;
这种理论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有二:
第一个高明之处,提出五脏系统为充满气体的封闭系统,“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就是密封体中加压,保持身体内外气压平衡。这种理论明确了其研究对象是活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死人器官的解剖。
第二个高明之处,五脏、六腑以及其相互关系,为病因、病机的分析治疗提供了简单可行的系统思路,即看到微观现象入手——从宏观系统角度分析问题——宏观微观相结合解决问题,既治标又治本,避免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比如常见的发烧问题,基本思路是:
1、先分析是五脏系统出了问题,还是六腑系统出了问题(分析方法就是望、闻、问、切)。
2、如果是五脏系统出了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五脏系统的密封性被破坏了,受到外界入侵了,比如受风寒了,或者中暑了。那么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去寒或去暑。
3、如果是六腑系统出了问题,主要原因是六腑之间不能正常流通了,要么被堵塞了,要么是倾泻过度了,那么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进行进行疏通或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