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是如何出土的?
上海博物馆已于6月18日举办“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其中国家重宝大盂鼎、大克鼎时隔17年后重聚上博。
据介绍,“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展览中的青铜鼎均为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源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
大克鼎、大盂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是迄今为止有铭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于十九世纪先后出土于陕西地区,留下了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后为潘家珍藏,历经清朝末年国内外收藏家的觊觎和抗日战争期间的明争暗抢,一直用心守护。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为了庆祝大盂鼎和大克鼎重新聚首,文博名师杜对对在查访了大量历史资料后,创作录制了一部讲述双鼎从出土到收归国有这一百年间传奇经历的评书节目——《国宝双鼎》,即日起在本公众号连载发布,敬请收听。
1
资深讲师
文博名师杜对对老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常年教授文博考研专业课课程,并受多种网络平台邀请举办过《赵孟頫书画名作中的传奇人生》、《文物中的秦始皇帝》、《博物馆中的<三国演义>》等系列讲座,录制有《小杜聊文博》、《一个年号一个故事》、《国宝传奇录》、《大克鼎的出土与流传始末》等系列网络视频,目前正在连载《活起来的书法史》、《中国考古百年》系列音频节目,兼顾知识性、学术性与趣味性的讲述形式广受好评。
2
历史再现
董怀、董天友、宋兆奎、任致远、李楹、陈介祺、柯劭忞、袁保恒、左宗棠、潘祖荫、潘祖年、潘达于、端方、福开森、陈梦家……这些和大盂鼎、大克鼎有密切接触的历史人物是怎么一步一步将大盂鼎和大克鼎不断流传的?纠正以讹传讹的历史错误,还原真实的具体细节,体验每个人复杂的心理状态。
3
生动讲述
制做拓片的具体方法、铜鼎铭文与器形纹饰的特点、金石学收藏与交游的规矩与套路、科场舞弊案缘起、苏州建筑特色、保路运动经过、青铜器作伪方法、博物馆收购文物的过程……专业知识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加以讲解,融合场景,轻松记忆。杜对对老师也是一位专业的评书演员,艺名杜鑫杰,多年来从事表演及教学工作,创作了很多文博题材的节目,收获有大批粉丝观众。
更多考古文博故事请点击链接
【博物馆日】杜对对:我是怎样讲“活”文物故事的
杜对对老师编著的文博考研教材
杜对对老师“文物评书”演出新闻
杜对对老师在央视讲民俗
杜对对老师在做田野调查
杜对对
文博讲师、画家、曲艺演员
本名杜浩远,堂号三鑑堂,字子博,号妙耳、妙耳山人
90年生于天津
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文物鉴定专业
师从文物收藏家、鉴定家杨休先生学习书画鉴定
师从著名画家贾宝珉先生学习京津画派花鸟画
师从金陵派古琴家桂世民先生学习古琴
师从著名评书家袁田先生学习评书
16年起从事文物鉴定拍卖、书画教学、博物馆策展及课程培训等工作
受聘为学府考研文博专业讲师
受邀在多个网络平台举办文博讲座及课程
现在北京开办为净斋艺术工作室
教授书法、国画、篆刻、古琴等传统艺术
为净斋课程体系
国画:开设“写意花鸟基础”(一学期)、“写意花鸟进阶”(若干学期)、“工笔花鸟基础”(一学期)、“山水基础”(一学期)、“山水进阶”(若干学期)
书法:开设“书法基础”(一学期)和“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进阶课程(若干学期)
古琴:开设“初级曲目”(一学期)和“中高级曲目”(若干学期)
篆刻:开设“篆刻基础”(一学期)和“汉印”“古玺印”“流派印”等进阶课程(若干学期)
游学:不定期举办美术馆、博物馆重要展览游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