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文学是人类对于自我的救赎 ——杜文娟《岩兰花开》分享会有感

【前言】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灾难史,是人类不断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文学的使命就是记录和反思历史,这也是人类对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字作者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定要抛弃功利思想,把文学创作转化为自觉自发的纯粹行为,这样才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学是人类对于自我的救赎

——杜文娟《岩兰花开》分享会有感

乾州蕞娃 

11月1日下午,在高恺兄的带领下,我和梁卫峰夫妇以及杨欣老师一起远赴咸阳空港新城文学馆参加了杜文娟老师的报告文学《岩兰花开》分享会,听了杜文娟老师的创作分享和诸位老师的点评之后,获益匪浅,索性打铁趁热,就自己的感想简单汇总如下,也算是对高恺兄多次引导的回报。

首先,我在想作品题目《岩兰花开》是什么意思?岩兰是不是指生长在岩石夹缝中的兰花(兰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文章的题目可谓是极富有诗意的。

为了确保自己文章的正确性,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自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我没有找到“岩兰”的词条,只找到了岩兰草和岩兰花,这是差异很大的两种花草。岩兰草是一种具有抗菌、催情、利神经、镇静、补身的野草,主要分布在印度、塔西提、爪哇、海地,有“镇定之油”之称;岩兰花,原名西南风铃草,别名土桔梗,土沙参,产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贵州(西部)。根药用,主治风湿瘫痪,破伤风。

结合文章的副标题“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生存状况调查”,我又觉得,这里的“岩兰”指的是“岩兰草”,因为作者写这部报告文学的目的并不是要仅仅撕开那血淋淋的伤疤,而是要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学会保护人类。

而实际上,当我读到微信公众号“文学陕军”刊载的文章《杜文娟:岩兰花开,他们还好吗?》时,我发现这里的“岩兰”极有可能是岷山百合或者野生石斛(石斛兰)。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杜文娟提到了自己在汶川一碗水村中采访过的一位的农村妇女的事情。这是一位坚强的中年妇女,为了生存,她采挖石板兰(当地人的称谓),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过眼镜蛇、野猪、麋子、蜥蜴,当丈夫死了以后,她靠这个来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地震的时候,她为了保护孩子们而受伤。最后,她战胜自己,在映秀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拄着拐杖跑了三里路……

岷江百合,又叫王百合、千叶百合,俗称崖半花、喇叭花、夜香花。原产于四川岷江上游,它是天府之国四川贡献给世界最美的礼物之一。在汶川每年6、7月份时,岷江上游河谷两岸的山野中便开满了美丽的“喇叭花”。

石斛和石斛兰,同属石斛属兰科植物,外形和名字都有些相似,非植物分类学和初入园林景观的苗木人很难说出石斛兰和石斛的区别。在360百科中关于石斛的解释中,石斛兰和石斛的解释也是混为一谈。

其实,当我们分析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岩兰”到底是什么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它可能是实指,也可能是虚指,也可能是杂取种种。所以,此时更重要的是“花开”。因为花开,是走向成熟,是丰收的基础;因为花开,总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明媚和希望。

其次,关于这部报告文学的主题。有人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灾难史,是人类不断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这其中的“适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造”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有效利用。这两者并不矛盾,但实际上纵观中国历史,国人能够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子并不是很多,就像国人虽然口头上说是崇尚“中庸之道”,但往往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一样。所以,如何对待人类所遭遇的灾难对于国人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十分深远而重大的主题。

杜文娟的这部《岩兰花开》就是人类对于灾难的分析和反思,是痛定思痛,不仅仅是从物质的(生理的)角度,更是从精神慰藉的角度去分析。如果说,敢于揭开伤疤的人是生活的强者,那么敢于反思伤痛并学会总结的人是生活的智者。所以,我比较赞赏辛建斌老师对于文字作者的分类“末类是公器私用的,其次是写自我小情调的,再下来是再现时代图解政治的,最优秀的作家是描写人性体验的”的说法。而这部报告文学正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进行反思和总结,所以仅这个选材角度的独特就足以让我们为之致敬。

再此,关于作家的创作目的。我一直主张作家要目光向下,要关注底层民众,要有创作的自觉性,要“文以载道”,要用自己的文字带给这个世界以清新和温暖。辛建斌老师的讲话非常幽默,他用了一个风趣幽默的比喻关于杜文娟老师的创作目的,“一般作家都是林冲,是被逼上梁山,是生活的苦难郁闷积郁于胸,不得不发;她(杜文娟)是鲁智深,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行为,是出于一个作家的道义和责任”。其实,我是非常敬佩这种具有悲天悯人意识的作家,这种不为名利、自觉自发创作的精神。

对于樊登读书会的一位老师的观点“作者要放下文人的高傲,放低俯视众生的身子”,我十分赞同的。一个真正具有善意的作家绝对不是“救世主”,不能高高在上,必须和“群众打成一片”,必须“深入生活实际,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他的裤腿必须沾有晨起的露珠,脚底必须沾有泥土的气息”。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我一直坚持“平等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观点,凡是批评教育学生,我不会罚他们站着,都会让他们坐下来,给他们和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让他们的眼睛直视我的眼睛,让我们来一个心灵的沟通。

当然,这位老师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这部书的社会意义。她指出,虽然我们不像那些地震中的伤残者,没有“躯体上的残缺”,但是难保我们没有“心灵上的缺失”,所以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看到别人伤痛的同时,要反思自己,要站在对人性反思的高度去认识这篇文章。谈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来近日所读的阎纲先生的《美丽的夭亡》,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阎荷的故事不仅仅属于某一个家庭,而是属于天下苍生,她最终的告诫,应该属于每一个芸芸众生,因为那是她用生命发出的呐喊,“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珍爱生命,从现在做起;珍爱生命,从点滴小事做起”。”

又:座谈会上,辛建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他谈到《岩兰花开》时的动情,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董信义老师会议主持过程中,不用稿件、信手拈来、开合自如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海老师的细致入微、高屋建瓴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闻链接:女作家杜文娟长篇报告文学《岩兰花开——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生存状况调查》近日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持续12年深度采访,反思灾难的真诚之作。

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震后第五天,杜文娟以志愿者身份前往震区,历时29天走遍了几乎所有重灾区。2009年春节期间和地震一周年时,她先后两次重返震区采风采访。2018年5月至6月,她第四次入川采访了五六十位亲历者。随后,历时两年书写,完成了22万字的《岩兰花开》。

有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对幸存者的坚韧与乐观进行了深情刻画,也对那场并不遥远的灾难进行了多角度反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