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治万病的大法则:理中与扶阳+定万病之提纲+六经辨证的思路
一、六经病主药
(一)、太阳病:
1、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2、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阳明病:
1、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2、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3、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
4、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三)、少阳病:
1、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大枣,生姜,甘草,半夏。
2、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
(四)、少阴病:
1、当归四逆汤:当归,芍药,桂枝,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五)、太阴病:
1、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2、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生姜。
(六)、厥阴病:
1、乌梅丸:乌梅,附子,桂枝,细辛,生姜,川椒,人参,当归,黄连,黄柏。
二、治万病以理中为主
比较分析以上六经病之主药,我们不难发现治万病以理中为主的规律:
六经病的的12个主药中,除了大实大热的阳明病外,其它五经病,包括太阳、少阳两经病,均要理中:
太阳病:桂枝汤--大枣;麻黄汤--甘草。
阳明病:白虎汤证的甘草、粳米;人参白虎汤证的人参、甘草、粳米。
少阳病:小柴胡汤--人参,大枣,甘草;大柴胡汤--大枣。
少阴病:当归四逆汤--甘草,大枣。
太阴病:四逆汤--甘草;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
阙阴病:乌梅丸--人参(如是李可用药,还要加上甘草)。
治万病以扶阳为主
读了诸多扶阳理论,然后试着分析医圣张仲景的六经病主药,对扶阳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原来治万病不但以理中为主,而且也以扶阳为主。
一、六经病主药
(一)、太阳病:
1、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2、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阳明病:
1、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2、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3、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
4、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三)、少阳病:
1、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大枣,生姜,甘草,半夏。
2、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
(四)、少阴病:
1、当归四逆汤:当归,芍药,桂枝,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五)、太阴病:
1、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2、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生姜。
(六)、阙阴病:
1、乌梅丸:乌梅,附子,桂枝,细辛,生姜,川椒,人参,当归,黄连,黄柏。
二、治万病以扶阳为主
六经病的的12个主药中,除了大实大热的阳明病外,其它五经病,包括太阳、少阳两经病,均要扶阳:
太阳病:桂枝汤--桂枝、生姜;麻黄汤--桂枝。
少阳病: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生姜
少阴病:当归四逆汤--桂枝、生姜
太阴病:四逆汤--附子,干姜;理中汤--生姜
厥阴病:乌梅丸--附子,桂枝,细辛,生姜,川椒
治万病的大法则:理中与扶阳
治病有无大法则?有。
何也?理中与扶阳是也。
读了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读了诸多扶阳理论,再对照、比较、分析医圣张仲景之治六经病之主药,治万病以理中与扶阳为大法之理解更为深刻。
一、六经病主药
(一)、太阳病:
1、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2、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阳明病:
1、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2、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3、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
4、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三)、少阳病:
1、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大枣,生姜,甘草,半夏。
2、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
(四)、少阴病:
1、当归四逆汤:当归,芍药,桂枝,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五)、太阴病:
1、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2、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生姜。
(六)、阙阴病:
1、乌梅丸:乌梅,附子,桂枝,细辛,生姜,川椒,人参,当归,黄连,黄柏。
二、治万病以理中为主
比较分析以上六经病之主药,我们不难发现治万病以理中为主之规律:
六经病之12个主药中,除了大实大热的阳明病外,其它五经病,包括太阳、少阳两经病,均要理中:
太阳病:桂枝汤--大枣;麻黄汤--甘草。
阳明病:白虎汤证之甘草、粳米;人参白虎汤证之人参、甘草、粳米。
少阳病:小柴胡汤--人参,大枣,甘草;大柴胡汤--大枣。
少阴病:当归四逆汤--甘草,大枣。
太阴病:四逆汤--大枣;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
阙阴病:乌梅丸--人参(如是李可用药,还要加上甘草)。
三、治万病以扶阳为主
比较分析以上六经病之主药,我们不难发现治万病以扶阳为主之规律:
六经病之12个主药中,除了大实大热之阳明病外,其它五经病,包括太阳、少阳两经病,均要扶阳:
太阳病:桂枝汤--桂枝、生姜;麻黄汤--桂枝。
少阳病: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生姜
少阴病:当归四逆汤--桂枝、生姜
太阴病:四逆汤--附子,干姜;理中汤--生姜
阙阴病:乌梅丸--附子,桂枝,细辛,生姜,川椒
四、结论
治万病,以理中和扶阳为大法。
定万病之提纲
一、三纲之阴阳定万病。三纲者,病位、病性、病态。此三纲之阴阳,即定万病之提纲。
三阳者,表也,实也,热也。
三阴者,里也,虚也,寒也。
阳之表,太阳也。其里阳明也。少阳者表里之中也。
阴之表,少阴也。其里太阴也。厥阴者表里之中也。
此三阴三阳六经之本义也,以定万病之提纲(病位、病态、病性)也。
一个病,必然要分清表里的位置,然后分清寒热的性质和虚实的状态,这就是六经辩证的法则,千古不易的法则。
二、三纲之阴阳:
疾病的6个特定位置:
阴的表――里――半表里;阳的表――里――半表里;疾病的六个部位。(还要和上、中、下交叉定位。)
阴的虚――实――半虚实;阳的虎――实――半虚实。疾病的六个状态。
阴的寒――热――半寒热;阳的寒――热――半寒热。疾病的六个特性。
三、例子:
太阳伤寒证,运用六经理论如何分析呢?太阳是个表证,伤寒无汗发热,周身骨节痛,又是个实证,这样举一反三,就明白了。
四、六经治疗指导法则:
表实则发之,里实则下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半则和之。
五、六经之纲要提纲:
原文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了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原文11:病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六、寒热之分辨:
1、看舌苔舌质;2、看脉;3、看饮水;4看二便;5看穿衣;6、看精神;7、听气息;8、听声音。
寒:舌质淡胖,舌苔不多;脉多数沉弱,即使浮也是无根的浮。口不渴,即渴也喜热饮。大便自利,小便清白,穿衣多,精神倦怠,气短声低,少气懒言。
热:舌质降红,舌苔黄垢;脉数浮洪,口渴饮冷;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穿衣少。精神不倦,气息粗大,声音洪亮。
也谈六经辨证的思路
我们的许多中医,在给病从进行诊断时,思路十分零乱,不知所遵循的程序到底是什么。有的中医更是病人一来,就直接进行切脉,然后直接开出药方,什么望、闻、问,都省略了,简直是对病人的不负责。
一、常用的六经辨证步骤:病位--病性--病态--其它--结论--方药
不少人在进行六经辨证时,均认为六经辨证应是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先辨病位(表、里、半表里);
第二步再辨病性(寒、热、半寒热);
第三步再辨病态(虚、实、半虚实);
第四步,综合前三步,辨出为何经之病;
第五步,再辨其它,如水、湿、痰、饮、痞、郁、瘀、燥、痹等。
第六步,根据所患何经这病,综合其它,确定所用何方,再和加减。
二、中医四诊合参的步骤:望、闻、问、切
几千年以来,中医讲究给病人诊断时,都认同并没有争议地遵循着同样的一个步骤:望、闻、问、切四诊合一,“望”排在第一,“闻”排第二,“问”排第三,“切”排第四。
既然是都认同的,没有争议的,并共同遵循的,那么,“四诊合一”的步骤,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诊断的程序。
三“望”诊
1、“望”诊的核心是判定阴阳
“望”诊可以判定阴阳,可以判定寒热,可以判定虚实,但其核心仍在于判定阴阳。
病人来就诊时,我们总是先进行“望”诊。
一望精神,精神状态如何,是精神饱满,还是精神疲倦;
望穿衣,穿衣多少,是怕寒还是怕热;
三望肥瘦,是肥是瘦;四望步履,步履轻盈有力,还是软弱无力。
四望面色,是满面红光,印堂发亮,还是面青唇紫。
五望舌头,红、黄、淡、白、紫、湿、燥等。
总之,“望”的就是其人是阳多还是阴多,是阳证还是阴证。其根本就是“望”其阴阳。
2、“望”诊两样可以判别虚实、寒热
判定阴阳虽然是“望”诊的核心任务,但“望”诊同样可以判定病人的虚实、寒热。如通过精神状态的饱满程度如何,步履的有力与否等,我们可以判定出病人的虚实。通过病人穿衣的多少、面色的情况、舌头的反映,我们可以判定病人的寒热。
3“望而知之谓之神?”并不是神话
中医界里有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望而知之谓之神”,并把它作为中医的最高境界。
但这确定是存在的,我们经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望”诊至少可以诊断出病人的阴阳、寒热、虚实。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判定出病人的阴阳、寒热、虚实,往往已经能确定药方的大方向了。“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我还要加上一句“阴病则治之以阳药,阳病则治之以阴药。”
郑钦安所胃“成病先分阴阳”。
四、“闻”诊
“闻”诊的核心是判定虚实。
1、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来判定虚实。声音高亢、有力,甚至有点狂躁,则可判定为实证;声音低微、无力,则可判定为虚证。
2、根据气息来判定虚实。气粗、气热,则为实证,气短、无热气,则为虚证。
3、闻而知之。高明的医家,能通过病人的声音来判定病情的发展。如经过治疗后,病人的声音由微弱逐步有力,则可判定病人的病情正在由虚向正、向实发展,亦可由此可判定病人的病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好转。高明的医生,即使是闭着眼睛,也能做到这一点,也能判定病人的虚实,做到“闻而知之”。
我在给某一肝肿瘤患者治疗地过程中,就把患者的声音力度的变化过程,作为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五、“问”诊
“问”诊的核心是寒热。
当然,“问”诊也能问出表里、寒热、虚实。但我认为,“问”诊的核心任务是判定“寒热”。
1、问冷暖。怕冷,欲得衣者,为寒证;怕热,不欲得衣者,为热证。
2、问饮水。寒者则不爱饮水,饮亦少少,或爱饮热水;热者爱饮水,爱饮冷水。
3、问二便。小便黄多为热,小便清多为寒;大便青、糖、稀,多为寒,大便黄、硬、秘多为热。
4、根据六经总纲进行问诊,确定为那一经之病。
5、问而知之。问是也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诊断方法。除了寒热,也可以问出虚实,如有力无力等。同时,最主要的是根据六经总纲来问诊,确定为那一经之病。如能通过部诊,确定病从之寒热,确定六经之病,则也可以做到“问而知之”了,甚至做“问而知之谓之神”了。
六、“切”诊
1、病位。把脉的核心任务是判定表里、寒热、虚实。其中最核心的是病位的判定,即青里的判定。
2、神秘。把脉是中医诊断最后的一道关口,也是中医最具传奇色彩、最具神秘感的一个诊断方法。
如果懂得把脉,人们往往就认为你是一个中医水平很高的人。
3、重要。医圣张仲景就非常注重把脉,无论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每个章节中均有“脉证并治”几个字,说明张仲景诊断病情靠的就是两手绝活:一是脉,二是证。也说明了把脉的重要性。
4、全面。把脉能判定人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李时诊把其总结为二十八种脉象,是一种相当全面的诊断方法。如迟数表示寒热,浮沉表示表里,强弱表示虚实,大、洪、长、滑等表示阳证,小、弱、短、涩等代表阴证。
5、切而知之。把脉是四诊里面最后的一道关口,也是诊断得最为全面的一把方法,熟悉掌握此种方法,可以做到“切而知之”,可以“谓之神”了。
6、“切”诊还包括对腹部的触摸诊断等。
七、最后诊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确定中医诊断的一个程序,它包含六步:
望(重点定阴阳)---闻(重点判虚实)----问(重点定寒热,问六经总纲,问何病症)----切(重点定病位,定表里、虚实、寒热)----判(判定为何经之病)---方(确定用何方之药)。
通过望诊,我们重点诊断其阴阳病类。
通过闻诊,我们重点诊断其虚实病态。
通过问诊,我们可以重点诊断其寒热病性,同时可以重点诊断其所归何经,同时可以问出其所患何病(不是指六经病之“病”)
通过切诊,我们可以重点诊断其表里病位,同时可以进一步诊断其阴阳病类、虚实病态、寒热病性,所归何经。
如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病人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得出病人所患何经之病,得出病人所患何病(不是指六经病之“病”),从面确定用何方之药,加减什么。做到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