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这是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很多人(当然包括我)工作一段时间后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逐渐也变成了自己的优势。很少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优势项目,这反而严重阻碍了对新技能的学习,并逐渐丧失了竞争力。
有时候我们想挑战自我,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精力还是会放在那些驾轻就熟的事情上。即使是有充分的条件离开舒适区,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待在那里。
比如: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就需要拿出额外的专注和学习力,这和处理日常文档比起来需要耗费的脑力多很多;再比如遇到问题,也许用一个临时办法只需要几分钟,但深入思考、处理方方面面的影响则需要足够的精力分析和跟进;还有对于我们不擅长的事情如和人沟通、处理争端等,总是会有意识地逃避。
那么,该如何让自己脱离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呢?以我自己(产品经理)为例,想到的几点。
针对性训练
毛主席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解放军很多高级将领文化程度一般,但是总能打胜仗,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好产品经理也是类似道理,比如做需求分析,那就老老实实把PRD从头到尾写好,想清楚“用什么办法,解决谁的什么问题”,针对每一个需求都反问一下自己,并通过“谁”来验证“方法和问题”是否正确。
比如做场景分析,那就需要先把所有的场景想明白,然后对照着拿实物走一遍,每个模块这样走一遍场景思考,并把实际的执行情况再加到反馈的环节中,这样反复直到完成最终的思考。
和高手过招
如果你细心会发现,我们身边有些人在长期的坚持中,形成了非常好的思维习惯,他们总是会以最快的速度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也许你思考半天的问题,他们半小时就能想明白。
所以,努力向他们学习也是快速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当然,在向他们学习前,我们需要反复思考自己正在尝试解决的问题,先写下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途径,再从他们身上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是最佳方案。
系统性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书籍进行系统学习。比如,我们想训练自己的思维,就可以看《思考,快与慢》、《系统化思维》、《软技能》等;如果我们想对用户体验进行提升,则可以系统看《用户思维》、《用户体验要素》等;如果我们想提升自己对用户心理的把握,则可以看《设计心理学》、《怪诞行为学》、《影响力》等;如果你想有好的文案创意,则可以看《广告人的自白》、《爆款文案》等。这些书籍,不是说你看了就成为了高手,但或许某一两个点会带给你思维上的亮点。
在某些领域,有些人通过大量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从头开始把路再趟一遍,我们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系统地学习被验证有效的方法,来让自己进入“学习区”。
比如:我认识的「二爷鉴书」作者,就是这么一位高段位产品经理。他出身名门,是曾经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打造过上千万用户的产品,但是二爷又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产品经理,做事有套路、不矫情,文能提笔写专栏,武能动手画原型。对需求、项目管理、商业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曾说过「产品经理就是让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这句话已经成为产品经理领域的经典名言。他在极客时间上的专栏第一季就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目前第二季正在更新中,如果你也有兴趣,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去关注,绝对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