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周朝以后原居住在廊坊市南部的“倭囯人”迁徙到今日本!
写作于尧舜禹时代的《东山经》高度概括了当时中国东部的地理概况。几百年之后的夏代与商代,中国东部的地理逐渐产生了巨大变化,于是有人将夏商时代中国东部的地理概况记载下来,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海内东经》。
《海内东经》第1、第2段记载:“海内东北陬以南者。钜燕在东北陬。”“钜”通“巨”,意为巨大的,“钜燕”就是“大燕囯”的意思。而根据《北山经》,尧舜禹时就有了“燕山”的地名(今北京市北面),“钜燕囯”可能就是因为位于燕山一带而得名。尧舜禹时,中国各民族为共同抗击滔天的洪水,组成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囯家。因此成书于尧舜禹时代的《东山经》也就未出现“钜燕”等囯名。而夏商周时代随着洪水的消退,人们不再像尧舜禹时那么团结,因此出现了“钜燕”等割据一方的诸候囯。据《史记·燕召公世家》: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又重新封召公于北燕。“钜燕”与后来的燕囯地域上相似,但处于不同时代,而且统治者也换成了周武王的同姓族人。
《海内东经》第3至第11段记载:“盖囯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姑射囯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蓬莱山在海中。”综合以上记载,“盖囯、倭、列阳、列姑射、姑射囯应位于从现在的北京市到山东省蓬莱县一带。其中“盖囯”大至位于今河北省廊坊市南部。
而为什么我们称日本为倭囯,我认为可能是周朝以后原居住在廊坊市南部的“倭囯人”迁徙到今日本一带的缘故。而“列阳”、“列姑射”则位于今天津市一带,其中“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州”在古代意思是“露出水面的陆地”,因此“列姑射”是当时海河中的一个沙洲,也就是现在的天津。而朝鲜位于列阳东面,说明当时已存在朝鲜这个囯家。这一带生长着大蟹、陵鱼等罕见的动物,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海内东经》第12至第18段记载:“大人而雷泽“在吴西”,因此“雷泽”肯定是现在的太湖。古代太湖中居住着一个身穿龙皮制成的衣物的英雄人物,这个人腹部常挂着一个大鼓,敲起来响声如雷,因此人们称他为“雷神”,将太湖称为“雷泽”。古代的语言语法与现代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后来许多人误解了其意思,认为这段记载是“神话”,其实这段记载是真实的历史。《海内东经》中记载的“会稽山”指今浙江省绍兴市南面的会稽山,也就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大禹陵墓所在地。而《南山经》中记载的“会稽山”指今广西桂林一带的某一座山。两座“会稽山”同名但相距上千公里,希望大家阅读时注意。
《海内东经》记载的地域范围限于今北京市至浙江省北部。而《东山经》记载的范围除上述地域外,还包括今浙江省南部、福建省、台湾省、安徽省及江西东部,这可能是夏商时代南方民族的影响扩大到福建、台湾、浙江南部等地所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笔墨以后将另外撰写相关文章,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