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艺术史上的“万山红遍”现象
艺术史上的“万山红遍”现象
刘晓林
2012年6月3日,20世纪大艺术家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以1.8亿元起拍,最终以2.9325亿元成交,并再次刷新个人成交记录。一时间,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万山红遍》因何天价成交?
不可否认,《万山红遍》有其独到之处。但同一题材的作品有数幅之多,其价值理应大打折扣才是。诸如此类的“谜团”困惑着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和研究者。
天价支持者多将绘画用料(乾隆年间故宫内府朱砂)稀缺性作为原因;反对者则认为,“主题绘画”本身就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画家为了完成任务而作的任务画不具备审美价值。仔细分析,两者皆语焉不详,未能道其本原。绘画用料稀缺性哪能作为衡量艺术成就高低的标准?谁又能说“主题绘画”就一定出现不了伟大作品?
平心而论,虽有论者称李可染先生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红色山水画”的霸主;但真正奠定其在艺术史地位的却并非起到了扩大影响作用的“红色山水画”,光亮黑厚的“李家山水”才是当仁不让的代表作。
佛家讲一切存在都是和合事物,即万物皆为复合体。艺术如此,艺术价值也不例外。基于此,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画家而言,即使出自其笔下的作品是日常之作也非同小可。何况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创作一向以严谨名世,无论什么情况下的创作也少见应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万山红遍》当属出类拔萃。
上述这些仍不足以阐释《万山红遍》因何天价成交。艺术创作完成后,还需要与欣赏者的系列互动。如果欣赏者能从中获取系列的满足和得到尽可能多的遐想,这无疑会增加其艺术价值的筹码。整体来看,《万山红遍》具备了。
《万山红遍》的创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表现主旨。因此,《万山红遍》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极其明显、特殊时代烙印。
同时,它又不乏艺术性。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张仃、罗铭、赵望云、石鲁、傅抱石、钱松嵒等艺术家纷纷进行着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以真山真水,以自然为师。而以“为祖国山河写照”为己任的李可染先生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从1954年自己开始写生之旅到1960年,江南水乡、桂林美景、黄山烟云、欧洲的异域风采都被他走遍了。期间,先生积累了大量的自然山川,将之转换为胸中丘壑的想法不得不发了。60年初的数年间,他的创作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冬季在广东从化、夏季在北戴河。《鲁迅故乡绍兴城》、《鼎湖飞瀑》、《暮韵图》、《钟馗嫁妹图》、《黄山烟霞》、《漓江》、《五牛图》、《清漓天下景》等杰构迭出,《万山红遍》也诞生于这个时期。
用非常稀缺的乾隆年间故宫内府朱砂绘画用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通幅红色也说明不了多么与众不同。关键是李可染先生以此来表达客观物象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并传递给了欣赏者。郑板桥先生说:“画有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露吐雾者,皆隐跃于纸外乎!然纸中如抽碧玉,如削青琅,风来戛击之声,铿然而文,铿然而亮,亦足以散怀而破寂。纸中之画,正复清于纸外也”。
你我看到的仅是《万山红遍》吗?是否会体悟到幽深辽阔的时空、改天换地的气魄、蓬勃向上的生机、芸芸众生的希望……杰出的作品不在其表现为何物,而在于人们透过表现之物,是否可以读到艺术家的内心、艺术家的思想、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甚至整个民族的文化……静穆崇高、雄浑郁勃的《万山红遍》定然有其激荡人们灵魂的东西存在。
至于《万山红遍》中的表现技法,在此不做分析。对于李可染先生而言,“术”的讨论实在意义不大。《万山红遍》天价成交的合理性当留给历史去验证,可以明确的是《万山红遍》即使代表不了李可染先生的最高艺术成就,仍不失为特定时代的精品力作。
注:
此文写于2012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