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太极拳的格斗模式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一招一式都是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所积累的。它是一种正义的化身,也是炎黄子孙的血性与精神所依。其中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她不仅历史悠久,更融汇了中国式的哲学理念和格斗的精华。它的拳术理法上吸收了逆向思维模式,动作结构上也与众不同,是反常规的运动模式,使人防不胜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聚。所以太极拳也被称为智拳,是最高境界的格斗术。
人的本能行为都是直来直往。现代格斗、拳击散打,都是借助本能力量和直接的打斗方式,他们平时训练也是针对性地打沙袋和本能的体能训练为主,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增强本能的获得模式。而太极拳不一样,它的训练是以圆弧、曲线、切线等运动方式为主,应用上以主动防守转换反击为主,所以它的格斗形式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我觉得太极拳要形成实战格斗基本上有以下几点要素:
格斗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从肢体硬件上讲有三点:速度,力度,硬度,这些需要我们长期训练。速度、力度(也就是柔与刚)可以通过规范的拳架训练而得到,骨架局部硬度可以在节节分家中局部贯穿状态下拍击外物来提升。从思维(应用技法)方面来说,也有三个条件:无惧的迎上、寻找或制造不合拍的节奏、连续的化解、攻击转换。
力的发出是要实的,自身作用力与地面反作用力,二者相加才是最大的力,而这些必须是定步发出的。实际格斗中,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接手前的对峙、接手的瞬间、接手后的打法、打法后的变化与连击。
四个阶段中又以未接手前的对峙最好处理,对峙即是人的本能,也是动物的天性。一瞪眼就分出了胜负,弱的一方立马胆怯了。打个不好听的比喻,我们经常看到二只狗相距几十米,一个对峙立马分出胜负,想逃的狗即使相隔几十米,但瞬间被追上咬翻,想逃的机会也不会给它。上天很公平,实战中给了弱者一个可能会曝冷的机会,那就是接手。对方可以先出手打我,但我在意识上必须具备:我早想出手打你了,就在等你出手的一瞬间。用意识指导下的主动防守去接手,做到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了对方的运动方向,使对方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实施我的打击,也就是为了抢得半秒时差,这就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接手的瞬间非常关键,是整个实战过程中最决定胜负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冷门的产生,轻视对手就是自己最大的对手!太极拳的“后发制人”就是对接手瞬间的重视,要点就是无惧的技击意识,迎上!
接手后,就能摸到对方的劲路,就有了借力的地方,可以应用平时训练的技法了,所以相对来讲不是最难。接手后运用太极拳合即出的拳理,打击就变得容易多了,因为接手时能判断对方劲路的轻重虚实方向速度等等。打击后的变化与连击是最容易的阶段,因为已有第一次接触所给予的指示,只要做到应变就成。接手时能引进,并不是一定能够抢得先机。要得先机,关键在于使对方落空,这个落空不是指对方的身体反应,而是指对方脑中剎那间的失神,也就是寻找或制造了一个不合拍的节奏。得了先机的同时还要得势﹐就是引进的线路必须是立体弧线﹐否则对方仍有回旋之地﹐也就是要螺旋浑圆线路﹐达到所谓的“螺旋乘虚任意入”。得机得势正是打击的时机,让对方觉得他自己正在进攻﹐忽然惊觉我手已打上。打击之时是没有招式的﹐只是化打同时顺势而行,这就是太极拳打法的特点。
打击后的变化,一击之后未必能放倒对方﹐或劲力已被对方化解或避过﹐这时劲力就要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没有既定招,随敌变化。所以打拳时要明白轻重虚实的变化﹐用时就能得心应手。当第一击未能放倒对方时﹐连击是必须的,对方不倒,手不撤回来。例如三换掌的连续转换打法、白鹤亮翅技法中的肩靠后的肘击与跟着的侧切掌、青龙出水的左右手连续粘连打击后的捋挒迎面拳加肩背靠等等﹐这些都是连环打法。太极拳招式中基本上都是连环打法,所以太极拳平时训练必须强调节节分家和节节贯穿,慢练就是为了练分家与贯穿为目的,要你在练拳时去细细体会。当今太极拳被现代搏击之所以看不起,就是因为太极习练者们训练时漫无目的、以意导气、极尽本能之态和不注重贯穿中分家、丢了逆想思维所致。
练与用是分不开的﹐只有练与用结合才能更快提高技击技术。太极拳的技击战术特色﹐一要以平时练就的逆想思维指导下的技术动作迷惑对手﹐身法﹐折叠,左右上下;二要变速﹐应战之时突然加速﹐使对手未能及时反应而露出空隙。以变速来使敌人产生剎那的空洞感,当对手有力加于我身时,用两力相加方式或引进或反弹﹐同时发劲攻击使对手产生惊恐。角度、速度、时间、质量,手身步都要加速,步调一致来产生大力打击,太极拳在战术上是“骗术”,是上当与被上当,“四两拔千斤”与“千斤打四两”互换的搏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