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包含什么意义?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故为天下贵。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这一章认为没有知识最高明,指出有知识就带来不利。这种得到玄同的人,最值得被天下所重视。
高亨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讲述的治民原则:1.行不言之教。2.使民卦无知、无欲、无争,品德行动归于一致。3.不讲亲疏贵贱,一本于道。
02【个人体会】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通智。真正智慧的人不讲话,那些喋喋不休的不是真正的智者。这里的智者应当是指达于道者。经文第四十八章中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的圣人就是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无为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塞其兑,闭其门,堵塞窗户,关闭了大门,这也是无为的表现。经文第四十七章讲:“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尟。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是讲圣人的无为。经文第五十二章中讲:“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两相对照,塞其兑,闭其门,是无为的表现。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挫折了锋芒,消解了声响,调合了光辉,混同于尘埃,这叫做“玄同”。道是万物之母,没有道也就没有万物的存在,所以道才是宇宙中最伟大、最真实的存在。但它却不恃功居万物之上,为王为主,反而以虚和无的形式,存在于万物之下之后,比尘埃还不起眼。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道”存在。这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所以玄同讲的仍然无为。
道以虚无隐于万物之下之后,所以道于万物不可得。因为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这就是不可得。有些人因为它不可得而亲近它,有些人因为它不可得而不信任它,或者将信将疑,或者大笑讥讽。有些人因它不可得而贵视之,有些人则因为它不可得而贱视之。
经文第七章中讲:“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经文第四十一章中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讥之。不笑,不足为道。”这些内容可以看作“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的解释或说明性文字。
经文第五十一章中讲:“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可以看作“故为天下贵”的注解。
所以,五十六章的内容主要是讲道的无为,它虚和无形式存在,却天地万物之所存在,之所为是的原因和根据。在老子的论述中,道是一个超验的实在,永远都不能成为人类经验的对象。不可经验就是不可得,道的不可得,就是它无为的体现。因为它不可得 ,所以有人亲近它,也有人疏远它。
03【试译】
真正智慧的人不讲话,那些到处宣讲的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真正有作为,有功于万物的,反而会塞住了自己的窗子,关闭了自己的门户,收敛了自己的锐气,休止了无穷的奢欲,调和了耀眼的光芒,而使自己合同于天下最低微最卑贱的事物,他不争上反就下,不争处前反争处后,如同尘埃一般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而时常遭到人们的嫌弃和嫌弃。这就叫做玄同。正因为他的这一特性,所以天下万物不能对其有所知有所见,即他于万物不可得。正因为他不可得,所以有人亲近他,又有人疏远他;正因为他不可得,所以有些人以之为有利,而另一些人却以之为有害;正因为不可得,所以有些人以之为贵,另一些人却以之为贱。可是不论是亲之、疏之、利之、害之、贵之、贱之,前提是天下人都重视它,所以才会对它加以研究,对他的性质和利害有所猜测和评判。因为这些,我才领悟到它才是天下最值得重视的事物。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译注》 高亨 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