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周记选(109):“千里马”之我见
《马说》是一篇著名的借物比喻论说文,也是韩愈的“不平则鸣”之作,全文就千里马、食马者、伯乐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以马为喻,托物寓意。
此篇文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不免引发起我的兴致和点滴见解。这句话的本义原是——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这里的“一石”是多少呢?抱着对“千里马”一探究竟的好奇,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原来在唐朝时期的一石大约为现在的106市斤。千里马果然是如作者文中所述的“大胃王”吗?
首先,让我们抠一抠字眼:此文中的“千里马”必定当是指名震古今家喻户晓的大宛良驹。大宛马擅长奔跑,四肢修长健硕,身高体长,实属马中翘楚,有诗赞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对于马儿来讲,每天所需进食重量多为自身体重的2%左右,文中提到的“粟”则是指现代意义的“精粮”。粮食比起草料有营养得多。大宛马的体重多在500kg上下,如此算来,所谓“千里马”一顿能吃10kg左右的粮食,这与文中约106斤的食量可是相差甚远哦!据我所知,当今之世能够一顿吃掉100余斤食物的“马”也只有河马了吧。综上所述,韩愈必定是对“千里马”的食量运用了夸张的处理手法,只是为了突出千里马在与普通马比较时的特征不同,故无须计较于字面表象之意。
其次 ,“千里马”本身只是一个称号、一个美誉。世界上已知的马种里完全没有一天时间内的奔跑路程可达500公里的,即使在强大的后勤保障和精心护养下,世界上耐力最强的马匹也只能在8小时内行进120公里。古代人写作时经常“化零为整”,“千里”是一个四舍五入得出的数字。因此,我们可以确定, “千里马”并没有这般本领。这个美誉只是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为其增添几分浓厚的神奇色彩罢了。
言归正传,文中对于千里马的描述,大多是作者的主观认知,并未经过严谨的考证和研究的。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在其理论对错的问题上过于苛责。韩愈并非“食马者”,他不了解马的真实食量是情理当中,更何况此篇文章也并非专业的科普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应该关注和了解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颖的观点,学习和领会其中借此喻彼,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标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