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释义:
(1)恶,过也。——《说文》。
(2)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以直爽著称。尾生高也是指他,有尾生抱柱的典故,盛赞守信之人。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已经发生的过错,(因为这已经变成规律了),所以心中才没有怨恨。
孔子说:“谁说尾生高有直这个品德呢?有人讨借点醋,他向邻居讨要也要送给别人。”
孔子说:“说空大假的话,虚伪的面孔,过分的恭敬,左丘明认为这么是耻辱,我也这认为是耻辱;把怨恨藏在心中表面上却很友好,左丘明认为是耻辱,我也认为是耻辱。
解析:
伯夷叔齐句中,他们的怨的对象是什么?这个要搞清楚才行。他们要死的时候,说了:“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解释一些就是“登上西边那座山啊,去采薇。以暴力取代暴力,本身就是错误的。神农,虞,夏这些人的(禅让)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该走向何处?哎呀,这是命运啊。”
他们原本认为用暴力推翻暴力是恶,但是禅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以暴力取代暴力的时代来临了,成为世间的规律了。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后,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了。这是说明伯夷叔齐的什么品德呢?智。明智的人啊,规律,大势不可挡,明了这个才算智。
以暴易暴这个命题在伯夷叔齐这里提出后,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没有停止过。后来,佛教中的以暴制暴的命题也是以暴易暴的延伸。
尾生高,本来没有醋,他自己借都要借来满足别人。我该说他是慷慨吗?以人情来换人情,从利的角度讲,如果后面这个人情更值得,那么久可以这么做。但是从利的角度讲,你认为划不来你还会这么做吗?
不从利的角度讲,如果后面这个人知道了,你本来没有醋而借醋给我,我该是对你报以什么心情呢?反正不会是感恩,而是愧疚。愧疚与感恩,表面上是一样,但是却真的不同。不论这件事情,你是不是从利的角度看,但是有一点,你违背了诚实的原则,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天知地知,你自己知道。能跨过自己良心的那道坎,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就可能发生了。
“巧言、令色、足恭”是对地位比你高的人。“匿怨而友其人”是对和你地位一样的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伪,把真正的自己藏起来,以假面目示人。这是令人讨厌的。孔子认为怎么做是羞耻的事情。
这里出现三个仁的特征,智,直,不伪。仁的涵义慢慢丰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