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话摘录混编(一)

编者:亡羊人

【目录】1.清 · 朱庭珍《筱园诗话》。2.南齐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3.唐 · 白居易《与元九书》。4.清 · 叶燮《原诗》。5.唐·释皎然《诗式》。6.宋 · 欧阳修《六一诗话》。7.明 · 谢榛《四溟诗话》。8.宋 · 陈师道《后山诗话》。9.李东阳《麓堂诗话》。10.宋魏庆之《诗人玉屑》。11.宋·尤袤《全唐诗话》。12.清·袁枚《随园诗话》

一,朱庭珍《筱园诗话》有云:“律诗中二联,不宜一味写景。有景无情,固非好手所为;景多于情,亦非佳处。盖诗要文质协中,情景交化,始可深造入微。

【补注】“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淡处、平处,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 '醉头扶起寒怯’,便动人工妙。”(清 · 毛先舒《词辩坻》第三则《作者神明》)

二,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补注】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2.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文心雕龙 物色》)

【注释】* 杲杲gǎogǎo,(太阳)很明亮的样子。    * 瀌瀌:  音标。雨雪盛貌。    * 喓喓yāo yāo,虫叫的声音。

三,白居易《与元九书》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四,叶燮《原诗》: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均为风雅之罪人。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其胸中之愉快自足,宁独在诗文一道已也。然人安能尽生而具绝人之姿,何得易言有识,其道宜如大学之始于“格物”,诵读古人诗书,一一以理事情格之,则前后、中边、左右、向背,形形色色殊类万态,无不可得,不使有毫发之罅,而物得以乘我焉。如以文为战,而进无坚城、退无横阵矣。若舍其在我者,而徒日劳于章句诵读,不过剿袭、依傍、摹拟、窥伺之术,以自跻于作者之林,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五,唐·释皎然《诗式》:  气高而不怒,怒则失於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於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音觉,跌倒)於拙钝;才赡(音善,丰富)而不疎(同“疏”),疎则损於筋脉。

2.气象氤氲,由深於体势;意度盘礡,由深於作用;用律不滞,由深於声对;用事不直,由深於义类。(唐·释皎然《诗式·诗有四深》)

3.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唐·释皎然《诗式·诗有四离》)

4.虽欲废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词尚意,而典丽不得遗。(唐·释皎然《诗式·诗有二废》)

六,★ 欧阳修《六一诗话》:  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

七,明 · 谢榛《四溟诗话》:  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一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譬诸产一婴儿,形体虽具,不可无啼声也。赵王枕易曰:“全篇工致而不流动,则神气索然。”亦造物不完也。

2.★ 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四溟诗话》本编第十大则,有宋 · 魏庆之《诗人玉屑》: “诗有四种高妙”之论)

3.古采莲曲、陇头流水歌,皆不协声韵,而有清庙遗意。作诗不可用难字,若柳子厚《奉寄张使君》八十韵之作,篇长韵险,逞其问学故尔。(明·谢榛《四溟诗话》)

八,宋 · 陈师道《后山诗话》:  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尔。

【补牢翁】云:乐天怎么啦?第十一大则,宋·尤袤《全唐诗话·宣宗》说:帝闻白居易之死作诗哀掉。

九,李东阳《麓堂诗话》诗贵不经人道语。自有诗以来,经几千百人,出几千万语,而不能穷,是物之理无穷,而诗之为道亦无穷也。今令画工画十人,则必有相似,而不能别出者,盖其道小而易穷。而世之言诗者,每与画并论,则自小其道也。

十,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事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十一,宋·尤袤《全唐诗话·宣宗》:  帝好进士及第,每对朝臣问及第,苟有科名对者,必大喜,便问所试诗赋题目并主司姓名。或佳人物偶不中第,必叹息移时。尝于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白居易之死,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十二,清·袁枚《随园诗话》说:“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后可与论诗。”

2.★ 常州赵仁叔,有一联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仁叔一生,只传此二句。某《拟古》云:“莫作江上舟,莫作江上月。舟载人别离,月照人离别。”其人一生,所传亦只此四句。金圣叹好批小说,人多薄之;然其《宿野庙》一绝云:“众响渐已寂,虫於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壁挂僧衣。”殊清绝。孔东堂演《桃花扇》曲本;有诗集若干,佳句云:“船冲宿鹭排樯起,灯引秋蚊入帐飞。”其他首未能称是。(《随园诗话》)

3.人或问余以本朝诗谁为第一,余转问其人:《三百篇》以何首为第一?其人不能答。余晓之曰: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有因其一时偶至而论者,如“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一首,宋居沈上。“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一首,杨汝士压倒元、白是也。有总其全局而论者,如唐以李、杜、韩、白为大家,宋以欧、苏、陆、范为大家是也。若必专举一人,以覆盖一朝,则牡丹为花王,兰亦为王者之香。人于草木,不能评谁为第一,而况诗乎?(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补牢翁】云:当代好举办诗赛,评谁谁第一的那些方家,应该多读此小则。

【素笛轩评语】

“性灵说” * 诗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因素,是诗歌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真情是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随园诗话》认为"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作诗",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反对以考据代替性灵,尤其推重诗“言男女之情”,强调“诗可以兴,诗能人人心脾,便是佳诗”。

其次,诗歌创作必须做到有个性,即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 * ,“我”即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和审美能力,强调“我”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因为有“我”,所以艺术构思要有独创精神,所谓“精(疑为“匠”)心独运,自出心裁”,才能独抒性灵,“出新意,去陈言”,写出风格的多样化。

第三,诗人创作必须具备特殊才能,亦即要有“诗才”。其表现为才思敏捷。即“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随园诗话》尤其重视诗歌创作构思所产生的“灵机”与“兴会”这一灵感现象,推崇“天籁最妙”的自然表现艺术 * 。

【补牢翁补注】:* 袁枚的“性灵说”,其含意包含性情、个性、诗才。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性情之外本无诗”(《寄怀钱屿纱方伯予告归里》)此理论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 ·原道》,其说云: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后来的许多理论家,也多是继承刘勰的“性灵所锺”和“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这一说法。如南朝之钟嵘在《诗品》中说“吟咏情性”……如唐之李商隐也曾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献相国京兆公启》)。如宋之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模拟剽袭、“掉书袋”的恶习,主张“风趣专写性灵”,也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 “作诗不可无我”出自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原作云: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恨用之病多;孔子所以“无固”、“无我”也。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韩昌黎所以“惟古于词必己出”也。北魏祖莹云:“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

* 袁枚的“性灵说”,是针对当时的复古风潮,而明确提出反对“泥古不化”。主张“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随园诗话》见下第4小则)又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并引叶书山的话说:“然人工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随园诗话》。当与第14、第17小则,同读)还反对“掉书袋”……诗以抒发性灵为主,不为“为考据之学”,若“误把抄书当作诗”,则又何必写诗?(《随园诗话》)

4.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 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随园诗话》)

5.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同上)

6.★《三余编》言:“诗家使事,不可太泥。”白傅《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过峨嵋。谢宣城诗:“澄江净如练”,宣城去江百余里,县治左右无江。相如《上林赋》:“八川分流。”长安无八川。严冬友曰:“西汉时,长安原有八川,谓泾、渭、灞、沪、沣、漓、潦、涌也;至宋时则无矣。”(同上)

7.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大才如海水接天,波涛浴日,所见皆金银宫阙,奇花异草,安得有泥沙污人眼界耶或曰:“诗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庞杂,名家必选字酌句。”余道:作者自命当作名家,而使后人置我于大家之中;不可自命为大家,而转使后人屏我于名家之外。尝规蒋心余太史云:“君切莫老手颓唐,才人胆大也。”心余以为然。(同上)

8.余不喜黄山谷诗,而古人所见有相同者。魏泰讥山谷:“得机羽而失鹇鹏,专拾取古人所吐弃不屑用之字,而矜矜然自炫其奇,抑末也。”王弁州曰:“以山谷诗为瘦硬,有类驴夫脚跟,恶僧藜杖。”东坡云:“读山谷诗,如食蝤蛑,恐发风动气。”郭功甫云:“山谷作诗,必费如许气力,为是甚底”林艾轩云:“苏诗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黄诗如女子见人,先有许多妆裹作相。此苏、黄两公之优劣也。”余尝比山谷诗:如果中之百合,蔬中之刀豆也,毕竟味少。(同上)

【补牢翁】云:袁枚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这正戳痛山谷之诗的弊端所在……当然,山谷之诗,也有可读之处,看你喜欢他的那一首咯。

9.某孝廉有句云:“立誓乾坤不受恩。”盖自矜风骨也。余不以为然,寄书规之,云:“人在世间,如何能不受人恩古人如陶靖节之高,而以乞一顿食,至于冥报相贻。杜少陵以稷、契自许,而感孙宰存恤,至于愿结弟昆。范文正公是何等人,而以晏公一荐故,终身执门生之礼。盖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圣人之所不讳也。”若商宝意太史之诗则不然,曰:“名心未了难遗世,晚景无多怕受恩。”蒋苕生太史之诗亦不然,曰:“不是微禽敢辞惠,只愁无处觅金环。”此皆不立身份,而身份弥高。(同上)

【补牢翁】云: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谁有闲功夫去学人家清高,只不过是,没有机遇,也不刻意为之而已。有空闲读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0.高文良公夫人,名琬,字季玉,蔡将军毓荣之女,尚书埏shān 之妹也。其母国色,相传为吴宫旧人。夫人生而明艳,娴雅能诗。公巡抚苏州,与总督某不合,屡为所倾,而公卓然孤立。咏《白燕》第五句云:“有色何曾相假借”沉思未对。适夫人至,代握笔曰:“不群仍恐太分明。”盖规之也。……(同上)

11.诗人陈制锦,字组云,居南门外,与报恩寺塔相近。樊明徵秀才赠诗云:“南郊风物是谁真,不在山巅与水滨。仰首陆离低首诵,长干一塔一诗人。”陈嫌不佳。余曰:“渠用意极妙,惜未醒耳。若改'仰首欲攀低首拜’,则精神全出,仅易三字耳。”陈为雀跃。樊博学好古,尤精篆隶之学。余所得两汉金石文字,皆所赠也。卒后,余挽联云:“地下又添高士伴;生前原当古人看。”(同上)

【补牢翁】云:  “昂首”前句,只在摹景,后句“精神全出”,有类米芾拜石之神韵。

12.人谋事久而不得,则意思转淡。何士颐秀才《感怀》云:“身非无用贫偏暇,事到难图念转平。”真悟后语也。其他如:“贫犹买(疑为“卖”)笑为身累,老尚多情或寿征”,“书因补读随时展,诗为留删尽数抄”,皆不愧风人之旨。殁后,余闻信,飞遣人到其家,搜取诗稿,得三百余首。为付梓行世,板藏随园。(同上)

【补牢翁】云:古代的许多佳作,都是靠传抄而保存下来的。

13.★江西魏允迪,字懋堂,豪迈不羁,官中书侍读。以抚军公子,而家资散尽,因之失官。咏《山中积雪》云:“寂寞山涯更水滨,漫天匝地白如银。前村报道溪桥断,可喜难来索债人。” “干霄篁竹翠盈眸,雪压风欺扑地愁。莫讶此君无劲节,一经沦落也低头。”又,《出门》云:“凭着牵衣儿女送,只挥双泪不回头。”读之令人神伤。与余同召试友也。(同上)

14.★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同上)

15.《记》曰;“学然后知不足。”可见知足者,皆不学之人,无怪其夜郎自大也。鄂公《题甘露寺》云:“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方子云《偶成》云:“目中自谓空千古,海外谁知有九州”(同上)

16.有妓与人赠别云:“临歧几点相思泪,滴向秋阶发海棠。”情语也。而庄荪服太史《赠妓》云:“凭君莫拭相思泪,留着明朝更送人。”说破,转觉嚼蜡。佟法海《吊琵琶亭》云:“司马青衫何必湿,留将泪眼哭苍生。”一般杀风景语。(同上)

17.吾乡陈星斋先生《题画》云:“秋似美人无碍瘦,山如好友不嫌多。”江阴翁征士朗夫《尚湖晚步》云:★“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二语同一风调。(同上)

18.★ 南宋宫嫔墓在越中者甚多,质湖之滨,狮山之侧,茔址可识者,二十四处,俗传“廿四堆”是也。山阴邵姜畦先生诗云:“质湖湖水莹如镜,照出兴亡事可哀。'二十四堆’春草绿,钱塘风雨翠华来。”绰有深情。先生尤长五言,咏《济南趵突泉》云:“倒翻庐阜瀑,长涌浙江潮。”一时诸名士,为之搁笔。又有句云:“溪澄花影偶,山静屐声孤。”(同上)

【补牢翁】云:  所谓 “一时诸名士,为之搁笔。” 正如太白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辛文房《唐才子传》)不是道不得,而是暂时道不得。到后来太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便是道得。由此可知:  前人的艺术创作,就是一座高峰,后人如果想超过前人,必须越过或者至少是接近他们,方能说得过去。

19.赵孟頫《趵突泉诗》有“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一联,可以堪比较。或许是邵姜畦读了前人佳作之后,欲以此为标杆,而做一番比较吧?

20.刘昭禹曰:“五律一首,如四十贤人,其中着一屠沽儿不得。”余教少年学诗者,当从五律入手:上可以攀古风,下可以接七律。(同上)

【注释】屠沽儿tú gū ér,亦作“屠酤儿”。以屠牲沽酒为业者。亦用为对出身微贱者的蔑称。《后汉书·祢衡传》:“是时 许都 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或问 衡 曰:'盍从 陈长文、司马伯达 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唐 顾况《哭从兄萇》诗:“皇恩溢九垠,不记屠沽儿。”

21.孔子与子夏论诗曰:“窥其门,未入其室,安见其奥藏之所在乎?前高岸,后深谷,泠泠然不见其里,所谓深微者也。”此数言,即是严沧浪“羚羊挂角”、“香象渡河”之先声。(同上)

【注释】* 羚羊挂角: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示列:  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22.近今风气,有不可解者:士人略知写字,便究心于《说文》、《凡将》,而束欧、褚、钟、王于高阁;略知作文,便致力于康成、颖达,而不识欧、苏、韩、柳为何人。间有习字作诗者,诗必读苏,字必学米,侈然自足,而不知考究诗与字之源流。皆因郑、马之学多糟粕、省费精神,苏、米之笔多放纵、可免拘束故也。(同上)

23.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竟有隔一两月,于无意中得之者。刘彦和所谓“富于万篇,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荀子曰:“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所谓“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即“眸而得之”之谓也。(同上)

【补牢翁】云:  灵感不是经常有,但是,你只要天天坚持学习写作,就可能会有灵感突然爆发的一天。

24.香亭弟出守广东,余赋诗送行云:“君恩深处忘途远,家运隆时惜我衰。”一时和者甚多。惟押“衰”字颇难。胡书巢妹夫和云:“江南政绩新遗爱,海外文章旧起衰。”余作书深美之。胡答书云:“为押'衰’字颇费心,今果见许,足征兄之能知此中甘苦也。”……(同上)

【补牢翁】云:  “美篇偶得成疑梦,灵感时无何惧衰。”

25.尹文端公论诗最细,有“差半个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以此类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对“欲”字。(同上)

【补牢翁】一味只求对仗工整,如果诗韵减半,便不可取也。我曾有诗联云: “守关须亮剑,驱敌入孤垓。”(拙作《加勒万戍边将士有寄》之原稿)觉得对仗不够工整,随改作“守关合群剑,驱敌入孤垓。”再仔细推敲,咏之不够响亮,意味不够深长。 明 · 谢榛《四溟诗话》云: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见上第七大则,第2小则)

26.★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杭州俞苍石秀才《观绳伎》云:“一线腾身险复安,往来不厌几回看。笑他着脚宽平者,行路如何尚说难?”又:“云开晚霁终殊旦,菊吐秋芳已负春。”皆有意义可思。严冬友壮年不仕,《韦曲看桃花》云:“凭君眼力知多少,看到红云尽处无?”(同上)

【补牢翁】云: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