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去先愁去不归”,刘长卿一首送别诗,情致婉转,道尽离愁别绪
人类本是群居的社会体,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最终的选择就是如此。离群索居,只是个体,是内心强大之辈试图回归自然的孤傲写照。无所谓对与错,是或非,只是遵循个人内心而已。
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个与“诗与远方”有关的故事,只不过在遭受社会的无情毒打之后,所有这些风花雪月都遭到现实的批判,无可奈何地沉沦下去以求得苟且偷生。
我们的生命是无数根平行的线条,永远只能相看却无法交付彼此的真心。所以能够千万人海里遇到另外一半,需要经过多少世间的轮回才可如愿以偿,但愿且行且珍惜。
《送李穆归淮南》
【唐】刘长卿
扬州春草新年绿,未去先愁去不归。
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
这首送别诗,是诗人刘长卿送别女婿李穆归淮南时拟写。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间,刘长卿遭人诬告,从睦州司马贬为随州刺史,有具体记载的是李穆在这年来访。只知后来他居住扬州等地,再无详细事迹流传。
“扬州春草新年绿”,似乎来自于对现实的具体描绘,新的一年到时,遍历扬州城内城外,春风吹过,春草葳蕤,绿意历历在目,景象焕然一新。事实上,暗地里,诗人潜藏着千言万语飘浮在字里行间,不由不令人遐想万千。
昔有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作《招隐士》,里面写道:“王孙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由于是集体之作品,故文章署名为淮南小山。后来,诸多送别或颂隐诗中,多化用此意,表达盼望归还之心情。
春草的繁茂,成为形象生动的背景图,悬挂在送别之地。其葱茏的样子,愈发增添双方的难舍难分之情,就像这些绿遍天涯的小草,在不断地生长着,去经历四季轮回,无穷无尽。这种自然的物象,让人类的内在情感具象化,变得更好理解。
“未去先愁去不归”,诗人在开始特意找寻着外物,以其象征让自己的情感更加鲜明,但仍处于一种含而不露的阶段,仿佛火山经历着成年累月的积攒,终究会在某个时期突然爆发。情真意切,一切都水到渠成,自然喷涌而出。
所以至此,诗人不再勉强自己,非要去寻找用其它的东西或事物,来掩饰自己喷薄欲出的感情,开始直接表露心意。此时此刻,女婿李穆都还没有离开,诗人就已经把深深的担忧埋藏心底,深怕他一去之后就不会再回来此地。
事实的确如此,诗人的预感是非常准确的。没过多久,诗人自己也离开了此地,而至于李穆,大约是从此再也没有来过这个地方。可以说,与他有关的一切事情,都消失在历史烟云之中,没有泛起半丝涟漪。
“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诗人借用淮水,巧妙表达自己对女婿的挽留之意,可谓匠心独具。日夜流淌不息的淮水,急切地问询:你此刻离去什么时候才会返回?如果你不归来,徒然留下满目姹紫嫣红的景色,还有哪个愿意陪同欣赏呢?
为何在此说诗人别出心裁?皆因他继续化用淮南小山的诗意,不过前者是招隐士之贤出仕,这里却是担心李穆去而不返,久留不归。所以才有借淮水之口,一一道出自己的忧虑,还有满怀的依依不舍之情。
末尾诗句中的“无人”二字,有的集子作“老人”字样,仔细考量,其实都比较合适,也比较合情合理。无人者,形影相吊,情致寡淡,恍若失群之孤雁;老人者,孤苦伶仃,岁月漂泊,宛如水上之浮萍。前者从志同道合上下笔,而后者则从时间上琢磨,各有千秋。
纵观本诗,千真万确是一首送别诗,在诗人的良苦用心之下,刻意经营,布局全篇,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明言惜别,但是其间深情却无不显露无遗。
作为“大历诗风”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刘长卿,自称为“五言长城”,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但是考究本诗,却恰如他人所评:“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回《瀛奎律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