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故里山东郓城子房墓,西汉留侯张良的长眠之地
草树依依晴带雨,三冢迷离亘千古。
汉家天下四百年,不及留侯一抔土。
——(清)高继龄
千年古县、水浒故里山东郓城县城西北约18公里处有一个叫侯咽集的乡镇,因位于黄河水流与水泊之间的咽喉要冲而得名,早在明清时期属于兖州府寿张县。其西侧不远处有一个叫梳洗楼的村子建于战国时期,是郓城县最早出现的村落之一,据说齐王的无盐娘娘钟离春在出嫁前曾在此梳洗打扮而得名。
山东省郓城县侯咽集镇子房墓村卫星影像图
清光绪年间《寿张县志》中张良墓位置图
明万历年间《兖州府志》中张良墓位置图
在侯咽集镇政府驻地东北约3公里处有一个叫子房墓的村子,现在分为子房东和子房西两个自然村。子房墓这个奇怪的名字和西汉初期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有关,据说张良死后就葬在了这里,现在子房墓村仍然保留着张良墓,也叫子房墓。
郓城子房墓
郓城子房墓
汉留侯墓碑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颍川城父人,是秦末汉初著名的功臣和政治家,他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关于张良的生平记载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
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
这是《史记》中关于张良死后的记载,但并没有注明张良的所葬之地,这就造成了现在国内有多处张良墓,比如河南兰考、湖南张家界、陕西紫柏山、山东微山县、江苏沛县等地都有张良墓,至于哪里才是真正的张良墓只能依靠后世的不断考古发现了。
河南兰考张良墓
河南兰考张良墓
郓城侯咽集镇的子房墓在众多张良墓中的真实性比较大。明清时期子房墓所在的地方并不属于郓城县境内,而是属于寿张县。寿张县最早在汉代就已经设置了,最初取名寿良县,东汉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叔叔讳而改名寿张县,到了南朝宋时又改名寿昌县,北魏时期恢复了寿张县的名字。新中国建立后,寿张县撤除,子房墓所在的地方改为郓城县管辖。寿张县最初的名字寿良据说就和张良有关。距离郓城县不远的梁山最初的名字叫良山,也可能和张良有很大关系。寿张县一带有如此多和张良有关的名字,或许张良隐居后很可能就在这一带活动。如此说来,子房墓是张良墓的真实性就比较大了。
在清光绪年间《寿张县志》中记载,
汉张子房墓,在县南六十里敬圣寺北,三冢列峙。明正德六年,参政史公立石,题曰汉张子房墓。按《史记》注,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寿张县志》中的记载
清代乾隆年间的《兖州府志》中也有张良墓的记载:
张良墓,在(寿张)县南五十里敬圣寺北,三冢鼎峙,世传子房从赤松子,卒葬于此。其二冢盖衣冠也。今滕县、微山并定陶县东北五里皆志有子房墓。
尽管这些地方志中都没有明确子房墓到底是不是真的张良墓,但至少说明在明代时就已经认为子房墓是张良墓。
《寿张县志》中记载的寿张古八景中的子房三冢就是描写的张良墓的景色。据清康熙年间《寿张县志》记载,冢在邑南,相距六十里。垒垒列峙,古碑残石,字犹宛然。即耕童牧竖不敢狎睨其侧,信留侯之神有在乎?
寿张八景之一子房三冢图
清代宛平文人滕永桢在探访寿张的子房墓后写下了一首《子房三冢》:
首推汉杰古今知,借箸前筹迥出奇。
博浪沙中豪气涌,鸿门坂上大名驰。
功高縻恋非明哲,业立潜踪正适宜。
漫说赤松携去隐,尚存三冢动人疑。
张良墓位于子房墓村中的一片田地中,墓前刻立有三块石碑,中间的一块是近年来新刻立的石碑,上面刻有“始祖张公讳良字子房之墓”,是自称张良第六十六至七十四世孙刻立的。左边的一块是清光绪年间刻立的《汉留侯碑记》石碑,不过已经残破,上边的部分是后来修复的。右边一块是咸丰六年刻立的“汉留侯墓”碑。
子房墓
子房墓
子房墓碑
张良墓前的古碑
张良墓前的古碑
张良墓前的古碑
张良墓前的古碑
张良墓的墓冢已经被一人多高的蒿草掩盖,看不到墓冢本来的样子,显得异常的荒凉落寞。在距离张良墓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块刻有子房墓的村名碑,是郓城县侯咽集镇人民政府于1988年所立,上面简单介绍了子房墓村名的来历。
张良墓
张良墓
子房墓村名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