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语言的雾霾中迷失
今天和学生一起分析语言得体,由教材而转入生活。教材中的材料包括谦敬得当、语体得当,要求表达要注意场合、对象,学生学得很认真,做了几个题目也很正确。
古人讲究礼仪,单单在称呼上就很下功夫。称呼自己的家人时,辈分高于自己或同辈中年长于自己的,往往带“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辈分低于自己或同辈年龄小于自己的,往往带“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呼别人家的人就更加客气,往往在称呼前加表示美好和尊敬意味的“令”字,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与人交往,有官职的称官职,没有官职的称字号或是称籍贯,言语举止得体,尽显儒雅风范。凡此种种,留在字面上的题目,算是解决了,应对考试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课间时,走廊上听到路过的学生边走边说边笑,声音很大且不时带有“卧槽”之类的流行语。其实,这样的话,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三三两两的人群中,经常会有人大声喊叫,好像有什么特别高兴的事,或是为了引起同伴足够的重视,全然不顾自己走在校园中。细听下去,话里夹杂着不少的网络语言,甚至一些脏字,可他们自己浑然不觉,可能还会觉得自己很洒脱。
此情让我深思,我们教给学生的到底有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面,有没有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规范,为什么,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平时却不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呢?许多时候,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书面成绩,理解了,做对了题目,得一个好的分数,大家也就满意了,于是就忽视了生活中日常的表现,甚至对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还觉得他们的表现是幽默呢。
本来,社会上的浮躁情绪就比较严重,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传统的礼仪丢失了很多。旅游车上导游的恶意谩骂甚至威胁,让原本兴致盎然的行程变得前路凶险;大街上小商贩之间为争夺地盘肆意辱骂,口无遮拦;生意场上,明争暗斗,恶语诋毁,司空见惯;甚至有些执法部门也会对执法对象极尽羞辱。这些现象,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礼仪的缺失,一些并不健康的网络语言流行,也表明了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草泥马”“装逼”流传在大街小巷,甚至有些重要场合有些人为了显得“进步”也毫不顾忌地使用,而“蓝瘦”“香菇”则又应和了一部分人的无聊和消极心理,成了一些悲观者自嘲的时髦标牌了。
拿着低俗当时髦,拿着浅薄充洒脱,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造成了极端恶劣的影响,甚至在家里,有些家长也不管不顾,只顾着自己过嘴瘾,荤素交加。这又能怎么让孩子有健康成长的环境呢。
但是,不管怎么样,作为学校和教师,我们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还要在语言的雾霾中为孩子撑起一方蓝天。传统文化中那些宝贵的东西应该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扬光大,我们希望从每一个孩子的身上,看到渊博的学识,更要看到儒雅的行为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