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针灸选穴基本思路

一、治法思路

1、外感——拔罐

2、瘀血——放血

3、里寒——艾灸

4、顽疾——火针

5、壮者——针刺

二、选穴思路

大凡临床疗效较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

虽然前人对于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丰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机械地照搬,死记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几个穴,孤立地认识疾病,就会使我们在临床上受到限制。

特别是遇到复杂的疑难病证往往会束手无策,即便是治疗也是取穴不清,治疗不明,病轻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

刘吉领教授在临证治疗中,取穴方法非常灵活,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但决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严格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1、循经取穴

在众多的穴位中,如何进行选穴是比较关键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贺老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清代的《琼瑶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针灸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灸选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按受病部位来分析病位在何经。

对此早在《标幽赋》中就有“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之说。明代张三锡在《经络考》序中也指出:“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北行,岂不愈劳愈远哉。”

这实际也是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按病变部位来分析,才能顺藤摸瓜,选出正确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

2、随症选穴

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取穴称之为随症选穴。关于随症选穴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穴位,既要考虑病所与经络的联系,又要根据经络、脏腑的理论酌情选用治疗病因的穴位,此时的选穴就要注重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二是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取穴位。实际上针灸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症取穴大多见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输穴最为突出,从贺老的治疗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穴位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特定穴的应用对提高针灸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

3、功用选穴

补气:太渊、气海、百会、膻中;

补血:血海、膈俞、中脘、绝骨;

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

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

疏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

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

解表:合谷、外关、大椎、(五输)经穴;

祛风:风字穴位;

温里:荥穴、壮阳穴;

通行穴:支沟、手三里、天枢、曲池、三焦俞、条口、环跳、归来;

利水:太溪、四渎、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水沟、水道;

祛痰:络穴,邪随络穴而出;

镇静安神:神字穴;

升举穴:百会、冲字穴,加补气穴;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补血穴;

醒脑开窍:人中、井穴、四神聪、会阴、百会、内关;

退热:大椎、膏肓俞、阴郄、劳宫、尺泽、耳尖放血、曲池、清冷
渊;

治汗穴: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

扶正祛邪:原络配穴。

4、部位选穴

半身:听宫;

上半身:合谷;

下半身:太冲、环跳;

头顶:太冲、涌泉、合谷;

头两侧:足临泣、外关、中渚;

枕部:至阴、后溪、长强;

前额:解溪、丰隆、合谷;

面部:合谷、冲阳、气冲、条口;

眉棱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养老、光明、目窗、风池、行间;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

口唇:脾俞、太白、丰隆;

牙齿:太溪、曲池、合谷、偏历;

舌头:通里、照海、风府、哑门、滑肉门;

耳朵:太溪、外关、悬钟;

颈项:列缺、支正、昆仑;

咽喉:通里、照海;

肩:条口;

肘:冲阳;

手:大椎、中脘;

脊柱:后溪、人中、大钟;

背:合谷、养老;

胸部:内关、足临泣、梁丘、太渊、孔最、大陵;

乳房:足临泣、梁丘、内关、肩井、少泽;

胃口:内庭;

胁部:丘墟透照海;

胁下:内关;

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

腹部:支沟、手三里、三阴交、足临泣;

少腹:蠡沟;

腰部:委中、太溪、合阳;

前阴:大敦、水泉;

后阴:承山、二白;

大腿:腰阳关、秩边、环跳;

腿部:风府、腰夹脊;

脚底: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脚趾:百会、中脘、章门;

腋窝:内关、蠡沟。

5、病因选穴

举例如下:

外感:合谷、外关、大椎;

内伤:伤食——足三里、天枢;

外伤:局部放血、循经郄穴。

总之,选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础知识全面,才能灵活运用。

还可以考虑时间(子午流注)、体质、辨证、经验、现代医学认识等来选穴,依据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组合成处方,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6、八纲辨证选穴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证的总纲,抓住关键,确定相应的治则并选取有关的穴位,方可获取良效。

1.1表证多取具有散风解表之功的腧穴。

诸如风池、风府、风门、风市等,因其皆有“风”字,故均有祛风解表的作用。

大椎为诸阳经之会穴而隶属督脉,疏表祛邪而清热。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多气多血,可泄热解表祛邪。曲池属手阳明经合穴,退热之功卓著。外关属手少阳经穴,与阳维脉交会,有驱表邪之功。

1.2里证证候表现多端,多以心胸病、肠胃病为主。临证常取任脉之中脘,因其既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寡穴,故以其为主穴。手厥阴经之内关穴,是与阴维相通的八脉交会穴之一,专治心胸腹疾患,有“心胸内关谋”之说,也是里证之常用穴。

1.3虚证的证候可概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损等,其治则以补虛为主。气虛者常取气海、膻中;血虚者常取血海、膈俞;阴虚者常取太溪;阳虚者常取关元;而脏腑之虚则多取其背俞与腹募相配,亦可取其脏腑经脉之原穴治疗,施以补法。此外,阴虚者多取阴经穴,多用针法。而阳虚着多取阳经穴,多用灸法。

1.4实证的证候表现,亦多种多样,总以泻法为其治则。如表实无汗可取大椎、风门、曲池、列缺、鱼际、风池诸穴,以疏其表邪。又可取合谷以补法,复溜以泻法,以发汗解表。

又如里实便秘可取支沟、丰隆二间诸穴,泻其里实而通便。若属于气实(气滞)者可取膻中、太冲、合谷等穴。若属于血实(血瘀)者可取血海、膈俞及浅表络脉出血治之。表实证之取穴如大椎、风门、曲池、风池等在表证取穴中已述其理,而列缺、鱼际二穴之取穴,是因其皆属手太阴肺经,分别为络穴、荥穴,均有宣肺疏风解表之功。

支沟属手少阳经络穴,可疏利三焦气机以通便,与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丰隆、手阳明大肠之荥穴二间相配,可疏调肠胃而泻热,从而便闭可通。

手阳明经之合谷,足厥阴经之太冲,又称“四关”,此二穴均为原穴,一阴一阳,一上一下相互配合,具有协调阴阳,开窍启闭之功。

血海膈俞者,是因其穴为理血之要穴,血虚者可用,血实者亦可用,惟施术手法有别,用于血瘀之实证当以泻法为是,而配合其刺络出血,以祛除其瘀,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之“宛陈则除之”经皆相符。

1.5寒证治则以祛散寒邪为法,多取阳经穴,或依其不同脏腑取其相应俞、寡穴或有关经脉腧穴治之。

1.6热证治则以清热祛邪为法,多取阴经穴,或依其不同脏腑取其相应五输穴配合治之。

7、脏腑辨证选穴

脏腑辨证取穴,是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作为辨证的依据,对千变万化的病证进行归纳,以明确疾病所在的脏或腑,再結合具体的病机特点,确定相应的治则而后选取穴位的一种方法。

2.1 脏腑常见的有肺气不宣,宜通宜理肺法,取风门、肺俞;痰浊壅肺,宜化频止咳法,取丰隆、孔最;风痰束肺,宜宣肺止咳法,取列缺、尺泽;肺失肃降,宜宣肺平喘法,取列鴃、孔最;咳逆喘息,宜降气平喘法,取尺泽、孔最、天突以手太阴经穴为主,配合手阳明经穴及背俞穴等。

2.2 心脏常见的有心神不宁,宜宁心安神法,取神门、郄门;心火上扰,宜清心降火法,取大、阴郄;痰迷心窍,宜开窍苏厥法,取水沟、中冲、劳宫;心血不足,宜补益心阴法,取心俞、三阴交、脾俞、神门;心阳不振,宜补益心阳法,取心俞、厥阴俞、通里、内关,水饮凌心,宜温阳化饮法,取心俞、、脾俞、丰隆、阴陵泉;心血瘀阻,宜活血化瘀法,取血海、膈俞、气海、内关,以取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辅以任脉、督脉、足太阴经穴及背俞穴等。

2·3 肝脏常见的肝气郁结,宜舒肝解郁法,取太冲、内关,肝气横逆,宜舒肝行气法,取太冲、外关;肝火犯肺,宜泻肝清肺法,取行间、鱼际;阴虚肝旺,宜滋阴平肝法,取曲泉、行间;惊颤风动,宜熄鳳定惊法,取太冲、印堂、水沟,以取手足服阴经穴为主,配合有关经脉的腧穴。

2.4 脾胃常见的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法,取脾俞、膻中,脾虚水泛,宣健脾利湿法,取公孙、阴陵泉脾虚食滞,宜健脾消食法,取公孙、建里;脾积食滞,宜化积导滞法,取建里、四缝;脾虚泄泻,宜健脾利湿法,取太白、天枢、足三里;脾胃不和,宜调和脾胃法,取脾俞、胃俞、足三里、太白;胃火炽盛,宜调胃除火法,取足三里内庭;寒邪客胃,宜温胃散寒法,取中脘、足三里、梁丘、内关;饮食停胃,宜消食导滞法,取中脘、足三里、梁门、三阴交;胃阴亏虚,宜养阴益胃法,取胃俞、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以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配合任脉及背俞、腹募穴等。

2.5 肾病常见的有肾气不固,宜补肾固精法,取肾俞、志室;肾阳衰微,宜温肾助阳法,取肾俞、三焦俞、关元、命门;肾阴亏虚,宜滋阴益肾法,取肾俞、太溪、肝俞、曲泉;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法,取心俞、肾俞、中封、神门;阳虚气脱,宜回阳救逆法,取神阙、关元:以足少阴、太阳经穴为主,配合任、督脉及手少阴、足厥阴经穴。

从上述脏腑不同病机的治则和取穴看,凡脏腑病证,应首先选取惠病脏腑所属经脉的杨甲三“三边三间”针灸取穴法腧穴,其次则选择相关脏腑,尤其是相表里脏腑经脉及同名经的腧穴,再配合不同脏腑的背俞、腹募穴,同时应注意腧穴的功能及特异性的治疗作用。但须提及的是取穴宜精,配穴要当,既不能是“以多胜少”,也不可“以少为佳”,而以取用较少的穴位收到较好的疗效为最理想,方称为“取穴精当”。

三、选穴宜少而精

《黄帝内经》里针刺治病时多采用1~3个穴位,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亦是,古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肘后歌》等,莫不如是。

我国针灸大家郑毓琳曾说:“治病时,穴位不是取的越多越好,宜精、准、少。”只有如此,才能凸显穴位的效能,也更能体现医者的水准和高度自信。对患者而言,可减轻其痛苦和恐惧,更可增加对医生的信任。

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里说:“百病以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似此类扎法,纯属搞噱头赚眼球,几乎是在给患者上刑,且很难有实质性疗效。总之,施针的多少要根据具体病症而定,少而精为原则,但又不可拘泥!

刺的深浅关乎疗效极大,古书中不乏记载,董氏奇穴中亦经常提及深浅不同的主治有别,例如:大间及小间穴之手术部份指出:『五分针,正下一分治心脏,二至二点五分为肺分支神经』。地士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地宗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这些只是列举其一以示全部。可以说董氏奇穴全部穴位,无不贯彻深浅之理。

董氏用穴之深浅大致依循下列几项原则。

1

根据病位

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肤宜浅刺;病在肺腑宜深刺。有时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盲点刺出血即为浅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浅主治亦有别,在前述之大小间、地士,均已举例说明,其要旨为治近宜浅,治远宜深。又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师常说:针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针寸半二寸治肠胃病,治心脏病气喘病至少宜二寸以上,头面病则宜二寸半以上,临床应用确有至理。

2

根据病性

一般热症,虚症宜浅刺:寒症、实证宜深刺:新病宜刺浅,久病宜刺深。董师治较轻较短之病,常位较深之穴位为主;热病在较浅穴位(背部)及井穴点刺,寒症久病则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点刺。

3

根据四时节令

一般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董师治疗疾病不只遵行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之理,在选穴处治方面亦有不同,充分体现了董师对时间治疗学的认识,此在『董氏奇穴及其学术思想浅探』 (以下简称『浅探』)一文之第七项中已有详述,不再多赘。

4

根据体质

一般肥胖、强壮、肌肉发达者宜刺深;削瘦、虚弱、肌肉脆薄及婴儿宜刺浅,董师亦遵循此原则进针,对体力劳动者进针较脑力劳动者通常稍深。

5

根据穴位

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为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余部份宜稍浅。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浅,再远入中,最远入深。躯干胸背概以种针点刺为主,头面部穴位多以浅针直刺或卧针平刺为主。绝无危险,且疗效高。

总之,董师针刺论深浅,虽据病位、病性、体质、节令、穴位而定,但总以穴浅宜浅,穴深宜深;治远宜深;新病宜浅,病久宜深为要。取穴多在四肢,强调宁失之深,勿失之浅,如蚊蝇之叮咬难期收功。由于深针有透穴作用,加强了经脉间之联系,并扩大了针刺之主治范围,且由于一针多穴,合乎精简原则,不但减轻进针之疼痛,又能加强刺激量,提高针刺效应,最为董师所乐用,但不论深浅,又必以得气为度。

二、注重留针取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于穴位内,以加强及持续针感及其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是否需要留针,留针时间长短,必需因人、因病、因时、因穴及视『气』而定。

1

因人而异

根据体质、年龄不同而决定留针与否及时间长短。体质壮实、肌肉丰满者,受邪较难,得之则邪深,刺宜深刺久留。体质瘦弱、皮薄肉少者及儿童则应浅刺疾出,不宜留针。

2

因病而异

根据病程、病位、病性而定;久病邪气入深及病邪在阴分、营分、属寒、属虚者(久病虽实则宜棱针点刺出血)宜深针久留;初病邪气表浅或病在阳分街分,属热属实耆虑浅刺而不留针。

3

因时而异

根据天时季节而定:春夏人之阳气在表,宜浅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阳气在里,应深刺而留针。同理下午晚上针刺,一般较上午及中午留针稍久。

4

因穴而异

穴位浅、气浮在外宜浅针不留,穴位深可稍留久,但必须注在外,以免发生滞针弯针(长时留针,体位异动有可能发生弯针)。董师针刺多采舒适之卧位,并在四肢穴位进行留针,绝无弯针、亦不怕吸针,是较安全的针法.

留针时间多久为宜,目前较通行者有两种说法:

(一)据灵枢五十营篇所霄:『二十八脉,….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氯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指出气血运行一周,需时二刻,一昼一夜为一百刻,则二刻为零点四八小时,为廿八分四十八秒。

(二)据灵柜营卫生会篇所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术一昼一夜在人体运行五十周,以廿四小时一千四百四十分计算,即廿八分四十八秒循环一周。从上述两点看来,留针至少宜超过廿八分四十八秒,目前为求计算方便,一般留针三十分是合理而适宜的。

董老师治疗一些寒病痛症多以留针四十五分锺为准,每隔十五分锺捻针一次以行气。有测痛试验指出:针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肤痛阑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四十一五十分锺达最高点。此正舆董师之经验不谋而合,足见董师之留针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针法讲求对应

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著。

董师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几种:

(一)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共穴针刺。

(二)手足顺对: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个人常以小节穴治脚踝痛,即系此一对应之运用。

(三)手足逆对: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小腿、肘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疗,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师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个人亦常取支沟、外关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

(四)手躯顺对法: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女口下对应:即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如腰抵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抵r穴位施治)。董师以大闾等五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五)手躯逆对法:将上肢舆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即手(腕)与头(颈),前臂与胸(背)脘,肘舆腰),臂舆下腹(或腰骶),肩舆阴部。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内关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下腹有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位施治)。董师以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妇科阴道病及目前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六)足躯顺对法:肢除与上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下肢与躯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大腿与胸(背)脘,膝舆脾腰),小腿与下腹(腰抵),足与阴部。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腹有病可针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临常以大腿部位之驷马治肺、三通治心,个人常以门金治经痛,大敦、隐白治崩漏,以及复溜治腰抵痛,三会交治下腹病...等,其运用皆与些一原理相合。

(七)足躯逆对法:将下肢与躺干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足舆头、踝与颈项、小腿与胸背)脘、膝与脐(腰)、大腿与下腹(腰骶),如胸皖有病可少腿,下腹有病可针大腿,反之胸皖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方法:除了手与脚及手脚与躯干的对应外,头面舆尾骶亦形成种对应。例交口临床以抵部之长强治癫狂之脑病;以头部之百会疗脱肛就是常见的例子,董师亦常以通宵穴治头痛,也是此原之运用。

上述各种取穴,董师经验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为主,此正台对取以平衡,远取以疏导之作用,疗效甚高,常有立竿见影、穴位互应全体个局部均能反应全身,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因此有掌针、眼针、耳针、足针、头针等多种针法的发明。当然最重要的是体针,髓针虽以十四经络应五脏六腑。但若将手臂足腿每一部份再予区分,每一部份仍能各自治疗全身疾病。这种事实充分反映了人身整体相关。全息论的出现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按生物全息论,人体任一肢节都是整体的缩影。都有舆整体相应的穴位,例如第二掌骨侧,这里的穴位从指根向掌根吱骨,对应有头、颈、上肢、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等各部位穴位,第五掌骨侧也有这样的对应。在各个节肢及其它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份中,都有着与第二掌骨侧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各节肢的各穴分布都遵循着与第二掌骨侧同一比例:头穴和足穴联机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联机的中点为肺穴。肺穴舆头穴联机分为三等分,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联机分为六等分,从胃穴端算起的中间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和腿穴。上述穴位只是具有代表性的点,其它穴位可以以这些穴位为参考点得出。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极相似之处,董师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师虽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

临床施治时,常艺术化的由病人决定针手或脚而治疗病人。同类性质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脚皆有分布,例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驷马、足驷马即是显例。再垄口一个穴组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师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符,系大肠经肠经俞穴,云骨穴在合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去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自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以后,此二针比涵云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董师原治全身骨重,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息意味,五虎一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及鞑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则用于加强五虎一、二之作用);五虎四用于郦背痛:五虎五用于治疗脚跟痛。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变的穴组,例如驷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黄、明黄、其黄之治肝系疾病:肾关、人皇、地皇之治肾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论,中间一针为中焦,则其上针为上焦,下针为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变时,三针不可缺一。

董师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中说因此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借着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

四、定穴合乎正经

董氏奇穴虽名之为『奇穴』,但董老师常说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针学』,亦即其穴位之分布与十四经有密切关系,若非对十四经穴有极为深刻之认识,断难发现如此多之奇穴,在『浅探』一文中曾提及董师对十四经穴的一些特殊心得,在其原著书后亦附有『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可资参考。

这里再举几个奇穴中的例子,与各位说明:董师常用肝门穴治肝病,中医认为肝病多湿,小肠为分水之官,小肠之原穴腕骨即为治黄要穴(通玄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肝门穴位于手臂小肠经中央,即合经络,又合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其效显着,自无疑义。又女口正筋,正宗之治疗颈项,即合对应(详见七七部位正筋之说明)又舆膀胱经有关,治疗颈项病当然有奇效。再如搏球之治背痛:其门、其正、其角之治痔疮:天黄、明黄、其黄之治肝病:下三皇之治泌尿、脾胃、妇科病包含三阴交穴在内;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等之治气喘感冒与肺经有关:门金之治肠胃病变与胃经有关等等,真是不胜枚举,这些皆足以说明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经为基础发展起来,而又兼顾对应全息,因此效果更为突出。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与艾灸某些穴位来完成的。因此,穴位与手法的选取在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选取穴位可针对病性和病位两方面进行。

(1)针对病性

风:可选取百会、人中、风府、风池、翳风、风门、肩骨禺、曲池、合谷、八邪、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太冲、八风等穴以祛风。

寒:可选取大椎、神阙、关元、命门、三焦俞、肾俞、关元俞、阳池、足三里、后溪等穴以祛寒。

湿:可选取中脘、水分、脾俞、三焦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曲池、间使、足三里、丰垄阴陵泉、委中、三阴交等穴以祛湿。

燥:可选取阴陵泉、曲泉、三阴交、照海、太溪、然谷等穴以祛燥或润燥。

火:可选取曲池、合谷、二间、劳宫、少府、少泽、太冲、行间、然谷、内庭等穴以祛火。

气滞:可选取大肠俞、膻中、气海、中脘、天枢、期门、支沟、内关、太渊、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以行气。

血瘀:可选取大椎、膈俞、血海、三阴交、太冲等穴以化瘀。

血热:可选取曲池、尺泽、委中、血海、三阴交、太冲、行间等穴以清血热。

痰饮:参见祛湿穴位以化痰饮。

血虚:可选取膈俞、绝骨、血海等穴位以补血。

气虚:可选取气海、关元、章门、肺俞、脾俞、肾俞、气海俞、三焦俞、足三里等以补气。

阴虚:参见祛燥穴位以滋阴。

阳虚:可选取大椎、命门、膏肓、养老、关元、曲骨等穴位以温阳。

(2)针对病位

病位在心(心包):可选取手少阴心经的通里、郄门、神门;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内关以及巨阙、膻中、臂中、小海、照海、心俞、厥阴俞等穴以调理心气。

病位在肝胆:可选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蠡沟、期门;手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足临泣以及内关、四渎、支沟、外关、阳池、肝俞、胆俞等穴以调理肝胆之气。3月4日(郑州) 祖传黑膏药、新型膏药、养生泥灸、液体膏药等制作班

病位在脾胃:可选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足阳明胃经的梁门、天枢、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庭以及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内关等穴以调理脾胃之气。

病位在肺: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列缺、太渊以及合谷、迎香、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定喘、印堂、尺泽等穴以调理肺气。

病位在肾:可选取手少阴肾经的太溪、照海、复溜、交信以及肾俞、志室、命门、京门、中极、子宫等穴以调理肾气。

位在小肠、膀胱:可选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后溪、天宗、曲垣;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三焦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委中、昆仑、申脉以及神门、尺泽、横骨、照海、水泉等穴以调理小肠、膀胱之气。

病位在大肠: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以及尺泽、天枢、大肠俞、内庭等穴以调理大肠之气。

总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的必备基础;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临床上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时仅仅运用经络辨证是不够的,必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扩大治疗范围,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针灸治疗原则有哪些方面

    针灸治疗原则就是针灸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根据中医治则,结合针灸治病,常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三因制宜五个方面. 一.补 ...

  • 【针方】李世珍脏腑辨证针灸治疗不寐

    针灸正骨知多少 普及针灸正骨技术知识,为广大中医针灸正骨从业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6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李世珍( 1926-2005) 教授,河南省著名的针灸大家,'李氏针灸"第四 ...

  • 中医临证:针灸选穴基本思路(精品)

    本文源自<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一.治法思路 1.外感--拔罐 2.瘀血--放血 3.里寒--艾灸 4.顽疾--火针 5.壮者--针刺 二.选穴思路 大凡临床疗效较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 ...

  • 针灸选穴基本思路

    中医临证:针灸选穴基本思路(精品) 艾御享堂本文源自<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一.治法思路 1.外感--拔罐 2.瘀血--放血 3.里寒--艾灸 4.顽疾--火针 5.壮者--针刺 二.选穴思 ...

  •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太实用了,必须收藏!

    本文是一篇条理非常明确的好文章,介绍了贺普仁贺老在临床中先选择治疗方法,再选择治疗穴位的整套思路,简洁.明了,可谓又一篇的"真传就是一张纸"了. 选法思路 一.普通选法 外感--拔 ...

  •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

    本文是一篇条理非常明确的好文章,介绍了贺普仁贺老在临床中先选择治疗方法,再选择治疗穴位的整套思路,简洁.明了,可谓又一篇的"真传就是一张纸"了. 选法思路 一.普通选法 外感--拔 ...

  • 古中医舌诊临床实用针灸选穴思路(上)

    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 ...

  • 古中医舌诊临床实用针灸选穴思路(下)

    凡舌见赤色而干燥,属心脏血虚火盛者,济生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麦冬主之. 济生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麦冬方 茯神(一钱) 远志(一钱) 枣仁(一钱) 当归(钱半) 煨姜(一钱) 人参(一钱) 黄 (二钱半 ...

  •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太实用了,必须收藏

    杏林讲坛 公众号 一.普通选法 外感--拔罐 瘀血--放血 里寒--艾灸 顽固疾患--火针 强壮者--针刺 二.灵活运用三通法 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是贺老经过5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 ...

  • 【建议收藏】中医妇科速记歌诀,配合方剂、针灸选穴治法【一点资讯】

    #万能口诀#针灸选穴 妇科谨记三阴交. 01.月经先期 先期连续早七天,气虚血热两因连. 脾虚归脾补中益,肾虚归肾固阴煎. 阳盛血热用清经,阴虚两地凉血痊. 肝郁血热不难治,方用丹栀逍遥散. 补中益气 ...

  • 中医师贺普仁:针灸选穴的宝贵经验!

    导读 中医师.针灸泰斗贺普仁,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博采众长.努力挖掘,创立了自己的针灸治疗学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并形成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学术思想.贺氏针灸这么牛,取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