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与归绥城市水患2

  2 大青山及其山前地带植被的破坏与归绥城水患

  大青山是其山前平原城镇的天然生态屏障,其植被覆盖状况是决定这些城镇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下,由于区域城市兴建、农业、矿业开发,及康乾年间集中采伐大青山林木的政策,使大青山及其前坡冲积扇区植被不断退化,导致一降大雨就会暴发山洪。

  土默特平原以“阴山为屏,黑河为带[24]”。横亘于土默特平原北部“高数千仞,广三百余里,袤百余里[3]”的大青山,与土默特平原之间存在着生态联系。大青山使土默特平原西部西北高、东南低,东部东北高,西南低[8]。大青山众沟水在洪流期携带大量泥砂卵砾咆哮入川,形成了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6]。大青山不仅为平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水源[25],而且使北来的寒风受到阻挡,减轻了威力,有时它也阻挡了东南来的暖湿气流,使土默特平原多获得一些雨量。

  大青山“在古昔森林极盛[12]。”大青山所在的阴山山脉“草木茂盛,多禽兽,为匈奴苑囿[26]。”大青山植被“秦汉以还,历代用兵,焚烧摧残[12]。”即使这样,至明代及清前期,大青山林木仍较繁茂。明代,大青山“中松柏连抱,无所用之,我边氓咸取给焉,则互市之开,其于材木不可胜用矣[27]”。清顺治年间,俄国人巴依柯夫看到归化城附近有橡林、桦林、松林[28]。康熙二十七年,法国人张诚也看到归化城附近的高山上全是树木[29]。雍正《山西通志》也记载:广袤的大青山“中产松柏,望之似画屏[30]。”大青山植被在明末,尤其是清乾隆二十五年之前,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明末,俺答汗驻牧土默川后,先后兴建的众多板升、大板升城、归化城及数座召庙,所消耗的大青山木材应该不少。嘉靖四十五年,赵全等人“遣人采大木十围以上”,修筑大板升城,还修建了石青开化府[31]。建归化城时,“大青山迤北至十字索儿大材木亿万章,可南浮河而下,取以营造,城成,丽过于板申[3]。”万历年间和崇祯初年,归化城毁于战火。崇祯八年之后,顺义王小王子俄布木在俺答所建归化城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座小城。崇德六年,归化城增筑外城;康熙三十年,修复其外城[32]。对于归化城历次修建所用木材情况,文献记载很少。仅见崇德六年皇太极命古禄格等增筑归化城外墙时称,“尔地产木甚多,每门及四角各建楼于其上[33]。”据此推断,归化城历次建设所耗木材不在少数。大青山在清入关后遭到的破坏更严重。据《绥远通志稿》记载:

  及清入关,首隶版图,辟土命官,农商毕集,筑城建署,设市受廛,土木纷兴,需材甚广。……土默特以输诚内属,遇事每多报效。而大青山之林木亦于是时大肆开采,以供官民建设之用。今省垣及萨、托一带,公家廨宇,旧家屋舍,以及各大召庙,类多油松大料,其初悉就地取材,俗谓之本山货。……然自归、绥二城及各厅治前后兴筑,与夫民商购用,举一山之储积,开一道之规模,大量松材采取略尽。此固经过之事实,无可致疑者也。当年本山木料尤以产松为多,其价亦甚低廉,则所产之丰富亦可推见大概。旧城大盛魁小召前联号尚存有雍正七年修盖房屋之帐本,内载用过柁、梁、椽、柱悉为松木[12]。

  绥远城是明末以来消耗大青山木材最大的工程,“相传绥远城工竣,而大青山之木遂空[12]。”建绥远城,“惟用木项,城门楼、钟楼、大小衙署、众兵丁之房、仓廒计有一万二三千间,需用大小木30万余根”,调用黄河岸上积存木材及木纳山①已伐木材筑城建房[34]。但木纳山已伐木材仅有3万多根,且大多朽烂,无法使用[20]。最终以大青山木材凑足所需木料[35]。

  康熙三十八年之前,大青山木材主要被土默川官民用于建筑衙署、营房、寺宇、民居以及柴薪,“昔年大青山林木丰盛,取材甚便,旗官簪缨相继。省垣及乡镇,凡蒙官住宅类皆崇墉峻宇,规模阔大[36]。”三十三年,砍伐大青山林木建造了右卫营房[37]。如果说这次砍伐只是清廷临时性的做法,那么三十八年准商人持证砍伐大青山林木贩卖至内陆,则是一种常态行为。清廷认为“内外之民俱属一体,大青山木伐卖,商民均为有益[38]。”是年题准,“大青山等处木植甚多,有殷实商人愿往采取者,该部给票,令守口官验明放行,照例输税入口贩卖[39]。”乾隆五、十三、二十二年多次向商人发放伐木票照,每次100张[40]。

  此外,清廷封禁穆纳山,只准持票商人砍伐大青山木材,也增加了大青山的生态压力。“口外大青山与穆纳山同产木植,大青山准商出赀砍伐,穆纳山久奉封禁”。商人领取伐木票时,总被要求“准于大青山伐木,不准越界砍伐穆纳山之木”[40]。至民国时,大青山中“松、柏、榆、桦虽仍天然生殖,但以终年采伐,存量无多,成材更少,视乌拉特山之蕴蓄丰盈,有天渊之别[12]。”

  经过上述砍伐之后,大青山至晚在乾隆二十五年已经无木可采。二十六年,山西巡抚鄂弼奏报,地方官员“因(大青山)山木砍尽,历年相沿,以户税盈余抵解工部木税[41]”。三十一年,一些蒙古人状告汉民上山伐木,刨挖树根转卖,妨害了蒙古人的生活,请求“查拿擅自刈草伐木之民,照例治罪[8]。”三十八年,管理杀虎口榷关的礼部郎中策麟也称,“近年来大青山无木可伐”[40]。道光十六年,杀虎口监督积善等称:“大青山先于乾隆二十五年经军机处奏明无木可采[43]。”清代人也称,“今大同起西阳河堡边外之山皆斥卤[26]。”民国人称,大青山“古时森林极茂,尤以松为多,至清初大量砍伐,用充建筑,现存者寥寥无几[12]。”据《绥远通志稿》记载:

  及乾嘉以后,本地木材告罄。大宗所需皆仰给于宁武之白杉、红杉。就地取材则为榆、杨、柳、桦,而松柏绝少矣。即榆、杨、柳、桦之属亦无相当保护之法。沿大青山一带,乡民入山旦旦而伐之以代柴薪。甫见丛生即施斤斧。沿山贫农更有赖此为业者,农暇结队负粮,依山结茅庐以庇身,名曰窝铺。攀崖越涧,搜觅林薄,一住或数月不归,大干小条概从砍伐,束而成捆,名曰稍子。积有成数,背负、驴驮以出山,人负车载而进城,论价求售,借谋升斗之粟。近年山之近处多为蓬蒿,木柴已不易得,必深入始可搜采。一日之往返,行五六十里殆为常事。则山之林木缺乏与夫森林之不易成材,于此概可见矣[12]。

  大青山无木可采,表明其山前城镇的生态系统失衡问题已非常严重。从乾隆二十六年封禁至道光十八年,已有七十多年,仍没有恢复。道光十八年,山西巡抚申启贤称:“现在大青山并无木植,即将来生发,实难轻议采取[43]。民国时人称,大青山”当初属蒙古时代,天然林产极多。自汉人移居以来,随意滥伐,斧斫无遗,现在除归萨托丰凉等县尚有少数人造林外,其余各县林木甚少[44]。”

  在一定的自然生态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也影响到了植被覆盖特征。明末以来的持续垦殖也造成大青山草场的退化。学界对于明末至清代土默川的农业垦殖情况多有研究②,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农牧交错带的地理区位,使大青山南北具有大量的可耕地以发展农业。明末以来,大青山南北因汉族移民的大力开发,其地理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草原而田园的变化、由游牧而定居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战乱曾给这里的农业生产造成破坏,战乱平息后逐渐得到了恢复。清康雍乾年间的大规模耕垦,造成了大青山草场的退化。如乾隆二十六年,军机大臣兆惠等奏严加管理大青山十五沟地方种田民人,以防无限扩大耕地毁坏草场。嘉庆三年,署理绥远城将军永庆奏闻归化城土默特地方被沙吞没官田作为草场等情[45]。汉民对于大青山十五沟地亩的开垦,直接造成大青山的水土流失。乾隆二十六年,大青山十五沟民人开垦出的熟地达443顷75亩[38]。

  煤炭开采也对大青山植被造成了破坏。清初,陕晋绅耆抗清事败后,“多携家遁迹塞外。复虑无以资生,除事垦殖而外,则穴山寻煤以为业。……顾当时人烟未集,开采自亦有限,窑厂之盛兴,其在乾隆之初乎[12]。”实际上,大青山中煤炭的大量采掘始于雍正间。雍正初年只有6座煤窑,末年增至22座。乾隆初,绥远城的兴建促使其煤矿开采进入高潮[46]。据不完全统计,煤窑数量从乾隆八年的46座增至六十年的229座[47]。大青山煤矿开采的兴盛是随着归绥城周植被的破坏而出现的。乾隆九年,归化城同知称:“城周围无可拣之粪、可砍之树,致使蒙民买柴烧用,木价大涨[48]。”归化城周围的煤炭分布广、煤层浅、易开采,刨2-5尺深就能出煤[47]。五年,山西巡抚喀尔吉善称:“煤为兵民日用必需,口外更资御寒。归化城等处驻满洲兵,商民辏集,附近无薪可采,请多开煤矿,仍禁内陆煤出口,杜带禁物,下部议行,至是而后,禁令一开,民趋为业[12]。”

  大青山“层峦峻岭,形势极雄,俯视归化平原,为天然屏蔽[49]。”但是,明末以来的耕垦、开矿、砍伐林木等活动,使其植被逐渐遭到严重破坏。大青山地处农牧交错带,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20世纪以来的历史地理学和历史气象学的研究表明,距今近万年中国气候不断变化,气温也在不断地波动。而1400年到1900年为明清小冰期,是一个低温多灾的时期[50]。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社会系统起作用的[51]。大青山所在地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在明清时期寒冷的气候条件和不合理的区域开发背景下,植被的自我更新能力却远远赶不上消耗的速度,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清代大量砍伐林木之后,并没有及时补种,以保持与恢复大青山植被。其原因有二:其一,为清廷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乃至整个蒙古地区执行的人口和土地所有权政策。其二,汉民“专恃农牧已足以赡其用”,同时,“官府又未力为倡导,习俗相沿,仍视树木为不急之务[12]。”至民国初,农商部规定全国各地于每年清明节举行植树典礼,绥远省积极发展省办林业和县局办林业,希望恢复往昔的植被面貌,把绥远改造成花园[52]。但因兴办时间短,且以在城镇及其周边地区植树为主,大青山上植树较少。因此,大青山南北到处是荒地童山[12]。大青山南的土壤大部分含有黄河上游带来的黄土及砂壤。“河流迂缓之处,又得淤积之黏土[24]。”植被具有截留降雨、减缓径流、防沙治沙、保土固土等功能,是维持生态环境、发挥有效生态的功能体。在同等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低的地方,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和植被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当植被遭到破坏时,即是生态系统失衡的开始。当土壤层完全流失时,植被再生的基础也就丧失了,从而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53]。大青山植被历经上述破坏之后,植被覆盖度降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降低,无法有效地防止暴雨对地面的冲刷,减缓片流流速,以迟滞地表产流时间和降低洪水强度。一旦连降大雨,大青山沟水从山地进入平原,顺河而下直冲归绥城。

  明末以来大青山植被覆盖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山前城镇水患,但频发的水患反过来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的沙化及由此引发的种植制度的变化中。归绥地方“地皆沙碛居多,而且地广人稀无从得粪,以沙地而无粪培,耕种久则地力乏,往往种而不生,必须歇一二年后,始种一年,方能收获”。然而“口外粮户尽是客民,未编户籍,有利则认粮而种地,无利即弃地而之他”[54]。如此的耕作制度,土壤肥力短期内很难恢复,造成土壤的沙化。

(0)

相关推荐

  • 西安姑娘探索内蒙首座城市,寻呼市历史,归化城 绥远城=呼和浩特

    西安姑娘探索内蒙首座城市,寻呼市历史,归化城 绥远城=呼和浩特

  • 【连载】逐日:二爷爷光辉的一生(八)

    第三章 察哈尔和绥远地区的历史变迁 第八节 周代时划作游牧地 汉朝起始设陶林县 ﹌﹌﹌﹌﹌﹌﹌﹌﹌﹌﹌﹌﹌﹌﹌﹌﹌﹌﹌﹌﹌﹌﹌﹌﹌﹌﹌ 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在周代是楼烦.匈奴.东胡的游牧之地.公 ...

  • 民国时期内蒙古呼和浩特老照片,古城古街古建筑(1939年)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通称呼市.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战国时期,呼市属赵国,赵王在此设云中郡.民国时期是绥远省省会.呼市主城区是 ...

  • 周边环境与归绥城市水患

    [内容提要]归绥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及其降雨特征,具有潜在的致灾性.在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下,自明末以来的持续经济开发活动与大青山的植被覆盖变化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经济活动导致大青山及其山前地 ...

  • 周边环境与归绥城市水患3

    3 归绥城址的地理特征与水患 大青山及其山前地带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使归绥城市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而且使其城址中隐性的地理缺陷逐渐呈显性.即归绥城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及其降雨特征使它与水灾结下不解之缘 ...

  • 周边环境与归绥城市水患4

    排水缺陷也是归绥城频遭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绥城地处大青山前冲积扇平原,城区北部30多条大小山沟及坡面的洪水,通过哈拉沁.坝口子等主要山沟汇成的行洪河道穿过城区,流入小黑河.这些主要山沟日高程比归绥城 ...

  • 周边环境与归绥城市水患5

    区域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合理性与气候要素以及归绥城选址不当之处的叠加,使归绥城市周边环境呈现出明显的致灾性.归绥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及其降雨特征,具有潜在的致灾性,而在明清小冰 ...

  • 周边环境与归绥城市水患6

    注释: ①也称穆纳山,即今巴淖尔乌拉特前旗境内之乌拉山. ②曹永年.阿勒坦汗和丰州川的再度半农半牧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2-3):杨绍猷.俺答汗开发土默川及对巩固我国北疆的作用[J].中 ...

  • 两座千年古塔,曾经周边环境太差,如今重获新生,点靓这座城市

    宋代古塔,到今天已经有1000年了吧!十分珍贵,然而有两座宋代古塔在一起,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到底是哪个地方这么厉害,一下子拥有两座宋代古塔.那就是山西省运城市的一个小县城--临猗.可能你从来都没有听 ...

  • 周边环境 清新美丽

                    pingpu

  • 住宅居住的周边环境,是家居风水的第一考量

    住宅的大环境 你居住的城市就是你住宅的大环境,大环境非常重要,你要了解你所居住的城市,也就是大环境中地理分布状况,气候条件,土壤结构,饮食习俗,宗教文化,经济政治因素,主要交通干线,支线情况,这对你选 ...

  • 草原之夜可克达拉市,新疆兵团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

    在那美丽的地方,有一首东方小夜曲唱响了全世界,这个地方就是<草原之夜>可克达拉.她位于"塞外江南"伊犁河谷,是新疆生态环境最好.气候最湿润.风景最美的地区,她距离副省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