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脑中风高发,国医大师的极效方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中医学上,以四季配五脏,春季属肝脏,一系列肝的病证,如中风等病,常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

今天为同学们带来的就是名老中医救治中风的三个验方,同学们快记笔记吧!

名老中医验方上线中

12

杨百茀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

通脉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

【功效】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方解

上述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证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识,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

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为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王清任则认为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并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本方是从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而成。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芎、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生地,白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益气活血之效。

药味加减

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表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之属以重镇熄风。

本方功擅益气活血,对中风后遗证属气虚者有良效中风初期实证者不宜之。

李仲愚

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医临床家、针灸学家

乌附星香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白附子10克,制南星10克,木香10克

【功能】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治】面瘫、面痛、中风偏瘫、痹证等

【用法】水煎服,1日3次,饭后服。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应先煎1小时,待药液不麻口后再加其它药物煎10分钟即可。

方解

乌附星香汤是李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验方、临床上广泛适用于面瘫、面痛、中风偏瘫、痹证等疾病,均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面瘫、面痛、中凤偏瘫、痹症等疾病其病因病机都是由于感受了风寒。

如《张氏医通》中说:“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是阳明经脉受风毒,……自凝滞而不行。”《素问·痹论》也说:“风塞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方中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都是辛温之品,有祛风通络、散寒、止痛、燥温化痰作用;木香以助理气通经;四药配伍,相得益彰,并可以此方作基础,随证加减。

药味加减

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四物汤以养血祛风;有瘀血阻滞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丹皮以活血祛瘀;筋脉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蝉衣、蜈蚣以熄风止痉。

有热者加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等以清热;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以益气;头昏眩晕者加钩藤、桑叶、菊花、草决明以清利头目;大便秘结者加熟大黄、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以润肠通便。

本方多燥烈,对寒痰瘀血痹阻经络者有卓效。然燥烈之剂多伤正气,故质虚弱者不宜之。

12

张学文

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通脉舒络汤

【组成】黄芪3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地龙15克,川牛膝15克,丹参30克,桂枝6克,山楂30克

【功能】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用法】常规煎服

药味加减

本方由清代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益气通络,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功能更甚,乃方中君药;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赴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脉;

红花活血化瘀行滞之力甚强,二者相得益彰,共司臣职;地龙咸寒走窜,入络剔邪,畅通血气,熄风止痉;

川牛膝味苦重于甘,攻破之力甚强,非但可活血通络,祛止痛,亦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丹参功似“四物”,善活血凉血,养血益心,祛瘀生新,安神定志;

桂枝则可温经行瘀,通阳化气,此四者相伍,可佐柑臣,增其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积之功甚强,且其活血散消肿之力亦佳。

该方能补能攻,能上能下,且寒温之品辨施,以防辛温走窜之品伤及阴血,共奏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之功。方中山楂一味既可活血散瘀,又可消解诸药之腻,健脾和胃。

药味加减

(1)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2克、菖蒲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

(2)语言障碍,吞服困难者,原方去桂枝,加胆南星10克、郁金10克。

(3)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克、菊花15克;

(4)眩晕明显,若系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克(先煎)、茺蔚子10克

(5)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显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苡仁20g或卷柏、佩兰各10克;

(6)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各10克;

(7)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2克(后下);

(8)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钩藤各10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