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这3句话,请牢记

精读妈说:面对孩子,不要说恐吓、胁迫、哭穷的话,真正有效的沟通,是与孩子建立“链接”,给予情感的支持。

作者:勤一一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我们如此深爱孩子,却为何总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这三句话,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不然后悔终生。

“我早就说过吧”:

恐吓的话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有一次坐地铁,我旁边有位爸爸带着一个大概6、7岁的小女孩。

小女孩坐不住,不一会儿就边吃口香糖边绕着地铁的竖杆把手转圈。

期间,爸爸提醒了好几次:不要转,坐下。小女孩没听,爸爸说了几次见无效也就低头看手机了。

突然,女孩不再转圈了,哭丧着脸向爸爸求助——原来是口香糖吞下去了。

显然,小女孩自己已经被吓到了。

爸爸放下手上的手机,了解情况后,立马开始教育女孩:

“我早就说过吧!不许转圈不许转圈,你就是不听啊!好啦,现在口香糖吃进肚子里了,接下来就要烂肚子了,看你以后不听话……”

小女孩瞪得圆圆的眼睛里汪着一汪泪,用手摸着自己的肚子,一脸害怕。也许她真的担心自己会烂肚子。

后来我下地铁了,但是小女孩担心害怕无助的样子,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有的父母真的非常非常爱孩子,但对孩子却缺少情感支持。

我们爱子情深,甚至可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倾其所有,但是,却总习惯在孩子情感最脆弱的时候雪上加霜。

这样的话在生活中耳熟能详:我早就说过吧,你这样不行的;我早就说过吧,就知道你会搞砸的;我早就说过吧,不听妈妈的话就是这个结果……

其实,任何人,即使是小孩子,都是知道“好赖”的。

孩子犯错,他们自己已经处于情感受挫的状态,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先给予他支持,让他“爬出”这份受挫情感,等到情感平复了,再教育。

父母都重视孩子的安全感,却往往忽视了安全感是如何建立的。

安全感不仅仅是我们为孩子做了什么:精心准备美食、陪玩、策划生日派对、带出去旅行;安全感更是这些点滴小事里,在孩子情感受挫时,我们有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面对受挫的孩子,恐吓的话一定不要说;放下“大道理”,先给予孩子情感和心灵的支持。

智慧的父母会让孩子真正明白,不管他们怎样,都可以安全地向父母寻求帮助。这份有“后盾”的坚信,是孩子安全感的地基。

“都是为你好”:

胁迫的话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咨询师徐慢慢分享过一个漫画故事:

在公园里,一个小男孩在伤心哭泣,他的妈妈对他说:

别哭了,妈妈批评你,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你看看你,脑子笨,还不努力,怎么跟得上你们同学?

慢慢很困惑:这个妈妈一直说“爱他”、“为了他好”,可是小男孩却这么难过。

生活中,父母总喜欢对孩子说:我们都是因为爱你,都是为你好。

“为你好”,就是爱吗?

其实,“为你好”并不是爱,反而是一种胁迫。

我是为你好,隐藏的下半句是:所以你要听我的才行。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女孩的案例:

8岁,她站在衣柜前,看着心仪的纱裙子,她想:虽然我很想穿裙子,但妈妈说穿秋裤是为我好,我是个懂事的孩子,不要冻感冒了给父母增添麻烦。

18岁,她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专业,可脑袋里飘过的是父母说:学艺术不稳定,学会计将来可以进银行端铁饭碗,我们都是为你好……

她试着说服自己:学艺术太费钱,我不该做让父母为难的事,还是选择他们喜欢的专业。

28岁,男朋友提出要和她发生关系,她内心有点抗拒,觉得进展太快。可转念一想:他对我这么好,付出这么多,我拒绝他会不会伤心?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

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习惯于过度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不敢去照顾、满足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最终一步一步,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刻意成熟”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往往从小生活在父母“为你好”的魔咒中。

“为你好”背后往往包含着一种心理投射:我很好,你很糟,所以我可以帮助你变得没那么糟糕。

事实上,不停地说着“为你好”的人,是把自己内在糟糕的部分投射到了他人身上,并且借着他人对这一投射的认同来滋养脆弱的自我。

这样的父母,只会养出不敢拒绝、不敢坚持自己主见、自卑懦弱的孩子。

真正好的爱,不是“为你好”,而是让被爱的人,发自内心觉得“我很好”。

真正好的爱,是让孩子觉得“我很棒”、“我可以一点点进步”;而不是让孩子感受到“我很笨”、“我不够努力”。

真正好的爱,是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孩子“爱”上自己。

“我们为了你,容易吗”:

哭穷的话摧毁孩子的自尊心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分享:

在肯德基,一位爸爸带着7、8岁大的儿子来买儿童餐。

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对孩子说了一句话: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男孩低着头缓慢地咀嚼食物,虽然父子俩都没再说话,但是能看出男孩听懂了,也挺进心里了。

看得我心里一惊,想到家里也发生的类似的情景。

晚上跟女儿一起洗漱,我使劲儿磕了磕见底儿的护肤乳液,嘟囔了一句:用光了啊,都没钱买护肤品了!

6岁的女儿抬头疑惑地问:妈妈,怎么会没钱买护肤品?

我随口答道:你的兴趣班学费好贵呢,钱都花光光,没预算啦!哎,这年头,养个娃容易嘛?

女儿瞬间脸色一变,低着头思考了一会儿,抬头巴巴地对我说:妈妈,我的兴趣班有点太多了,可以少上一门吗?我小猪存钱罐里有钱,给你买护肤品!

当时没往心里去,回想女儿眼神里复杂的情绪,不由得后悔不已。

父母往往试图“无私奉献”,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自己,于是总在自以为适合的场合,在孩子面前泄露“父母不容易”的情绪。

殊不知,在父母看来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唠叨,落在年幼的孩子心里,却可能变成心灵的捆绑,会对一个孩子产生恒久的影响。

心理医生曾奇峰说过: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大多数父母,只是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

但是,孩子听到了父母的“潜台词”: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

你欠我的,所以你必须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

然而6岁的小孩,只能承受6岁小孩该承受的压力。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父母对孩子哭穷,会让孩子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个小心愿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可以呈现生活的“真实”,但是,不要忘记告诉孩子:

“这顿饭虽然贵,但是,咱们一起开心地享受这顿饭,吃完咱们才有精力有动力,你看书学习,爸爸工作打拼,赚更多的钱,吃更多好吃的,过更好的生活。

这瓶护肤品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女人呵护好自己更重要,你长大了也要对自己好一点。

妈妈很开心你愿意为妈妈买护肤品的心意,不过,赚钱是成年人的责任。我们一起努力,让生活更幸福。”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低估爱的力量,却高估了管教的手段。

面对孩子,不要说恐吓、胁迫、哭穷的话,真正有效的沟通,是与孩子建立“链接”,给予情感的支持。

点个在看,此生,愿你我,能与孩子温柔相伴。

作者简介:勤一一,富书专栏作者,富书素材营学员,二胎职场妈妈,岁至中年,心怀温暖,愿以文字梳理思路,柔软现实,治愈你我,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