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泪盈眶!在这些书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向袁隆平爷爷致敬!
仿佛就在昨天,我们还看到袁隆平院士对记者说自己是“90后”。随着我们越来越了解他,袁隆平早已不是一个课本中、新闻里遥不可及的形象,而是一个真实可爱的人:
他功勋卓著,为解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勤劳务实,一天不下田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同时,他也坦诚率真,谈起带博士生直言“麻烦得很”;他童心未泯,看到田地里的鸭子便喜笑颜开……
但现实是,91岁的袁老因器官衰竭,离我们而去。
长沙街头,市民们自发赶来,一路追着灵车为袁老送行,泪眼婆娑。湘雅医院门口,人们为袁老送来了三束水稻——这是他一生心之所系啊!乃至在临终时,还关心着水稻的长势。
从此,风吹稻田泛起稻浪,米饭出锅粒粒晶莹,都是我们在怀念他。
可是啊,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又怎么让他们去了解、去铭记这个伟大而可爱的人呢?
今天,从袁隆平院士80岁时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开始,让我们在阅读中缅怀和感恩吧。相信在饱含深情的阅读中,袁隆平——这个令所有中国人骄傲的形象,会在孩子心中更加立体而生动。
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生活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会拉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时间,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儿:平
徐鲁 著
谭立群 绘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最爱做的事》讲述了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成长故事。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始终耕耘在农业科研的第一线,不仅解决了无数人的吃饭问题,更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靖 韩青宁 文
于洪燕 绘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为一本人物传记绘本,本书通过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中国风绘图,向孩子们讲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展现出袁隆平从小热爱田园,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路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为孩子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米莱童书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以农耕文明为出发点,借由小主人公丫丫的视角行文,场景式代入,问题形式行进,为3-12岁孩子打造了一套兼具人文关怀和自然通识教育的历史科普绘本。
这里不仅仅有农艺的改进、治水灌溉、桑蚕养殖的种种智慧,小读者也会从中知道番茄为什么曾经叫“狼桃”,“黄瓜”为什么是翠绿翠绿的,小小桑蚕、细细的蚕丝怎样编出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但能引导小读者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树立实证思维,培养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也能帮助小读者从种植蔬菜、采收瓜果等农耕文明的细节中收获珍贵的人生体验,体味难得的田园童趣。
于虹呈 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清新画面带我们重返暌违的大自然。忠实记录、科学解说盘中餐的来之不易。
水稻是全世界人口为主食最多的农作物,更是中国和亚洲国家多数国家主最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属作物在各国的各地有着不同的生长情况,作者选取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元阳梯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背景,呈现中国传统的水稻种植和加工方式以及少数民族的特殊农耕文化,在以机械化逐渐取代人工劳动的现代社会,人们有必要了解我们的过往,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指引方向。同时希望能让很多在城市里的孩子了解自己面前食物的得来不易,能更加珍惜农民的辛勤劳动。
姚昆仑 著
中国地图出版社
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作者以大量的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和杂交水稻知识为铺垫,突出反映了袁隆平的超人魄力、求是精神、创新方法、人生哲理和高尚情操。本书带你走进袁隆平的内心世界,全面了解大师独特的成长经历,深刻体味理性的阳光和科研的韵律,真切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真性情。
席德强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袁隆平的科研故事。全书分为“追梦人生”“求学之路”“曲折的科研之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辉煌的成就,做人的楷模”几个章节,全方位地介绍了袁隆平的成长经历、科研历程。本书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图书,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奋努力向上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陈启文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本书以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和科学探索之路为线索,多次采访袁隆平和他的实验基地,并远赴菲律宾采访靠前水稻研究中心等,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触及了袁隆平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以及每一个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力图呈现出“袁隆平的世界”,并从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来揭示和描述这样一位从中国稻田里走向世界的农业科学家。作者全面写出了一位鲜活的、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先生的贡献是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是世界性的贡献。他的去世是全世界的一大损失。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以后我们会仰头观星,和您相互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