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的组方心法(上)

后世中医研究肝如何?气如何?血如何?痰如何?。。。。。其实肝肾气血痰湿之类,只是人体的现象。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药考虑人体为什么要生痰发炎?为什么会肾虚血虚?为什么要升高血压?为什么会形成肿瘤?这是一种道法自然的观念,不以药治病,而是要弄清楚人体意欲何为?先使其能量恢复;在顺应人体自身的排病途径,帮助人体去排病。

认识人体自身应对疾病之作为是辩证的目的。

真正能治病的是人体自身,而非药物。

人体先有能量之失衡,循环之闭塞,才有病邪之进入。

有因外界的风寒暑湿及不明原因而来的病邪,也有因情志饮食不当而自内而生的病邪。

病邪一旦发生,人体就要与之相抗,抗之不下便相持在人体的某一部位,这就是病位。在经方体系里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区域。

在某一病位产生的具体反应我们称之为证。比如发生于表的汗出,肌肉疼痛,发热。发生于里的腹泻,便秘,心下痞;发生于半表半里的往来寒热,口苦,胸满胁痛,等等。

那什么是病呢?诸如肿瘤,高血压,肺炎之类。这是人体没能有效的排邪而产生的后果,是末端的产物。中医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反对直接针对病灶,必须先解决前面的问题,后面的问题才能有效得到解决。

简而言之,经方古中医的解病方法有三原则:

阴阳原则

病位原则

於堵原则

阴阳原则就是自身的能量,自身的能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病位原则;再次是於堵原则。这三个原则临证之时不可偏废。

今天就先讲这些,感觉这个体系好大,想慢慢讲清楚真的需要时间,毕竟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谢谢亲们的关注,下篇会详解这三个原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