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伊秉绶的书法
隶书五言联 水墨笺本
作为隶书大家的伊秉绶以隶书已享誉三百余年,而看他的小字,那种痕迹分明的转折,如鞭梢一般的线条,真的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人之手。请看:
伊秉绶 小楷
可它们偏偏属于一个人。隶书浓妆,楷书淡抹,这就是伊秉绶。
从伊秉绶的楷书来看,学颜真卿是其根本,作品最多,也有二王一路的小楷,清雅空灵、空明高远,故伊氏颜楷与众不同,笔画纤细而不虚弱,筋骨不露而含蓄内敛,尤其是加入了篆隶笔意,偶用古异体字,显得特别清丽典雅,古意盎然。
伊秉绶临《衡方碑》
伊秉绶早年学书也临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写得形神兼备,但他深知“书不入晋,便成俗格”之理,便深入钟繇、二王,尤其于右军的《乐毅论》用功最勤。
伊秉绶临《张迁碑》
据记载,伊秉绶不仅是个清官,是个大书法家,他还精通命理之学,也就是说,他会算命,是个半仙。
或问:既然会算命,难道算不出和上司对抗要贬官,要倒霉?未必算不出。只不过,大义在前,神明在天,明知不可为而为,不因祸福避趋,这才是真通命理之人做的事。到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的行书写得那么洒脱,那么飘逸。
伊秉绶 行书 七言诗
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大家知道,名人字画,名人在先,字画在后。尤其是书法更讲究名望大小。作为清代中期(乾嘉年间)扬州知府的伊秉绶,他生前名望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品好,二是善理政。
伊秉绶 《岁寒三友》
嘉庆十一年,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伊秉绶自己也著有《留春草堂诗》、《攻其集》等,有“文章太守”之称。尤值得一提的是,伊秉绶因病去世时,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扬州百姓还将伊秉绶与原来祭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禛的“三贤祠”并祀,改称为“四贤祠”。
伊秉绶临汉碑
近人董玉书《芜城怀旧录》称赞他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今天,扬州很多名胜至今悬挂着伊秉绶书写的楹联,这也是扬州人怀念这位文章太守的独特方式。
1813年作 隶书《退一步斋》
隶书《咏春轩》 纸本
1815年作 隶书 《十三峰草堂》
1797年作 隶书《丈剑拥书》
隶书 《仲轩》
隶书《较文讲艺之斋》
隶书五言联 水墨描花笺本
1811年作 隶书七言联 水墨纸本
对伊秉绶极富个性的隶书,后人评价极高,《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后有人将他与金农的刷笔隶、郑板桥的行书隶、陈鸿寿汉简隶、邓石如的长形隶并称为“清代五大隶书家”。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 清代书法家。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书法人都知道清代伊秉绶,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隶书大家,恬静,安然,白面,有须,标准的古代美男子。实在想象不出,他居然写出那样饱满得不能再饱满,霸气得不能再霸气的隶书。我们先看看他最为典型的隶书书法,极具“庙堂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