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演讲背后:选择让你的孩子卖煎饼前,先看看他处在“普通”的哪个阶层

文/惬意的云

大家好,我是有道君。

前不久,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进行了名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

她表示,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它包含两个策略——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因此,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拿了学位、还想拿各种各样的证书。

家长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

而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大家都疲惫不堪。而且在这样的恶性竞争之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长为空心人,习得了十八般武艺,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她表示,在这场竞赛中,自己很懒,是那种不战而降的妈妈,而自己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她作为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她找到她所欢喜的事。

这段演讲公开之后,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赞同的人表示:生活节奏太快,教育竞争太大,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自己发展、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要用成绩判定一个孩子的未来是否明朗。

我们已经承担了太多的压力,更应该明白孩子的承受力有限,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的权利。

那么,反对的是什么呢?反对刘瑜教授口中的“我的孩子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中的“普通人”。

从小,我们的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努力,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学校里有排名,亲戚之间有比较,学习绘画、乐器,考级时也分等级。

我们担心被社会淘汰、担心被别人比下去,我们担心成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因为我们的努力,从小有一个好的起点,有一个好的平台,能得到清华教授刘瑜能给她的孩子的起点。

可清华教授刘瑜却说:“我的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样的语境下,普通人是需要成为的。

刘瑜是谁?清华大学副教授,学者作家诗人,在美国哈佛大学待过,在英国剑桥待过。她的丈夫周濂,北大哲学系本科,北大哲学系硕士,港中大哲学系博士,现任人大哲学院教授。

所以刘瑜在演讲里调侃,可以另辟蹊径,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与北京300多万学钢琴的孩子区分开来。他们有这个实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她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和我们口中的“普通人”无缘。

她的孩子从小上的是清华附小。

清华附小,学校有特级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21人,硕士以上学历50余人,博士生导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

能上这所学校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清华二代或者清华三代,要么是爸爸妈妈是清华的教职工,要不然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清华的教授。

从一开始,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普通人的孩子望尘莫及的。可以说,父母的阶层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孩子受教育的水平。

但是刘瑜说,现在的教育是“军备竞赛”,她的孩子并没有学习上的才质,于是她决定: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

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于是她就意识到,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开一家煎饼店的启动资金还是得拼父母的财力物力,她总有办法让自己的女儿在北京立足,而很多人究其一生也不一定能在北京拥有一套公寓甚至一份稳定的工作。

真正的开店很辛苦,刘瑜口中的“普通”也绝非我们口中的“普通”。

在寒风里接送外卖晚到十分钟被顾客骂的狗血喷头的年轻人可能是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在街边开着煎饼小摊的年轻夫妇可能是北上创业的工薪家庭的孩子;在县里担任中学教师的女生可能来自一个只能温饱的家庭。

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才是我们口中的“普通人”,这才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群像,是生活。

刘瑜是社会精英,是高级知识分子,她的孩子注定一出生就有最好的教育资源。马云是富豪榜上的佼佼者,坐拥数不尽的财富,他的孩子注定了不会成为北京街道上朝九晚五卖煎饼的一员。

如果拥有一家自己的店尚可称之为“普通”,那可能大部分人的生活可以称之为"贫困"了吧。

时代一直在向前,教育也不断发展。但教育资源一开始就不是完全平衡的,起点有时候往往就决定了你的孩子能走多远。

普通人家的孩子寒窗苦读十几年,最终走进大学学习更多的知识,然后成为社会的一员,扮演一个“普通人”的角色,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贡献。

我想,当我们的孩子没有精英们的孩子一开始就有的资源也无妨,你可以努力地教导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充满希望、不断向上的“普通人”。

在普通层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找到真正的理想,不至于碌碌无为,这应该就是大部分“普通人”一生的写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