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陷胸汤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小陷胸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痰热互结,阻于心下。
【汤证脉症】
主症:心下痞闷,按之疼痛,或咳痰黄稠。
副症:恶心呕吐,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黄腻,脉浮滑或滑数。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副症加典型舌脉。
3.某一主症加某一副症合典型舌脉。
【禁忌】虽见心下痞闷、按之疼痛之症,但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者忌用。
【汤证辨疑】
1.大陷胸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均可见心下痞闷之症。但前者痞闷范围较大,从心下至少腹皆硬满,且自觉疼痛,后者病位局限,惟发于心下胃脘,无自觉疼痛;前者痛不可近,后者按之才痛;前者脉沉紧,后者脉浮滑。
2、三物小白散证:见于《伤寒论》。本方证与小陷胸汤证皆病发于心下而症见心下痞闷。但前者系寒与痰结于心下,舌苔白滑,身无热症,口不燥渴,脉不数;后者却为热与痰结于心下,舌苔黄腻,脉浮滑或滑数。3.半夏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小陷胸汤证都有心下痞闷。但前者系外邪化热入里与中阳受损之寒互结心下,虽心下痞满,但按之濡且无疼痛,后者乃由外邪化热入里与机体心下宿有痰浊相结面为,心下痞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前者伴肠鸣下利,后者多伴大便秘结;前者舌苔多滑腻或白或黄,后者舌苔黄腻;前者脉濡或弦,后者脉浮滑或滑数。
4.生姜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均有心下痞满之症。但前者乃由胃阳不足,水气及食积内生所致,除压之不痛外,尚伴干噫食臭,肠鸣下利;后者却因伤寒误下导致邪气化热入里,并与心下之宿痰相结成痞,压之疼痛,且多伴恶心呕吐或大便秘结之症。
5.甘草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同有心下痞满、干呕之症。但前者之痞满干呕为伤寒中风误下而伤其胃阳所致,无压痛,且因邪陷肠中而见肠鸣下利,完谷不化;后者之痞满干呕却系痰热结于心下所为,心下痞满,压之疼痛,可伴大便秘结。
6.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小陷胸汤证皆见心下痞闷,苔黄。前者系无形之热邪聚于心下,症以自觉痞满而无压痛为特点,后者则以心下痞满压之疼痛为特点;前者苔黄不腻,后者苔黄而腻;前者惟关部脉浮,后者之浮脉同见于寸关尺三部。
【临床应用】本方仲景原仅用治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后世逐渐扩大了应用范围。
1.以痰热互结阻于心下为基本病机,治疗急慢性胃炎。若心下痞满甚者加枳实或枳壳;若兼恶心呕吐、懊侬不安者加竹茹、淡豆豉;若嘈杂泛酸、大便秘结者则重用瓜蒌,且加炒枳壳、乌贼骨;若兼肝郁者加香附、苏梗。
2.以本汤证诊断要点为依据,治疗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临床观察以加柴胡、枳实、赤芍或白芍效佳。3.以痰热互结为基本病机,用治呼吸道及胸膜疾病。其中对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者合用麻杏甘石汤效佳;对渗出性胸膜炎合用葶苈大枣汤加味效著;胸膜粘连者,以本方合用四逆散治疗其效亦佳。
4.冠心病而属痰热阻胸者,可用本方加丹参、川芎、桃仁、红花、郁金治疗。
【汤方组成】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