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春白茶,是捡漏还是被割韭菜,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看清这3点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眼下,太姥高山的茶园上,正迎来春寿眉的开采盛季。
李煜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没想到,今年的春寿眉来得这么早!
告别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后,2021年白茶春茶季,逐渐进入收尾阶段。
等到采春寿眉的时节过去,春茶季就要彻底画上句号了。
但是在春茶季还未结束前,S师傅仍旧没有半分松懈,依旧是忙到脚不沾地。
不过,四月一到,有不少茶友开始格外关注买茶的消息。
打开后台,三五不时地就会遇到有人咨询,今年的白毫银针出来了没?白牡丹呢,是什么价格?
这里先统一答复,先别急。
要想买到含水量合格的春白茶,得到等到5月多,才会陆续上新。
关于买新茶,尤其是买2021年春白茶,下面提到的这3则买茶套路,不妨再多复习一遍。
防患未然,有备无患!
《2》
套路一,找茶农买茶更便宜。
不少茶客在买茶时,会抱有这样的想法:
直接找茶农买茶更便宜;
亲自到了原产地,就一定能淘到好茶;
茶农家里的农家自制茶,风味才正宗……
其实,按这样想,极易在买茶时踩到坑。
何为“茶农”?
按词汇上的释义,茶农指以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茶叶为生的农民。
很显然,这是个广义词汇。
在茶行业内,分工日趋精细化,不少茶农只负责种植与采茶,而将茶青卖给茶厂,由他们进行集中生产。
所以,即便在茶季时,上了茶山,找到茶农,他们手中未必能有成品白茶。
除此外,还有小部分家庭作坊式的小茶厂,规模有限,场地有限,人手也有限,与正规茶厂相比,这些“农家自制茶”的品控,是不稳定的,在加工工艺与制茶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这些依靠简陋条件下,完成加工制作的白茶,又怎么会更靠谱?
另外,作为一个不懂茶的外行人,在茶季时上山淘茶,并不明智。
一方面,在繁忙的做茶季,茶农们正忙着采茶做茶,很难再抽出一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去负责接待。
另一面,在物流运输如此便捷的当下,即便到了原产地,未必能淘到正宗好茶。
尤其是核心产区的好茶,它们的产量有限,数量有限,每年早早就被人预定了一大半。
在没有渠道,没有做足功课,不懂如何分辨的情况下,即便到了原产地,未必能淘到真正的好茶。
归根结底,是否找茶农买茶更靠谱,到了原产地淘茶更实惠?关键要看,自己究竟懂不懂得判断!
《3》
套路二,号称自己收青做茶更实惠。
每到茶季,都能流传出这样的套路。
标榜着自己收青,自己请人代工做茶,所以能省下成本,茶品售价更实惠。
但是,这样老套的营销套路,其实是在忽悠人。
因为,号称自己收青做茶的茶商,根本不了解春茶季的运转流程!
收青这个工作,是有专人负责的,不是随便的一个人都能做。
基本上,每个村子都由固定的几个人在负责,外面人想要横插进来,很难。
何况,收青也没有那么简单,要持之以恒,不能中断。
今天想收,就收几百斤。
明天不想,就一斤也不收。
如此阴晴不定,是外行才有的任性做法。
茶农与收青的茶贩子之间,经过多年合作后,早已形成默契,茶贩不会断然拒收,否则会影响长期交易。
对一个从来没有收过茶的茶商而言,要是贸然想收一批茶青,要么得靠关系足够硬,要么得抬高一大截收购价(还未必买得到)。
况且,在收到茶青后,还得请人加工。
在忙碌的做茶季,每个茶厂的产能都很大,很少有余力,能够腾出精力帮人代工。
毕竟,给别人代工,意味着会影响自己的产量,这损失,自然要算到委托制茶的茶商身上,不多收点代工费,都划不来。
将这两点算下来,号称自己收青做茶的成本,又怎么可能降得下来?
所谓自己收青做茶更划算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圈套,罢了!
《4》
套路三,展销会上买到超低折扣的白茶。
之前,接触过一个专门在各地做茶展的展商。
彼时,我们还在S师傅家里,一同试一饼2017年的寿眉。
那款耐泡的、汤感稠滑的、药香明显的寿眉饼,不得不说,它的风味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那位展商询价过后,遗憾地摇了摇头。
当时,一旁的李麻花就直接问了,这个价格很便宜啊,你为什么不拿?
那位外省的展商,叹了口气后,向我们倒了一肚子苦水。
原来,依靠闯南走北、东奔西走式的参加展会卖茶,是不能卖高价茶的。
因为大部分过来逛展会的人,普遍心理想法是,一个卖土特产的展销会,当然是以展为主,以卖为辅,随便给个价就能卖,价格不会太高。
对于价位过百元的茶饼,在展位上是不好卖的。
因为顾客们的心里价位,都是定位在几十块就能买到一饼茶。
所以,如果进价太高,他在展销会上,压根就卖不动,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说来奇怪,逛展会买茶的人,大多是抱有赶集式的心理。
打算花更低更便宜的价位,买到价值更高的好茶。
为了迎合这种消费心理,大多数时候,在展会开始的前几天,的确是以“展示”为主,看的人多,问的人多,买的人少。
等到最后一两天,快到撤展的时候,往往能看到这样的景象,那些原本标价上千的一饼茶,打三折、甚至一折,直接清仓出售。
前来打算捡漏的人,会瞄准所谓的“底价”,蜂拥而至。
一款款挥泪大清仓的茶品,瞬间就会被抢购大半。
这时,问题来了。
在展会上,常常能看到一款茶,标价一缩再缩,甚至到最后,活生生降到一折清仓,也舍不得下架。
这背后,难道不是恰巧说明,这些“参展专用”的茶品,就算打成一折出售,仍旧有利润空间?
为此,在茶展上瞄准底价入手的茶品,究竟是捡漏还是被割韭菜?
这背后深究开来,全是满满的套路!
《5》
常言道,套路不在新老,只要管用,就好。
关于买茶,这些经典的套路,年年都会上演。
明前上,找茶农买茶、到原产地淘茶、号称自己收青做茶省成本、买到撤展前一折清仓的茶品,貌似买到了实惠。
但是,深究下去,这背后压根经不起深扒。
套路之所以能成为套路,其实,不过是能够忽悠到,一部分喜欢听忽悠的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另外,古人有云,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
卖茶赚钱,无可厚非。
但不应该欺骗,也不该编出这么多套路!
靠套路,只能赢得一时。
靠诚意,才能博得长远!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