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旺不受邪

《金匮要略·脏 腑 经络 先 后病脉证 第一》: “夫治未病 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 之” 。 是说脾的功能健旺, 则人体百病不生。本文重点从其理 论依据、 具体含义及脾不旺的病理变化等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一 观点。 
理论依据
 1. “脾旺不受邪” 的学术渊源
在《易经》中, 脾属土, 对 应坤卦。 《易传·说卦》 曰: “坤也者, 地也。 万物皆致养焉” 。 象 征着大地, 万物生长都依赖于大地的滋养。 《易传·坤卦·彖》 曰: “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 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 德合无疆” 。 坤土厚德, 资生着万物, 承载着万物。 可以说《易经》奠定了 “脾旺不受邪” 的哲学基础。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指出: “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 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 于时也……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 脾土是 “生万物而法天 地” 的, 这与《易经》中的论述相符合, 同时还提出了 “脾不主 时” 的观点。 脾脏不独主于四时之一, 却又化生气血津液, 濡养 五脏六腑, 上至头, 下至足, 无所不及, 四时皆主。 脾气分旺于 四季, 脾气健旺则四脏之气皆旺, 不为外邪所侮, 《金匮要略》 中 “四季脾旺不受邪” 的学术思想即是形成于此。 
《黄帝内经》中论述了脾胃为五脏气机运转之 “枢轴” 的 思想, 如《素问·刺禁论》 曰: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 胃为之市” 。 所谓 “使” 和 “市” , 也就是 通畅无阻之意, 可引伸为转枢 。 是说在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 的运转体系之中, 肝气从左而升, 肺气从右而降, 心为阳脏, 气 布于表, 肾为阴脏, 气治于里, 但这些运动的正常运转, 均有赖 于脾胃的转枢作用。 脾运化水谷精微, 并将之输送至其余四脏, 为五脏之 “使” 。 脾胃的转枢功能健旺, 脏腑的气机才能正常 运转, 使之不会停滞为病, 正所谓 “出入废, 则神机化灭; 升降 息, 则气立孤危” ( 《素问· 六微旨大论》 ) 。 《素问·经脉别论》 也提出了脾具有 “四布水精” 的功能: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 布, 五经并行” 。 《素问· 玉机真脏论》 中说道: “脾脉者, 土也, 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 这些论断均提示了脾脏在五脏的中心地 位, “脾旺不受邪” 的学术思想初步形成。
 2. 脾的生理特点
 2.1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厥论》 : “脾主为胃行其 津液者也” 。 《素问· 太阴阳明论》 : “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 故为 胃行其津液” 。 《灵枢 ·决气》曰: “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 脾主运化, 指脾脏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 并将其吸收、 传输至全身的功能。 食物首先被运送至胃中, 经 过胃的受纳腐熟作用将饮食物初步消化为食糜, 此时经脾气 的推动与激发进一步被消化, 其中的精微部分也依赖于脾气 的激发而由小肠吸收, 化生为精、 气、 血、 津液, 进而经过脾气 转输至周身, 濡养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故称脾为 “气血生化之 源” “后天之本” 。 精、 气、 血、 津液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是 五脏六腑进行各项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脾气旺盛, 运化功能 强健, 气血生化充足, 脏腑组织正常运转, 则体内正气充盛, 卫 外屏障稳固, 外邪自然无以侵犯人体。
 2.2 脾主升清  精、 气、 血、 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而气对于人体尤为重要。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以天地 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 《难经· 八难》 又云: “气者, 人之根本 也” 。 皆说明了气于人体的重要性。 气通过升、 降、 出、 入运动推 动和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维持着体内的新陈代谢, 气运 行不息, 生命不息, 气运行停止, 则生命终止。 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注于心肺, 继而化生气血, 营 养周身。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 脏腑经络之气皆需通过脾胃之 升降才能正常地运转。 正如《读医随笔 ·升降出入论》中所说: “脾具坤静之德, 而有乾健之运, 故能使心肺之阳降, 肝肾之 阴升, 为上下升降的枢纽” 。 脾胃和调, 则气机升降出入有序, 气 血调畅, 阴阳平秘, 人体健康少病。
 2.3 脾主肌肉  《素问·痿论》 : “脾主身之肌肉” 。 外邪侵 犯人体皆由肌表而入, 而肌肉遍布于体表, 故肌肉的丰盛对于 机体抵御外邪亦十分重要, 就如 “城墙” 一般, 即《灵枢 ·经脉》 中所云: “人始生, 先成精……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 。 脾气 健旺, 肌肉得到水谷精微的营养, 才能健壮丰盛而 “为墙” , 保 护人体抗御外邪。
 2.4 脾滋元气  《黄帝内经》中提出 “正气存内, 邪不可 干” 、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的说法。 《灵枢 · 百病始生》 中说: “风雨寒热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 者, 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 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 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 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充足, 才能激发脏腑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抵御外邪。 正如《脾胃 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曰: “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 强调了元气在人体内的 重要作用, 元气越充沛, 则脏腑的生理功能越旺盛, 抗御外邪 的能力也就越强, 而元气只有依赖脾胃之气的滋养才能维持充 沛。 又如《医方集解》所说: “人之元气强壮, 邪气焉能为害” 。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为元气之母, 元气的生成完全有赖于 “后 天之本” ——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 所以脾脏功能的强弱与自 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密切相关。
 2.5 脾充卫气  《灵枢 ·师传》 所云: “脾者, 主为卫” 。 《灵 枢 ·营卫生会》说: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其清者为营, 浊 者为卫,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 卫气行于脉外, 皮肤、 分肉之 间, 主要起防御外邪侵犯、 温养周身、 调节腠理的开合与汗液 排泄的作用。 它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医旨绪余·宗 气营气卫气》曰: “卫气者, 为言护卫周身, 温分肉, 肥腠理, 不 使外邪侵犯也” 。 卫气充盛, 卫外得固, 外邪不易侵犯。 而卫气 的生成来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中慓悍滑利的部分, 所以卫 气的充养也依赖脾的运化功能。
 “脾旺”与五脏安和 
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中说: “盖脾 统四脏, 脾有病, 必波及之, 四脏有病, 亦必待养于脾, 故脾气 充, 四脏皆赖煦育; 脾气绝, 四脏不能自生” 。 强调了脾脏在五 脏之中处于一个统领的地位, 脾旺则四脏皆旺, 脾衰则四脏不 能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脾胃病学科带头人纪立金教授则扩大了 其内涵, 提出了 “脾居中央, 灌四旁而主形; 脾运代而主四时; 脾藏营而主意、 主神; 四季脾旺不受邪,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的学术观点。 
1. 脾旺则肝不受邪  脾主运化, 肝主疏泄。 脾的运化功 能旺盛, 气血生化来源充足, 肝脏得到濡养, 有利于肝气疏泄 的畅达。 正如《杏轩医案·辑录·谢翁证治并答所问》中所说: “木虽生于火, 然江湖海无土之处, 无木生。 是故树木之枝叶 萎悴, 必由土气之衰, 一培其土, 则根本坚固, 津液上升, 布达周流, 木欣欣向荣矣” 。
 2. 脾旺则心不受邪  心主血, 营气和津液在脉中 “奉心化 赤” 而化为血液, 而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又是化生心血之源。 脾气健运, 有利于心血的充盈。 《济阳纲目·卷一·调经门·论 心脾为经血主统》: “脾气化液而生血……故曰生化之源。 心 统血者, 脾气化液入心而变见为血也。 故虽心之所主, 亦藉脾 气化生” 。
 3. 脾旺则肺不受邪   脾主运化, 化生吸收的水谷精微为水 谷精气, 肺主气司呼吸, 不断吸进大自然的清气, 肺脾两脏共 同保证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保证了肺正 常生理功能的维持。 《马元仪印机草·喘息类》曰: “肺为气化 之源, 又寄养于脾土也” 。 脾主运化水液, 散布于肺, 肺主行水, 继而维持全身水液运行和输布功能正常。
 4. 脾旺则肾不受邪?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为后天之本, 肾 藏先天之精气, 为先天之本。 而先天与后天之间又相互资生, 相互协调。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能够不断地培补和充养肾中所 藏之先天之精气及其所化生的元气, 先天之本得固, 人体抗邪 能力自然增强。 正如《景岳全书·论脾胃》中所云: “是以水谷之 海, 本赖先天为之主, 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故人之自 生至老, 凡先天之有不足者, 但得后天培养之力, 则补天之功亦 可居其强半, 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 脾主运化水液, 协助肾主司水液的输布代谢。
 脾“不旺”的病理变化 
1. 脾气亏虚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气亏虚, 则气血生 化乏源, 脏腑官窍失却水谷精微的营养, 元气、 卫气均得不到 及时充养, 人体不能正常发挥其抗御病邪的功能, 诸病由生。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 “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 感则 害人五脏六腑, 及形气俱虚, 乃受外邪, 不因虚邪, 贼邪不能独 伤人, 诸病从脾胃而生明也” 。 若感受六淫外邪, 伤及脾胃, 则 元气受损, 外邪乘虚而入。 《奇效良方 ·宿食内伤门》也记载: “脾胃一伤, 则真元之气败坏, 致生诸虚百疾而夭人寿” 。 若脾 胃受损, 则元气亏虚, 诸疾丛生。 又如《丹溪心法附余·调食》 中提出: “人之一身, 脾胃为主……人惟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 脾 胃损伤, 胃损则不能纳, 脾损则不能化, 脾胃俱虚, 纳化皆难, 元气斯弱, 百邪易侵” 。 饮食不节伤于脾胃, 运化失常, 则元气虚 弱, 百邪易侵。 《成方便读》中说: “脾胃一虚, 则阳气生化之源衰少, 且所以为之敷布而运行者, 亦失其权, 于是阳气下陷, 卫 气不固, 则外邪易感” 。 脾胃亏虚, 则阳气衰少, 卫外不固, 邪气 易侵犯人体。 若脾胃为饮食所伤, 卫气失充, 防御外邪的功能 减退, 人体则易于患病, 如 《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中说: “卫者……卫护周身于皮毛之间也……饮食内伤, 亦恶风寒, 是 荣卫失守, 皮肤间无阳以滋养, 不能任风寒也” 。
 2. 脾气不升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 若脾气不升, 则脾胃的转枢功能失常, 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不能正常进行, 则会引起气滞、 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等多种气运动失常的 情况, 如肝气不舒、 肺气郁滞、 胃气上逆、 中气下陷等, 百病由 生。 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精神》谓: “阴升阳降, 权在中气, 中气衰败, 升降失职, 金木废其收藏, 木火郁其生长, 此精神 所以分离而病作也” 。 强调了中气在气机升降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说: “中气衰则升降窒, 肾水下寒而精病, 心火上炎而神 病, 肝木左郁而血病, 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 悉因于 中气。 中气者, 和济水火之机, 升降金木之轴” 。 中气一病, “四 维” 皆为之病。
 3. 脾 “不旺” 易导致的疾病  脾 “不旺” 时气血生化乏源, 元气亏虚, 卫外不固, 气机升降失常, 外邪易侵, 诸病丛生。 现以 《金匮要略》中涉及的疾病为例, 脾胃本脏病主要有: 腹满、 寒 疝、 宿食、 脾约、 黄疸、 吐衄、 下血、 呕吐、 哕、 下利、 肠痈等, 脾 病及他脏主要有: 心脾阳虚的胸痹、 脾肺阳虚的肺痿、 寒湿困 脾的肾着、 中气不足的虚劳等。
 小结
 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 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 濡养脏腑组织、 四肢百骸, 脾气健旺, 则正气充足, 外邪难以入 侵。 张仲景提出的 “脾旺不受邪” 的观点, 经过千百年来历代医 家的理论论证和临床实践, 已经成为现代医生防病、 治病及养 生的重要原则, 定将继续在临床治疗中起指导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