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裕百特冠名】雷洪钧博士专栏|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属于顶层设计
摘要:新能源汽车不是汽车工程学术上的概念,而是政策用语,是对新能源汽车提出了具体新要求。
2019年2月25日车夫先生在网上推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何去何从?(上)》一文,笔者认真拜读读后,有些体会,想与车夫先生商榷和讨教。
一、新能源汽车概念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大家知道,这个描述是不符合概念学要求。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没有表述新能源的内涵,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是什么性内在逻辑关系?这个概念没有去表述。
笔者理解,新能源汽车不是汽车工程学术上的概念,而是政策用语,是对新能源汽车提出了具体新要求:
(a)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即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
(b)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即不用传统汽车的发动机。
这个汽车要求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是什么?不是具体的,而是模糊的,但是“旧”的是什么?
从汽车发展历史和趋势来理解,新能源汽车一定是要电动化(电器化)的汽车,更具体些,这里新能源汽车一定是电机参与驱动的汽车。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概念的讨论,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可以具体理解,是指实现汽车电动化(电器化)的目标规划、技术措施的安排。要注意,这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是国家层面的,而企业层面产品开发的技术路线,是产品级开发的目标规划、技术措施的安排。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a)2003年-2005 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
(b)2009年-2012年:科技部与工信部发展规划确立了“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框架性、方向性的,而企业是基层,必须在顶层设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指导下,来开展具体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开发。
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是行业智慧的结晶
2016年10月28日,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逾500位行业专家历时一年研究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见图1)发布会在上海发布。主要指标包括:
(a) 至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5.0升/百公里,商用车新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达到7%以上,驾驶辅助/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50%。
(b)至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4.0升/百公里,商用车新车油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达到20%以上,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约15%。
(c)至2030年,乘用车新车油耗3.2升/百公里,商用车油耗同步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
一句话,企业要做的是,如何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目标。
四、新能源汽车动力结构型式基本清晰
原理先进、新技术是由新结构来体现的。常规的车用燃料是指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等石化能源,而新能源有太阳能、氢能、风能等的能源,要用到汽车上,必须转化电能。新能源汽车动力结构,必须是有电机驱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的基本特征是都有电机驱动。中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是纯电驱动为主。实际上,日本的混合动力是深混模式,也是电驱动为主。
纯电驱动技术路线,为更多新能源用到车上来,提供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回旋余地更大,更体现能源的安全性。比如氢能电池系统实际上的车载发电机系统,为车载动力电源系统提供了一种充电方式。如果不是电机驱动,只能是用氢”气“发动机了,而不是今天说的氢”能“发动机了。
五、总结
(a) 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于2016年10月26日已经发布了。每一年对这个路线的推进,有权威的评估报告。不存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何去何从?》的问题;
(b)《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编制是行业智慧的结晶,是逾500位行业专家历时一年研究的成果,而单一企业仅仅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
(c)《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何去何从?(上)》一文的作者,是将企业级的产品开发路线,与国家层面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搞“混”了;
(d)企业级的产品开发路线,一定要参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否则,开发出来的产品,是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市场认可的;
(e)目前许多小企业,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去认真学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而是在开发自以为所谓“新能源汽车”。更为可悲的是,有一些发明人,违背基本科学原理,在开发类似“永动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装置。
注:本文作者雷洪钧博士为扬子江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中科智能网联汽车科学院院长,中国新能源企业家俱乐部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