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字子坚,辽阳人”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海陵迁都燕京,石随例入见海陵指石曰:“此非葛王之舅乎?”葛王,谓世宗也。石知海陵忌宗室,秩满,托疾还乡里。世宗留守东京,海陵使副留守高存福伺察世宗动静,石因劝世宗先除存福,然后举事,世宗从之。天宝元年,以定策功为户部尚书。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姓引领东向,宜因此时直赴中都,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万世之业也。惟陛下无牵于众惑。”上意遂决,即日启行。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滥不法,石即劾奏之。既退,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为天下奸污未尽诛耳。”闻者悚然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上表乞脑骨,以太保致仕。十六年薨,谥襄简。山东、河南军民交恶争田不绝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钢耳,纪纲不明,故下敢轻冒。惟当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无争。”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北京民曹贵谋反,大理议廷中,谓贵等阴谋久不能发,罪止论斩石是之。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北鄙岁警,朝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石曰:“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议遂寝。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庙廷。
注:①正隆,金海陵王的第三个年号
(节选自《金史·李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B.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C.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D.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室,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历代专设官员来主管宗室的事务,如“宗正”
B.太保,官名,周代始置,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C.中国,在古时含义不一,初时本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有时也指京师为“中国”。
D.配享,指功臣祀于帝王宗庙;也指孔子弟子或历代名儒祀于孔庙。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石行事周密,协助世宗举事。世宗留守东京,海陵派副留守高存福暗中监视世宗动静,李石劝世宗先除掉高存福,后举行暴动,世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B.李石考虑深远,提出不同意见。在多数群臣劝世宗驾临上京时,李石建议应趁此机会直接奔赴中都,向天下发号施令,建立千秋万代的大业。
C.李石正直敢言,弹劾贪污官员。平章政事合喜的侄子徒单子温担任安化军节度使,李石弹劾他,宰相很不满,问为何弹劾时,他的回答义正辞严。
D.李石熟悉北地,建议十分中肯。北人要进犯,朝廷想发动百姓挖深沟来抵御,李石认为北人居无定所,可用怀柔政策待之,他的建议得到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
(2)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
阅读答案:
10.B
11.C
12.C
13.(1)兵、民是一样的,哪个轻哪个重?立国所凭仗的是纪纲。
(2)又讨论与罪犯有牵连的人的罪行(或又讨论协同犯罪的人的罪行),久议不能定,李石说:“罪行有疑点,只有从轻处理。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司宪既久”“年浸高”是“石”的并列谓语,中间断开,排除CD。“领尚书事”是“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长江中下游一带”错误,应是“黄河中下游一带”。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宰相很不满,问为何弹劾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意思是“宰相问李石奏事为什么这么久”,所宰相问的是“奏事为什么这么久”,并非“为何弹劾”。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孰,谁、哪个;恃,凭借;“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判断句。(2)从坐,协同犯罪的人;决,定;轻,从轻处理。
参考译文: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是贞懿皇后的弟弟。海陵迁都燕京,李石按惯例入朝谒见。海陵指着李石说“:这不是葛王的舅舅吗?”葛王,说的是世宗。李石知道海陵忌讳宗室,任期届满,以有病为托辞归还乡里。世宗留守东京,海陵派副留守高存福暗中监视世宗动静,李石就劝世宗先除掉高存福,然后举行起义,世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大定元年(1161),李石因协助世宗决策有功而拜户部尚书。阿琐杀了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然后派使者进东京上表,群臣中多数劝世宗驾临京都。李石上奏说“:正隆远在江、淮一带,寇盗蜂起,百姓万民盼望东方,应该趁现在这个机会直接奔赴中都,占据腹心要地来向天下发号施令,这是千秋万代的大业。只请陛下不要让众人牵着走。”皇上于是拿定了主意,当日就启行。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是平章政事合喜的侄子,贪赃枉法,李石就上奏弹劾他。李石退出来后,宰相问李石奏事为什么这么久,李石严肃的说“正是因为天下犯法贪污的没有全部被杀灭罢了。”听到的人感到震动。李石掌管法令已经很长时间了,年龄渐渐高了,皇帝诏书上说:“太后的兄弟只有爱卿一人,所以命令你统领尚书省的事。有关国家军队的大事,涉及到利害关系,议定其可行不可行,至于琐细的事情,就不烦请爱卿了。”又进封李石为平原郡王。他上表请保尸骨。李石以太保的身份退休,大定十六年(1176),李石逝世,谥号“襄简”。山东、河南的军民关系很坏,争田的事屡次发生,没有停止过。有司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暂且应该借用土地。李石持不同意见,他说:“兵、民是一样的,哪个轻哪个重?立国所凭仗的是纪纲,纪纲不明,所以下面敢于轻视和冒犯。只有让他们明确划分疆界的道理,宣示有关法律禁令,让他们不再争执,才是长久之计。”催促官员去查问,从此军民的争夺就停止了。
北京百姓曹贵阴谋造反,朝中大理廷议时,说曹贵等人有阴谋,但很长时间没有行动,定罪最重是论斩。李石同意这个意见。又讨论协同犯罪的人的罪行,久议不能定,李石说:“罪行有疑点,只有从轻处理。他进朝,向皇上详细汇报了情况,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因此与本案有牵连的都免于死罪。北部边疆一带年年报警,朝廷想发动百姓挖深沟用来抵御北人。李石说:“北人不定居,出没无常规,只有以德政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不能把中国有用的力量搞得很疲劳,如果这样做一点好处也没有。”原来修深壕的建议于是搁置起来了。明昌五年(1194),皇诏李石配享世宗庙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