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牛村的打锅牛是怎么一回事?

牛村打锅牛的传奇

作者:李士康

牛村位于饶阳县城西北,元末明初有杜、张两姓在此居住。明永乐二年(1404年),牛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起名牛家村。据家谱记载,牛氏至今已三代。抗日战争时期,牛家村与附近的赵家村合并,称牛赵村。1981年,全国地名普查后,经县政府批准,改名牛村。该村牛氏家族便是全国闻名的“打锅牛”后代。

“打锅牛”不是牛,而是一个经过生离死别的牛姓家族。“打锅牛”广言之就是把家用饭锅打破、以锅片作为兄弟分家相认凭证的牛姓。今北方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名称有“打锅牛”“破锅牛”“锅碴牛”等多种称谓,除牛丞相打锅传说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种兄弟破锅传说。

千百年来“打锅牛是一家”祖训一直在打锅牛家族流传,族人见面往往先问

句:“打锅不打锅?"回答“打锅”的,就是一家人。相识后,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亲切称谓,给予热情招待,成为牛氏家族独有的风俗习惯。

牛姓是中国十大古姓(姒、虞、赢、子、风、金天、偃、高阳、陶唐、牛)之一。

牛姓为殷商之后,出自子姓。唐(元和姓纂》日:“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战国时赵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东汉时期,牛邯担任护羌校尉,牛姓遂成陇西望族。十六国后赵石季龙“以韦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华胄,不在戌后限”。

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因“牛继马后”谶语被司马懿毒杀,家族蒙难逃离。据一

史籍、碑刻记载,唐代许多牛姓家族都记载为牛金之后,如牛弘家族、牛肃家族

以及上党一带牛氏。山西壶关沙窟村近年流传,牛丞相因皇帝巡游壶关被抄家,

可能与牛金家族罹难有关。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河南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写道:“殷纣无道,狎侮无常,毒痈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自唐以来,牛姓族人在历史上有若干“打锅”之说流传,现摘录如下:

唐贞观二年(628年),牛弘后裔在山西壶关沙村打锅,牛姓始有“牛丞相抄家打锅说”传世。

明洪武二年(1369年),牛川后裔奉台迁民,十八兄弟在汜水十里厅打锅,此后“十八兄弟打锅说”广为流传。

明洪武二年(1369年)直隶枣强县的牛四郎(字得刚)兄弟四人打锅,牛得刚一

族定居山东省章丘市牛推官,曰“破锅牛”・另有一姐妹得锅底,后嫁于一李姓入家,曰“锅脐李”

明水乐年间,有牛姓从山西洪洞迁居盐山县,始迁祖牛铁功、牛铁沿,传为三兄弟打锅”

·····

如今流传下来的有两种主流说法,一为“牛丞相抄家打锅说”,另一就是“十八兄弟汜水打锅说”。据传,饶阳县牛村牛氏属于“十八兄弟”先祖

古往今来,在饶阳县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天下牛姓一家亲,打锅牛'氏情更亲。”《锅片歌》唱道“上有边儿,下有尖儿,六寸长,八寸宽儿,重量一斤三钱三儿。”

元代有许多牛姓汉人在朝廷做官,以致在历史上有“牛氏元半朝”之说。“打锅牛”的始祖牛川,于公元1325年考中元朝进土,即为当时的山西洪洞县县令,他为官清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他因不满元人暴政,辞官后在该县距老槐树25里远的刘家集格树古洞村落户务农。牛川生有三子,长子牛洪,曾任翰林院编修:次子牛神,字程波,曾任吏部尚书:三子牛超,官拜陕甘宁大将军。至明朝初年,牛川在树古洞村已有18个孙子。此时的牛家“地有百顷,牛过千头”,家势正是“繁花似锦,烈火烹油”。

当时,连年战乱致使中原大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初年组织山西往河南大移民。牛川的18个孙子首当其冲,强制从椿树古洞村往河南开封东迁。那时候,战乱虽然平息,但残匪仍未除尽。一日,牛川的18个孙子带领家属、佣人人共300余口,徒步走在汜水县十里亭吃饭小歇,红巾军余党闻讯后蜂拥而至,准备行凶抢劫,牛氏18兄弟同敌人浴血奋战,与前来抢劫的盗贼对抗了数天,终使贼兵阴谋未得逞,但贼心来死,仍在四周伺机反扑。十八弟兄知道大势所趋,家业难守,为今后长远计。

18弟兄商定就此分开,化整为零,天各一方,各奔前程。为保持血脉联系,将携带的大铁锅打烂为18片,每人各存一片,以此为念。然后,18弟兄各自携带家眷,,怀揣锅片洒泪告别

随着生活的稳定,散居各地的牛家弟兄开始等划对锅认亲。在迁居汜水水(

河南荥阳市)的牛家老大牛楷的积极奔走下,他们于这年的农历十月十九日,在汜水县十里亭山门前的高台上举行了认亲大会。通过“对锅认亲”,乃知居河南者14人,属外省者四人,居外省的分别是牛颖居河北完县(今为顺平县),牛堡居江苏盱眙县,牛迁居山东冠县,牛翼又回迁山西洪洞县,兄弟十八人亲情难含,约定自此以后每年都要对锅相会。谁知当地官府对他们的聚会十分反感,唯恐生出事端,于是在他们再次聚会之前,诬陷他们为白莲教徒,牛家弟兄得知消息后,只好取消每年相聚认亲的约定。从此,散居各地的十八弟兄各书家谱,以昭示子孙,

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迁居地址歌)・“打锅牛”后人还把祖先留下来的认亲锅片编成(锅片歌》代代相传

明朝初年,在山东和河北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称“靖难之役”,即民间流传的燕王扫北”,据记载,当时太行山以东地区人口锐减的程度是相当严重的明水乐二年(140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批移民到饶阳。牛村的牛姓是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实际上他们也并不是山西人,而是从山西迁到陇东地区的,也是现在的天水平凉一带。

由于牛家世代务农,无权无势又无银两,不能打通关节留在陇东生息,也就进入了迁移户之列。

据说,牛家有八个儿子,老两口携已经成家的八个儿子千里迢迢赶到当时的户口派遣证发放地一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时,才知道一家人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大部分被分配到了河南东部,有的分到了河北,还有的被分到了山东。一家人欲哭无泪,就此一别,何时团圆?老当家的咬牙,举起了全家人使用多年的大铁锅,摔成了数块,他用青筋暴露、长满老茧的手捡了较大的八块分发给儿子,他老泪纵横地对儿子们说:“一家人就此分别,不知何年何月团圆,天长日久恐无法相认,延续家谱,你们每家拿一块大锅铁片儿,不论下去多少年,凡锅片儿对上者,就是我们陇东牛家一家人。我今随你大哥生活,你们各年前程,好自为之吧"一家人洒泪而别,从此各奔东西,从那时起,老牛家的后代称自己为打锅牛”. 饶阳牛村牛氏家族继承家风,刻苦攻读儒学,从明代到清代,村里的牛俊、牛顺相、牛之佐等六位秀才就走上了仕途之路。有的当上菜阳知县,有的任保定府

“打锅牛”的传说虽然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这些传说说明,牛姓族人是渴望团结的,现在居住在太行山以东地区数省的牛姓族人大部分都承认自己是“打锅牛”而且,很多地方还成立了关于“打锅牛”传说的研究会,形成了一种文化,这对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关于明初几次大移民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