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集采品种基本确定!降价潮中如何减轻药企压力?

国家集采已经进行到五轮四批,第五批的品种也基本确定了。随着集采常态化趋势的加强,为了保住生产线,不少刚起步的药企由于没有产品市场化的盈利,很容易被政策改革影响而阻碍自身的创新发展。而创新驱动是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正式落幕。
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俨然“加强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了规划目标和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的关键热词。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新冠疫情的爆发强化了医药行业在国家民生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加快了医药行业的变革与创新发展。
那么,如何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开启新一轮的中国药企创新改革?中国药企创新又应该从哪些角度出发呢?

多产品管线创新研发是药企的新驱动

2015年,中国药政策正式改革,国内医药行业迎来了一股创新驱动发展的潮流。
虽然国内大部分药企现在仍以生产和销售仿制药为主,但从早期的低水平仿制药,到现在已经涌现出兼具质量和口碑的创新药,都是中国药企在临床试验和研发管线上的突破性创新成果。
集采的持续落地与规模的扩张,大幅削减了许多大品种的价格,以售卖仿制药的药企更需要控制生产成本来保证利润的可持续性获取,并投入到创新药品的研发来谋划未来经济的增长点。
当然,一味的加大研发投入并非是上举,因为药品的创新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充足的资金储备、完善的产品线布局、市场营销策略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是否能在集采的背景下继续存活。
单一品种的高占比会导致风险的加剧,一旦未中标,就可能产生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而多产品管线的创新研发同步进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风险的发生。

国际市场是药企创新的新战场

面对产品研发的耗时与耗资,何时能够产生利润是很多药企踟蹰的焦虑。但除了产品的多管线研发策略,药企的创新还能从市场扩张的战略上出发。
只立足于本土市场是无法满足药企后期持续性的发展,国内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等政策加强了国内市场的集中度,导致国内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烈。
虽然目前品种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注册上市的药物却很少。而且,很多药物在本土市场上的经济效益其实表现并不佳,甚至有些药物因为疗效与副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会被市场淘汰。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可以瞄准国际市场的大基数与广阔性,开拓更多的合作机会,尝试将产业链接轨到国际资源中,实现企业的升级转型,最后在一众药企中突破重围。
例如复星医药在2019年与ReNeuron合作引进针对脑卒中后残疾及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细胞疗法,还在海外并购与自建扩张市场运营与生产能力。太极也设立海外事业部主推藿香正气口服液,在十多个国家取得注册资格。
有了前者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筹划加入到国际市场中,但如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出海战略?如何能在全球疫情的阻碍下布局创新战略?又如何在集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在本土市场中实现医药创新?
为此,思齐推出了”逆境求生,创新证道“直播活动,特邀五位顶级证券公司医药行业分析师带来两场直播活动。
明天(3月13日)下午2点到4点将由徐佳熹、朱国广和马帅三位分析师参与第一场直播,与大家一同探讨创新的可能性,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4:00-14:10 活动开场 嘉宾介绍

14:10-14:40 创新大潮下的战略选择与组织变革 兴业证券徐佳熹

14:40-15:10 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东吴证券朱国广

15:10-15:40 从二级市场角度看医药&医疗创新 安信证券马帅

15:40-16:00 嘉宾圆桌(Q&A)

参与活动,还有机会与顶级证券公司分析师直接进行Q&A,解答你的困惑!
即刻在下方扫码报名,参与直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