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再别康桥》的“古典”与“现代”

15

年年有余

赏析《再别康桥》的“古典”与“现代”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因此,我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方面赏析一下《再别康桥》的“古典之意”和“现代之新”。

文/尔康

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诗歌文本

再别康桥

文/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结缘

Cambridge是个组合词,Cam源自River Cam,是指一条河流,bridge是桥的意思。由于Cam在闽粤方言中发音如“剑”,Cambridge一词按音译结合意译被译为剑桥,而徐志摩按国语(又称普通话)发音将Cambridge一词译为康桥。剑桥(Cambridge)的原意是指“剑河上的桥”,后指剑桥大学所在地,因为13世纪末在此创办剑桥大学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剑桥市是英国剑桥郡首府,位于伦敦北。剑河(River Cam)是剑桥市一条环城河流,曲折蜿蜒,两岸杨柳垂丝,芳草萋萋,河上架设着多座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

1920年9月,徐志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因为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毅然选择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伦敦求学。由于罗素参加反战活动被剑桥大学开除,他未能实现师从罗素的夙愿,而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半年。同年,他有幸遇见民国大才子林长民,两人交谈甚欢,惺惺相惜。随后,在登门拜访时,他幸运地认识了林长民的女儿,即民国第一大才女林徽因。由于林徽因聪明伶俐、才貌双全,他俩交往甚密。他深爱着林徽因,为她写了不少情诗,也果断与张幼仪离婚,后因两人发展方向不同而分道扬镳。1921年初,经林长民介绍,他认识了英国作家狄更生,并成为至交。同年4月,经狄更生推荐,他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他终于在伦敦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哲学家罗素,并开始学术交往。在英国伦敦留学的两年间,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并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同时,他乐于结交文人墨客,其中不少都是他在剑桥大学读书结识的。他还拜访了哈代、曼斯菲尔德、威尔斯、福斯特等著名作家。他曾与艺术家、批评家弗莱探讨过中国古代的绢画与宋瓷,也与翻译中国文学译著等身的韦利切磋过盛唐诗歌。1922年8月,他离开剑桥大学来到伦敦,10月回国。之后,他写了一首诗歌《康桥再会吧》。

1925年3月至7月,他访问欧洲,再次来到英国剑桥大学。随后,他写了一篇著名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7月,他第三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8月的一个夏天,他在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在事先没有通知朋友的情况下,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河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再次展现在他的眼前。同年11月,他乘船离开法国马赛,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于1928年11月6日写下了这首诗歌名篇《再别康桥》。

尔康赏析

《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的《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后收入其诗集《猛虎集》。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自述:“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1908年,他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扎实的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这为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埋下了伏笔。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的康桥求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使其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他认真研读英国近现代的文学作品,深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拜伦、济慈等的现代诗歌,并开始创作新诗。于是,他在康桥完成了从经济学、政治学到文学的转变,步入了浪漫主义诗人的行列。后来,他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给予了徐志摩爱、美和自由,一种诗化的生活,一段美好的记忆。

1923年,徐志摩在北京创办了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闻一多、梁实秋、陈源、朱湘等,多数系英美留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因此,我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方面赏析一下《再别康桥》的“古典之意”和“现代之新”。

音乐美,也称音节美,通过长短交错的音节和句尾押韵的韵律来表现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一诗写到:“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该诗用四个叠词生动描绘出独守空房思念夫君的少妇形象。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巧妙运用了古典诗词中叠词的修辞手法,比如重复使用“轻轻”、“悄悄”这样的叠词,描摹出诗人迈着轻缓脚步品味寂静康河的陶醉之状。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境,声律急促跳动,五味杂陈。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的一头一尾重复使用叠词,在整体变化的节奏上构成一种回环,流露出轻盈、缠绵、欢畅、感伤、孤寂、惜别、留恋的复杂情感,是对其浓厚的康桥情结富有诗意的艺术表现。在句尾押韵方面,徐志摩没有采用一韵到底,而是每节的二、四两句押韵,每节的韵脚不同。这既是韵律上的创新,也是内心上的写照。

绘画美,也称词藻美,通过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精准表达诗人的“志”与“情”。王维的山水诗可谓是诗中有画,比如《山居秋暝》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再比如《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是情景交融,比如《宿建德江》中的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再比如《临洞庭上张丞相》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的第二节至第六节不仅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不仅虚实结合,还富有象征意义。第二节,河畔的金柳被他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象征在康桥分别的林徽因;波光里的艳影是河畔金柳的倒影,象征他对林徽因的往事追忆,在他的心头荡漾。第三节,青荇是一种水生植物,叶浮水面,根生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暗喻在康河求学的自己;康河的柔波象征剑桥大学的贵族教育和文化氛围;水草也是暗喻自己,表现出他对康河的陶醉之情。第四节,榆荫下的一潭象征自己的痛苦遭遇,天上虹就是彩虹似的梦,象征康桥给予他的爱、美和自由;浮藻象征残酷的现实。徐志摩不仅失去了林徽因,与陆小曼的婚姻也未获得他想要的幸福,而且他受罗素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理想也破碎了,心中所有的感伤都集中在此表现。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思绪又回到了康河中的水草。一船星辉象征康桥时期的点滴收获。在此,诗人欲将其化作激昂的高歌。这是诗人浪漫主义情怀的生动演绎,彰显他的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第六节,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簧片乐器,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音色圆润、浑厚、柔和,有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适合演奏哀婉的乐曲。笙箫常用在一起,侧重点是箫。由于诗人寻人不遇,恰逢夏虫沉默,倍感一种失落的离别。因此,悄悄的脚步是离别的笙箫,夏虫的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在诗中既采用了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手法,又引入西方诗歌的象征手法,创造出一唱三叹的深邃意境,颇有回味的空间。

建筑美,也称形式美,从诗歌的整体形式上看,要求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格律诗的形式都是整齐划一的。徐志摩把中国格律诗和西方自由诗两者的形式糅合起来,形成一种新格律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令人心醉的康河,使《再别康桥》这首诗结构严谨,整体上富有层次感和唯美感。

从1920年到1028年,徐志摩对康桥时光的怀恋一直未变。由于人生遭遇和理想破灭的影响,他在回国的航船上面对着汹涌的大海时诗兴勃发,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是他多年的经历和累积的情感孕育出来的。从1922年离开康桥回国之后,他开始把英国的现代文学、文化和思想带到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英现代文学文化交流。2008年7月2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后园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石碑,上面刻录了徐志摩的两句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块石碑成为中国和剑桥大学之间联系的纽带。

名家评论

《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陈伟农

徐志摩给了诗一个新的体魄,以充分的西洋诗的熏陶来写新诗,并越来越注重了对诗的民族语言音节的追求。——杨振声

徐诗作为“五四”一部分知识分子心理意识的反映,是“对于社会不调和的表现”,对“所憎恶的时代挑战”,虽然含有一些唯美主义、印象主义要素,但“徐志摩不是颓废的,而是积极的”,是时时用心中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作抗衡的;从新诗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徐志摩是有着他的伟大的存在的意义”,因为徐志摩把诗的表现内容从外在生活的描写和主观感情的直抒,成功地引向“灵魂的冒险”——深入细腻地传达微妙复杂的心理情绪。——穆木天

《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诗中理想主义的情感表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二是对当年爱情挫折的追述。——霍秀全

温馨提示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转发朋友圈或微信群,万分感激!

如果你喜欢诗歌,欢迎加入尔康读诗会,微信号:15872247099。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诗 |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 ...

  • 聆听经典 | 徐志摩《再别康桥》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徐涛 出伦敦驱车北行80公里,就到了剑桥郡首府剑桥. 2002年4月,率团出访欧洲,我去过剑桥 ...

  • 齐征琳:《再别康桥》教学实录(附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恩施高中  齐征琳 [导入]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人的送别名句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 ...

  • “荡舟英伦”九:在康河的柔波里 | 诗画采风

    细雨周末. 到达剑桥小镇的时候天空正下着雨,雨是那种密密的,像网一样在你头顶.脸庞.身后悄悄地笼罩着的.漫步雨中,你不需急着撑伞,就让那柔柔的剑雨网住你的身心,头顶的丝丝凉意会刹那间直达你的内心,告诉 ...

  • 英伦漫步|诗里的剑桥,画里的云彩

    去剑桥的那天,也许是天气太好了,好得感觉剑桥不是在俗世里.它活在画里,活在诗里. 剑桥一直是我心中一个美好的想像,庄严而浪漫. 剑桥的庄严,是因为它在历史和学术上的地位. 凡是上过大学的,一定没有人不 ...

  • 名家经典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

  •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 ...

  •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原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边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2018-09-1000:01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

  • 《再别康桥》赏析

    发布时间:2021-01-20 12:57:0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 ...

  • 高手将徐志摩《再别康桥》改成古体诗,朗朗上口,网友:比原版好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诸多作品之中最有名的一篇,而康桥则是徐志摩诗歌生命的重点转折点.在赴剑桥留学前,他对诗歌的兴趣远不及其他爱好,但正是康河的水唤醒了徐志摩内心深处久蛰的诗兴. 连徐志摩都 ...

  • 2必修一《再别康桥》孙东霞

    2必修一《再别康桥》孙东霞

  • 小提琴《再别康桥》优美动听~

    小提琴《再别康桥》优美动听~

  • 《再别康桥》是为林徽因写的吗

    二.主题思想 1.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的海轮上以缠绵凄婉的笔调,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和"康桥理想"破灭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于1921----1922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