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祀,若在农历三月就要提前,在农历二月为何却要延后!

清明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踏青,扫墓,祭祀等,全民参与。而且,清明节还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也是重要的自然节气点。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然而,在《礼经》中却发现,在中国古代的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一直到唐朝,扫墓祭祀才成为一种风气。唐朝时,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开始融合,并迅速席卷全国。在这之后,寒食节盛行了一段时间,到宋朝与元朝的时候,清明节就逐渐取代了寒食节成为扫墓祭祀的主要节日。
在农村,计算清明节的日期都是用农历。按照公历计算的话,清明节是在4月4日或4月5日,在农历中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有时候会在农历的二月,有时候会在农历的三月。月份不同,祭祀的讲究也不同。所以找农村就有一句俗语这样说:“三月清明莫落后,二月清明莫上前”。
从字面上来理解,其实很简单,其中的二月和三月就是指的农历。如果清明节在农历的二月,那么就不能提前去祭祀,而应该延后。同理,如果清明节在农历的三月,那么祭祀就不应该在清明节之后,而应该安排在清明节当天之前。
那么问题来了,俗语简单易懂,都是由劳动者用毕生生活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对于清明节祭祀的时间有这样的安排,有何深意?
这其实就要与实际的生产劳作相结合了,要知道,在清明节的时候,天气已经开始转暖。如果清明节是在农历的二月,插秧播种就不要着急,应该再等等,因为容易出现倒春寒,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如果清明节是在农历的三月,那么播种就应该及时,不要拖延。耽误了最佳播种时间,对于农作物的成长周期会有很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老一辈的人们根据多年的生活和劳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俗语,是和播种有直接关联的。祭祀祖先是行孝道,而把庄稼做好,才是农民的本职工作。
反过来理解就不难了,如果清明节在农历的三月,扫墓祭祀的时间要提前是为了不耽误在清明后的农事生产;而如果清明节在农历的二月,扫墓祭祀的时间要延后,是因为在二月时天气还比较冷,晚一点扫墓不会对播种插秧有影响。分析到这,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
类似的农村俗语还有很多,比如:“二月清明迟下种,三月清明早下泥”;“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等等。其实,不管清明节在农历的二月还是三月,当天都是可以去扫墓祭祀的。老一辈之所以会流传这样的俗语,是和农事的安排有关,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可以不考虑这方面,只要时间允许,提前或者延后抑或是清明节当天,都是可以去祭祀的,这是一种尊敬祖先的行为,值得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