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20句|《存在的一代》
书名:《存在的一代》
作者:(美)克莱因伯格
译者:陈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2-1
内容简介:海德格尔的学说在法国扎根的过程是紧张的,也常常激起人们的强烈情感,不断重现的海德格尔事件说明了这一点。伊森·克莱因伯格研究了1927至1961年间海德格尔哲学在法国受到的最初三轮“解读”,追溯了从海德格尔开始经过布朗肖和列维纳斯、梅洛一庞蒂及拉康直到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的思想以及在20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的一代思想家之间的传承关系,也讨论了海德格尔政治选择的复杂性质以及这些选择的后果问题。
📚书里面说💬:
1.对海德格尔来说,作为认识之所处的自我不是源初的,而是派生的。我们通过我们的此在而经验他者;但他者并不是由我们自身派生的,相反他者已经同我们一起存在着了。
2.海德格尔试图将“常人”表述为一把双刃剑。因为一方面,它是所有共同实践的基础及此在存在论构建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在另一方面,它又是个体此在于共同实践的无名性中丧失其自身的一个一致性场所。
3.列维纳斯信仰一个不是基于种族和出生,而是基于文化的法国。
4.列维纳斯将海德格尔对主体的取代的兴趣强调为他研究的首要焦点,同时他还强调了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时间性出位结构而对时间概念进行重构以及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概念相联系的表象问题。
5.在第三共和国初期,巴黎高师很好地扮演着教师的角色,而国家考试委员会的结构则创造了一种对观念的教条专断。
6.科耶夫对笛卡尔传统和法国哲学传统的反抗是温和的,因为科耶夫的著作仍然将我思作为所有哲学的根本基础。
7.在科耶夫看来,“自我意识”和“欲望”这两个概念是理解黑格尔的关键。科耶夫断言,在人能称呼自己为“我”的那一刻,他就有了自我意识。
8.科耶夫不仅将人等同于一个有着动物欲望的动物,也将人视为一个可以超越动物领域的批判的理性存在者。这一通过动物领域并超越动物领域的运动成了人类生存的目的论运动的根本动力,继而也成了历史的根本动力。
9.要想产生自我意识,欲望必须被指向一个非自然的对象。但唯一超越了既定自然实在的事物、唯一非自然的对象就是欲望本身。
10.拉康将自我理解为存在呈现自身的处所,而非存在的处所,这一看法非常接近于海德格尔的思想。拉康展示了一种在客观表象中丧失自我的自我模式。
11.透过梅洛-庞蒂的思想,人们可以追溯海德格尔思想在法国被接受的过程:从被认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继续到被视为是梅洛-庞蒂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通过科耶夫)的理解的必要组成部分,最终成为梅洛-庞蒂最后的哲学文本的核心。
12.在科耶夫对海德格尔的解读中保留了笛卡尔式主体,因此这一解读所展现的是一个被法国思想改造了的海德格尔,而后者成为了表现在阿隆、梅洛-庞蒂和萨特著作中的存在主义基础。
13.让-保罗·萨特的思想代表了一种重心的转移,从科耶夫的那种带着黑格尔目的论辩证法面纱的方式对海德格尔进行历史性地理解,转变为用海德格尔自己的术语来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事实上,萨特颠倒了1933年的一代中他的同辈人所走的路线。
14.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他的著作中,萨特身上总有些反叛的味道。他成功的秘密可能在于,尽管他的思想和学说看起来相当反叛,但它们往往建立在诸如笛卡尔的我思这种相当传统的哲学观念之上,而没有冒险进入未涉足的新领域。
15.对海德格尔的第二轮解读可以追溯到1947年的《人本主义书信》。所以我们必须考察让·波夫雷对海德格尔思想在法国的吸收和传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同第一轮解读的存在主义理解(这种理解支配着当时对海德格尔解读,它的主要代表是科耶夫、华尔、萨特,其次为梅洛-庞蒂)的对立。
16.对于布朗肖而言,民族主义并不以寻求对具体表现在一种民族结构中的民族之此在的“根本”理解的形式出现。相反,布朗肖将民族视为对一个最高主体的设定,一切都可以依据它得到规定。
17.文学战胜了词语的意义,但是它在这些被夺去意义的词语中所找到的,是意义已经变成了一个物。
18.作为政治、战争和社会中多数建制的基础,总体是一个普遍理性的系统,它试图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或实践中编码一切。
19.列维纳斯并不想同形而上学决裂,他想通过他的伦理学概念来重新解读形而上学。这样我们对诸如欲望、自由、责任和语言这些概念的理解才会考虑无限的首要性并思考异质性的必要性,而只有这样,哲学才能打破总体的控制并展现一种伦理社会的可能性。
20.德里达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任何严密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与海德格尔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