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懂这些,都是瞎看!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导读:气化、气机失常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不论是情绪的刺激,还是气候的影响,或是诸如劳倦内伤等原因,都能引起气化、气机紊乱而发病。仔细推敲临床病证,无不与此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气化、气机失常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这里的“气”并不是直接病因,是包括气化、气机障碍在内的病机,指出了不论是情绪的刺激,还是气候的影响,或是诸如劳倦内伤等原因,都能引起气化、气机紊乱而发病。仔细推敲临床病证,无不与此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气化、气机无力——气虚
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化、气机的激发和推动。如果久病不愈,年老体衰,或其他原因伤耗于气,都会发生种种气化、气机乏力所致的病证。临床常称之为“气虚证”,就会有脏腑功能衰减的种种症状。就全身而言,患者有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无力、自汗、舌淡脉弱等症。“劳则气耗”,故上述症状遇劳加重,这是气化、气机活动无力时所反映出来的症状特点,是辨证时的定性要点。但各脏腑有其各自的气化、气机活动方式。所以,某脏气化、气机活动无力,还有该脏特有症状出现,如在心则有心悸、怔忡、心慌等,在肺则有咳嗽、气喘、咳痰等,在脾则有腹胀、腹痛、腹泻、出血等,在肝则有头晕、头痛、目眩、胁肋胀闷不适等,在肾则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滑早泄、小便频数等。这是脏腑病证辨证的定位要点。
常见的脏腑气化、气机运动无力病机心气虚、肺气虚、脾胃气虚、脾不统血、肾气不固、肾气纳气等类型。如若肺、脾、肾三脏阳虚或气虚时,气化无力,就会使津液凝聚而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进而发生与此相关的病证。
(二)气化、气机阻滞——气滞
滞,不通畅状态之谓。气滞,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障碍所出现的病理状态。引起气机升降运动阻滞的原因很多,如饮食、外感、劳倦、外伤、痰饮、瘀血等,尤其是精神情志所伤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气滞的共有特征是在气机阻滞的部位有明显的“胀”“痛”“闷”的感觉,病证的起伏变化常与患者的情绪好坏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气滞的病位不同,还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以资医生作为定位辨证的要点。
1.肺气塞滞
肺脏气机阻滞以外感邪气及痰饮所致为主要原因。气机郁滞于肺,肺失宣降之职,故有胸部满闷不舒,咳嗽气短等为辨证要点。
2.心气郁滞
此病机多为素体痰湿偏盛,或者七情怫郁,阻碍气化、气机而致痰浊凝聚于心,致使心气、心阳郁滞不通而成,常有胸痹心痛、胸闷不舒,甚者胸痛彻背。故仲景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瓜蒌薤白白酒汤或瓜蒌薤白桂枝汤以行气解郁,通阳散结,以奏祛痰宽胸之效。
3.脾胃气滞
脾胃气滞又称中焦气机不畅。多由痰湿之邪或饮食不节所致,导致脾胃的清升浊降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所以患者常有脘腹痞闷胀痛、呕恶厌食、肢体困重、腹胀得矢气后减轻等特有症状。
4.肝气郁滞
由精神刺激、情志抑郁或其他脏腑病证长期不愈,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而致。本症以气郁、气滞等气机失调为病理特点,常因部位不同而见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有: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或自觉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俗称“梅核气”;或颈部瘿瘤,腹部癥瘕;妇女乳房作胀结块,月经失调,痛经,闭经,脉弦。
5.膀胱气滞
膀胱气滞多为湿热或瘀血邪气阻遏膀胱气化功能所致。故有排尿不易,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之症;或因瘀血败精阻碍,或因精神因素,导致膀胱气机郁滞,气化不行而见有少腹拘结胀痛,排尿不利,但无明显尿痛症状者。
6.大肠气滞
大肠气滞可因湿热之邪所伤,或腹部手术不彻底,或情志怫郁所致,引起大肠气机不畅,通降排泄受阻,不能行其传导之职。患者除有腹部游走性胀痛外,还伴有排便不爽,或便秘数日不行,或大便不成形,排出不利,得矢气后腹胀症状有所缓解等特点。
(三)气化、气机逆乱——气逆、气陷、气脱
1.气逆
气逆是气机运动“升”的力量太过的病机,主要发生在肺、胃、肝、肾诸脏腑。
2.气陷
气陷常在气虚升降出入无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是气机上升运动无力,反陷于下之故。气陷以脾病为主,其他脏腑也可发生,但多同时兼见脾虚的表现。
3.气脱
气脱是气虚的一种特殊情况,是病情的危重阶段。多在久病机体极度衰竭,或暴病(如失血、剧痛、伤津失液)之后,元气衰败,宗气大泄所致。患者症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短微弱,神情淡漠,或意识不清,脉微欲绝,或伴有二便失禁等症。气脱症主要发于心肾二脏。张锡纯认为肺脏也可能发生气陷证,治以“回阳升陷汤”(生黄芪8钱,干姜6钱,当归身4钱,桂枝尖3钱,甘草1钱)。
名家简介
张登本,男,生于1944年5月27日,中共党员,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留校任教至今,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研究《内经》《难经》方面颇有造诣,先后在全国10余家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不少观点为后来出版的教材所采用。

本文来源于《<黄帝内经>二十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丛书)》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