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窑述略及其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猛虎 · 文物考古》2019年第15期

万斌 李旭

前言

延烧500余年的豫北鹤壁窑场,是历史规模庞大的民窑重镇,承载着北方地区唐宋金元时期瓷业生产史和工艺传播史的诸多关键信息,也是中原瓷业盛极而衰的一个缩影,并折射了中原地区同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民生动态等社会变迁,学术意义重大。

该窑场上世纪50年代即发现,但由于成果整理缓慢,宣传不够,鹤壁窑给人的粗略印象似只是一个磁州窑系生产民用粗瓷的仿产型次级民窑,却不详其规模庞大而大器晚成的后期中心瓷业重镇的历史真容,多数旧文本对该窑的介绍大抵只字片语带过,或将之纳入含糊不清的“磁州系”(Cizhou Type)的范畴内,自身并无独立著述,却在磁州窑的文案里才作为一个附带概念提及。且因其特殊的文化地理环境和很大比重的替代型烧造史,黄河流域带诸多密集窑群的重叠生产而风格类同等历史原因,为该窑部分产品的断源断代带来很大困难,诸多鹤壁窑场存世器的真实身份亦因此湮埋。

如上博馆藏的这件白地黑花人物花卉图罐,馆方标称为元代磁州窑产品;而河南鹤壁窑博物馆,却将之作为鹤壁窑代表器物转载在图文陈列栏里,鹤壁一些研究者也持此观点;但它在郭学雷所著《明代磁州窑瓷器》一书中,则被断为明代禹州窑场的产品;国内外多数收藏或拍卖机构一般都采用“元代磁州窑”的称谓。其实无论是从器制、胎釉彩、题材内容还是画风笔触等时代特征的角度看,这类产品冀豫鲁晋陕元代众多窑口都有大同小异的出品,以笔者个人浅薄经验看,这件东西更接近约元后期-明初的禹州扒村窑场产品,基本不可能是磁州彭城的东西。

包括如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著名的藏枕系列中,一些被认定为鹤壁窑的器物断源,也多有争议,应谨慎对待。

幸经考古部门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努力,近年逐渐梳理出基本概貌。尤喜近年一些河南本土研究者如鹤壁李建东、陈景顺等人,以对地方历史的责任心和对古陶瓷文化的热爱执着,发挥公共考古特长而不懈追寻,使鹤壁窑在业界渐入人心。

本次研究,我们集思广益,将鹤壁窑场置于整个中原地区大框架中,作历史动变的宏观考察和再审视,以求更中肯的描述。并尝试以更阔视野和渠道来采集资料,提高历史信息统计的有效性。

在微观考察方面,对遗存素材,则以我们的专业视角作有别于常规范式的器物考究,厘清一些品类的工艺属性,为类型学研究拾遗补缺。并深挖细节,寻觅如白瓷、黑瓷、钧瓷类一些被埋没的高精产品,试窥其生产目的与供应对象,重构更完整的鹤壁窑场生产序列,还原其历史真容。

我们认为,鹤壁窑在唐-北宋时期,发展相对缓慢,滞后于磁县和河南其他一些大窑场,但自约金代中期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期,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是金元时期整个北方地区核心生产基地之一,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窑场规模冠绝一时,以普通民用瓷为主打,兼产少量供应上层社会的精细作器,以量取胜。

2、集冀豫两省瓷业之长,以河北定州类型白瓷、磁州类型白釉篦花、白地黑花、黑釉及其天目釉类和河南钧瓷等为大宗,以淡青釉篦花、黄釉刻剔花类产品为个性特色。

4、工艺装饰的民俗气息浓重,迎合社会平民大众的喜好为主,多数产品特征与周边窑场大抵重叠、混杂和类同,风格的个性辨识度不高。

据河南考古部门最新的不完全统计,目前鹤壁市境内已发现大小古窑址50余座,其中约7座为金代之前的窑址,其余绝大多数皆为元代。由于鹤壁集镇窑址最早被发现,故旧称也作鹤壁集窑。即便排除窑址考察和试掘的不完整以及或地层断代略存误差等因素,也基本可以定调该片窑场群落的成熟兴旺期主要是元代,在中原诸多大窑场中属于发育较晚的窑区,为后期新兴的大规模民窑生产基地的基本性质。

鹤壁窑场群落西临太行山,林木茂盛,富蕴煤炭、高岭土、粘土、长石、石英等矿产资源,在宋代起已形成规模较大的煤矿开采基地;尤其与安阳县善应接壤的宝山,盛产钙长石釉料,瓷土、釉药、燃料和水资源均异常丰厚。同时,汤河以其支流羑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这片区域汇入卫河,北部洹水环绕,自隋代起便是古代漕运、商运的重要航线,也为鹤壁窑场的产品输出提供了便利的贸易通道。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为古代鹤壁地区形成庞大的瓷业基地奠定了先天优势。

鹤壁窑场地理分布及鹤壁集瓷窑遗址发掘位置图

鹤壁窑因地处冀豫交界部,既受邻近河北磁州窑、定窑等的影响,也沿袭河南本土传统制瓷风格,同时与山西介休、山东淄博等周边瓷业生产基地也遥相呼应,处于同一个中原制瓷工艺传播与辐射区域内的枢纽地位,产品结构的品类丰富,已发现约略多达三十余类。在其发展高峰的金元时期,尤以白地黑(褐)花和钧瓷、天目釉等产品最具代表性。它既是河北、河南两省瓷业扩散而形成的重要新基地,也是影响与衔接山西山东的瓷业及其工艺传播的重要一环。

鹤壁窑虽不类其他名窑以工艺精良和艺术水准而见诸于早期文献。但其自晚唐创烧至元末没落,持续延烧五百余年,特别是金元时期更以生产规模和民间用瓷产量巨大为著,对北方地区的社会生产、瓷业经济和民生影响深刻,是工艺生产史上意义重大的综合性大型民窑。诚如陈万里、冯先铭等人曾谓:“(鹤壁窑遗址规模)在河南修武当阳峪、禹县扒村窑及邻近的安阳观台窑之上,实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自宋至元)窑场之一。”

一、历来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述的概况

1952年陈万里先生发表《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窑报告》首次提及鹤壁集镇发现古窑址遗迹,接着于1954年河南省文物普查时被正式确认。1955年,陈万里等人对窑址进行了调查。196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勘察,在汤、淇河的沿岸发现瓷窑遗址十余处,其中最大的窑址位于鹤壁集镇西临,总面积约84万平方米,规模之大在国内窑址考古中首屈一指;同年11月考古发掘,集中在窑址中部的600平方米范围内,依地层堆积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出土了大量的瓷片标本、窑具,在西区也发现生产遗迹,包括瓷窑、作坊等,初步判断了烧造年代为唐末-元代。

1978年,鹤壁市博物馆对窑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地点基本为第一次发掘的西区,面积250平方米,出土遗物七千余件以及瓷窑、灰坑等遗迹,大体确定了所采集标本的烧造时期为宋末-元代,金-元代中期为其制瓷高峰。

目前已知古文献中对鹤壁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地理志》载“瓷窑厂,在鹤壁社,取土作器,入冶成五色,不假丹青,古称日出万贯者,今废。”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的《柏灵桥》碑记,也记载了该区域昔日制瓷业的盛况:“斯地……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夫器火助之,发晶莹色。后有巧匠,因而加厉利斯普焉。邑(指汤阴)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

左图:1965年小山富士夫调查鹤壁窑

右图:鹤壁集柏灵桥石碑拓片

依历次窑址调查和发掘的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鹤壁窑址的大致地层分布情况。如以羑河北岸的栢灵桥为中心看历代文化层的分布状况,则唐-五代文化层主要分布在桥东、东北一带;北宋文化层集中在羑河两岸延伸分布;金代文化层则进一步扩展约南至羑河南岸的陈家、曹家一带,西至三岔河、龙家、邓家,北至四矿工人村的约6万平方地带,部分叠压着北宋时期文化层。金代地层厚度、出土遗物数量均远大于北宋层。而元代文化层更遍及整个鹤壁窑场的多数遗址,迄今全市范围内已陆续发现的50多个遗址中,40多个均为元代窑址。由此可知鹤壁窑场群落的历史烧造期大致可分为:

创烧期在唐末-五代。以生产白釉瓷为大宗品类,其次为黄釉、黑釉、茶叶末釉等杂色釉产品,其中的部分茶叶末釉或为黑釉的生烧品。器型以碗、罐、钵、壶、豆、枕等日用瓷为主。器物大多风格粗犷,釉面泛黄、灰色,少量采用白釉加绿彩、黄彩等装饰工艺,釉下化妆土工艺和匣钵装烧工艺也开始运用。

左图:唐 茶叶末釉钵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右图:唐黑釉执壶 鹤壁市博物馆藏

唐 黑白双色釉、白釉、黑釉行炉

(前二为鹤壁市博物馆藏,黑釉炉为鹤壁市私人藏品)

左:唐 白釉绘彩碗标本右:五代 白釉褐彩碗标本 鹤壁市博物馆藏

五代 白釉碗 鹤壁集镇柏灵桥东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发展期在北宋。窑场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产品类型仍然较单调,仍然以和周边邻近窑场风格大抵重叠的普通日用瓷为主,有白釉(包括素白釉、白釉绿彩、化妆土篦划、刻花等)、黑釉瓷、青瓷等。胎色较之前变浅,多为灰白、土黄色,与相邻焦作等地区产品类同。晚期阶段白地黑花瓷开始出现,化妆土运用和支钉支烧、匣钵装烧工艺较普遍。

60年代初河南考古在鹤壁集西北部的古楼河村附近发现的的北宋采煤遗址,以及同年在鹤壁集遗址的发掘中在窑基和作坊发现成堆的烧窑燃料的煤块,均充分表明该窑以煤炭为燃料的历史,最晚可追溯至北宋早期。犹如磁县-峰峰地区的古采煤场对于形成庞大的磁州窑生产基地的推动意义举足轻重,鹤壁集地区宋代煤矿开采基地,也推动了鹤壁窑场瓷业及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宋 鹤壁窑白釉剔花、绿斑行炉残件 鹤壁市私人藏

(供图 李建东)

兴盛期在金代-元中期。鹤壁窑场进入高速发展扩张期,规模空前壮大,出土器物的品种和数量也显著增加,产量和品质均达到本窑场历史最高水平。除了原有的白釉、黑釉、青釉、钧釉、黄釉、青黄釉、褐釉、茶叶末釉等传统色釉产品,金代起钧釉开始出现,而黑釉、白釉、白地黑褐花的部分产品质量得以显著提高,细白瓷和高亮玻化黑釉增多,装饰手法更加丰富,并增产了红绿彩、黄地加彩和各种刻花、划花和剔花类新品。特别是黑釉衍生的各类天目釉瓷(玳瑁、兔毫、油滴、粉杠)和斑彩装饰的钧釉,都是在一道釉基础上发展改进的二道复合釉装饰法。成温和瓷化度高,釉面均匀,光洁莹润。

制瓷工艺和窑烧技术也极大提高,产品器型更为多样,除了北宋时期的碗、盘、罐、瓶、豆、钵、盒、灯等日用瓷外,还多现了枕、壶、炉、盂、盆、筒形罐以及瓷塑人物动物等品种。并能很好的融装饰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性,广受社会欢迎,这是该时期窑场经营规模得以日渐壮大的社会经济原因。

产品器型更为多样,除了北宋时期的碗、盘、罐、瓶、豆、钵、盒、灯等日用瓷外,还多现了枕、壶、炉、盂、盆、筒形罐以及瓷塑人物动物等品种。产品的功能类型则从普通使用器扩展到陈设供奉器等,更好的融装饰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性,广受社会欢迎,这是该时期窑场经营规模得以日渐壮大的社会经济原因。

而反过来,占有大量民用市场份额带来的经济利润,也促进了鹤壁窑场自身产业升级和工艺技术的改进,使之从原本一个长期发展缓慢、靠生产中低端民用生活器的以量取胜而参与竞争的窑场,也开始转型兼产部分高精细作的产品,蜕变为一个生产结构更全面、更成熟和更合理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窑场。除了自身优越的先天自然资源优势,这种成功的市场规划和经营策略,则是鹤壁窑场实现历史进化的社会经济动因。

金 精细黑釉胆瓶残件 河南陶瓷委窑址考察采集资料

(供图 陈景顺 陈芳)

宋/金 鹤壁窑各色杂釉产品例举 鹤壁市私人收藏 (供图李建东)

没落期在元末。元代中期之后,北方窑业受南方景德镇窑场崛起、高温釉下青花瓷逐渐成为主流的冲击,鹤壁窑场日渐式微,规模大幅萎缩,品类也日渐单一。虽仍续烧粗白瓷、黑瓷和钧瓷等,但质量全面下降,较多采用堆砂垫烧和涩圈叠烧制法。元末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最终受战乱和人口、工艺技术迁移等社会原因影响而停烧。

二、产品类型略述

(一)白釉及其印、刻、剔花瓷

白釉瓷是鹤壁窑历史上产量最大、延烧时间最长的品种,前期多为釉下化妆土瓷,与磁州窑和河南焦作等地区产品类同,如篦纹划花等大抵为磁州系风格,胎质有灰黑胎和米白、米黄胎色,瓷土淘炼较粗,多见多杂质颗粒的较疏松缸胎。

约在北宋晚期尤其交入金代后,开始仿产定窑风格的一道釉精细白瓷,白胎细腻结实、瓷土炼制精良,瓷化程度高。器物胎体轻薄、釉面白润,圈足修削精细巧薄,并且也仿效定窑的印花、刻花等装饰风格,属鹤壁窑的精细高端产品。1995年的鹤壁市东头村金墓考古挖掘出土的9件白瓷,既有磁州风格的化妆土篦纹划花碗,也有仿定类花口印花一道釉白瓷,表明这个时期这些品类尚同时生产。

1. 素白瓷

素面白瓷是鹤壁窑各时期白釉瓷中占比最大的品种。多为碗、盘、注子等日用瓷。普遍胎体粗重,外施化妆土,施釉不及底,碗、盘内多见五枚长条支钉痕。装饰手法以造型塑形为主,素面无饰,偶掺用简单的压印出筋纹或简单花饰的捏塑做点缀。

宋 白釉花口碗 一矿中学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宋 白釉行炉 鹤壁山城区寺湾窑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宋 白釉钵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宋 白釉碗 鹤壁窑遗址中部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白釉盘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白釉标本一组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左图:宋/金 鹤壁窑白釉贴花盖盒 河南私人收藏

右图:鹤壁窑同类器标本 故宫藏

宋/金 仿定类细白瓷壶流、匜残件标本 故宫藏

金 仿定类细白瓷一组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仿定类细白瓷标本一组 鹤壁窑博物馆藏

2. 仿定窑类印花、刻花精细白瓷

鹤壁窑址1978年的挖掘所获得的相当数量盘、碗、洗等金代印花白瓷遗物、薄胎瓷泥匣钵及其粘结的印花瓷片,充分表明在宋金时期鹤壁窑场的印花白瓷生产技术已相当成熟。

基本为仿定州类(河北曲阳-燕川-井陉产品类型),精细白瓷,工艺高超,器胎细腻洁白,坯体细薄、釉面光洁、工艺精湛,多为折腰盘,其次为碗、盏等,常见几何纹(回纹)、菊瓣辅助边饰和莲花、荷塘、花草、水波游鱼、花鸟纹饰等主题的搭配组合装饰。遗址地区也发现有定窑风格的萱草纹刻花等精细产品。个别白瓷极细巧,薄如蛋壳而透光。

左图:宋 仿定类白釉印/刻花钵 一矿中学内出土

右图:宋 仿定类白釉印/刻花碗 鹤壁市博物馆藏

宋 仿定类压印花刻花细白瓷标本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仿定类印花细白瓷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仿定类印花细白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金 仿定类刻萱草花细白瓷标本 鹤壁市私人藏

3. 磁州或河南风格的篦划花、刻花和剔花白瓷

刻划花白瓷在宋金时期鹤壁窑场较为常见,多出现在碗、盘的内部,以蓖划花居多。通常先刻划出动(鱼)植物轮廓、根茎,再蓖划叶脉或打底填充,也见搭配绘彩装饰的情况。

该类篦划花碗盘类,大都采用一匣多件的叠烧工艺烧制,器内多残留支钉痕,多见五枚,偶有三、四枚。

宋 白釉划花碗 一矿中学外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宋 白釉蓖划碗 一矿中学外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宋 白釉划花盘 柏灵桥西姜河北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宋 蓖划花碗 私人藏品

宋 白釉划花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剔花(剔化妆土)工艺则较少采用,一般出现在碗、盘内壁,瓶、炉的外壁、颈肩或盘口处的装饰。

金 白釉剔花碗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鹤壁窑白釉篦划剔刻纹大碗 鹤壁市私人藏 (供图 李建东)

金 鹤壁窑白釉剔花风格玉壶春瓶 境外私人收藏

(二)黑釉瓷

鹤壁窑黑釉瓷历史产量仅次于白釉瓷,各时期均有生产。晚唐-五代时期或许由于胎釉配制成分、烧造技术和窑温等原因,釉面呈色、光泽度略差,时有烧成褐棕色或茶末类色阶的现象。多为哑面木光的乳浊釉特征。

北宋后期特别是交入金代后技术极大提高,黑釉器产量明显增多,釉色黑中泛红褐,釉面光亮,制作工艺纯熟。特别是衍生出各种天目釉类的铁锈花装饰黑瓷和粉杠黑瓷产品,部分碗盏类采用满釉裹足的烧制,质量精良,也为鹤壁窑精细高端产品类。多为高玻化的高亮釉。

宋 黑釉盘 工业中专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宋 黑釉碗 工业中专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褐釉双耳罐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黑釉三足炉 一矿中学外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黑釉钵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天目釉盏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黑釉杯 工业中专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器型以罐、瓶、壶类居多;其次为内白釉外黑釉的芒口碗、盘、盆类;还见腹部黑釉颈部以上白釉的瓶类器物;另外还有釉面呈现各种窑变效果的天目盏;各类人物、动物俑等。

金 黑釉、褐釉瓷一组 鹤壁市博物馆藏

(1、2窑址出土 3、4一矿中学内出土)

金 黑釉标本一组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黑釉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金 黑釉盏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天目釉罐 鹤壁市博物馆藏

私人收藏 (传)鹤壁窑天目釉盏、标本

金 黑釉动物瓷塑一组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堆线纹(粉杠)是鹤壁窑黑釉瓷上常见的装饰技法,多出现在罐或瓶的外腹部,以垂直凸起的线条(或若干条为一组)均匀分布于器身,线条凸出部分釉色极浅,与器身上的黑釉形成明显的对比,极具装饰效果。

金 黑釉堆线纹罐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黑釉堆线纹罐

(左:窑址出土 右: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黑釉堆线纹梅瓶、玉壶春

(左: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右:鹤壁市考古研究所藏)

金 黑釉堆线纹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黑釉堆线纹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金 黑褐釉标本一组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黑釉铁锈花、窑变酱釉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三)高温青瓷

1. 豆青、豆绿釉青瓷

故宫历次窑址调研和其他部门及民间研究者们在窑址区域采集的诸多鹤壁窑标本中,均多有见豆青、豆绿釉的高温青瓷底足残片,与北宋晚期-金代禹县、临汝、鲁山等地区的产品特征类同,釉色多泛青绿,素面无饰,为典型的宋金河南本土类型青瓷(因其多与钧瓷同现于同片遗址,故坊间多俗称为青钧或绿钧)。

此类普遍制作较精,施釉均匀,圈足修削精良规整,质量较高。鹤壁本土研究者也见收集有更精细的芝麻钉支烧高端品,因为民间素材来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确认。

宋-金 豆青釉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 藏

宋-金 豆青釉瓷残片、垫饼标本 鹤壁市私人藏 (供图 李建东)

2. 淡青釉瓷

在鹤壁窑址两次发掘报告提到的“豆青釉瓷”,从鹤壁窑遗址博物馆所标注的馆藏实物、标本来看,是指北宋文化层出土的那类釉色呈微青泛姜黄或青白、色度饱和度不足而半透的灰釉类青瓷产品。这类产品有素青釉瓷和划花青釉瓷的分别,在北方地区比较少见,属北宋时期鹤壁窑场较有地方特色的品种。

这种称谓或定性,易与河南地区宝丰清凉寺、禹州刘家门、汝州东沟、鲁山段店等遗址出土包括鹤壁地区也有发现的那类时被考古人员和业界称为“豆青(绿)釉”、“青绿釉”或“青钧”、“绿钧”的产品混肴不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鹤壁窑这类青瓷篦纹划花产品,与本窑同期的化妆土白釉划花产品极易混肴。

北宋 豆青釉碗碟一组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就上述特征看,1-3极易与同类装饰的化妆土剔花类白釉瓷混肴,需谨慎细察

北宋 鹤壁窑淡青釉划花、素瓷两组

鹤壁市私人收藏 (供图 李建东)

实际上,鹤壁窑场北宋时期所产的这类色偏淡青黄的高温一道釉产品,在北方地区虽然少见。但它在釉质成分及特征上,与宋元时期南方福建、广东沿海如同安汀溪窑、将乐窑、西村窑等地区窑口的珠光青瓷类外销型产品非常接近,部分介乎青瓷与青白瓷之间,即便南方学者对此类器物的定性或说明,也时有概念混乱。

这些南北各地的青釉产品,都应属于同一类灰釉青瓷的工艺品种范畴,应定义或称谓为“淡青釉”为妥,以与河南地区宝丰清凉寺、禹州刘家门、汝州东沟包括鹤壁地区等出产的那类时被考古人员和业界称为“豆青(绿)釉”、“青绿釉”或“青钧”、“绿钧”的产品区分开来。

如在现代龙泉窑的考古实践中,当年朱伯谦等人为了区分受越窑影响而兴起的新诞生、釉药配方尚未成熟的五代龙泉窑这类浅淡青绿的石灰釉为“淡青釉”类,以与宋元时期成熟而呈色饱和稳定的典型龙泉窑石灰碱釉梅子青粉青釉类作区分,又避免与五代越窑产品混肴的个案。而如今鹤壁窑北宋时期的这类釉质的发色特征和遇到的问题,亦如此类。

(四)钧瓷

钧瓷是鹤壁窑烧瓷史最重要、最成功的历史产品,兴于金,盛于元。鹤壁市境内已发现的50余处古瓷窑口遗址中,其中7座为金代以前窑口,其余皆为元窑,无一例外都烧钧釉瓷。鹤壁窑场金代即烧造钧瓷,早期多为包括综合性窑场,大约在金代晚期起出现专烧或主烧钧瓷的窑址。此时的钧瓷烧造,以碗、盘等类型为主,胎釉细润光洁,以天蓝、天青或月白的单色釉为主。

到了元代,鹤壁窑场更形成了陶瓷史罕见规模的密集型、集约化大型钧瓷生产基地,是元代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钧瓷最大产区,也将河南钧瓷的烧造生产推向了巅峰。

金元鹤壁诸窑,不仅承袭了河南宋代钧瓷的传统生产工艺技术,更富有创造性的作了诸多改良和提升。约金代晚期开始特别是元代,其产品虽然在胎釉的细腻度上比起禹县刘家门等钧瓷产区的宋金产品稍欠缺。但许多方面都取得突破进展,或受元蒙民族元素的影响,更追求粗犷、厚重和明艳张扬的美,与宋钧追求含蓄宁静的美大相径庭,却也是别样的风情。

在窑烧技术上改变了钧瓷“长不过尺”的局限,开始有能力生产大尺寸大体量的钧瓷用器。钧瓷品类也极大丰富,产品精粗等级序列完备,迎合不同阶层的消费者。

器制从各类碗盘碟杯罐钵等常规生活用具,到各类细路的炉、壶、尊、瓶、枕、缸到砚、滴、盒、文玩等文房用品,乃至元蒙贵族等上流阶层所用的堂皇富丽的宗教祭器、供奉器、陈列器等无所不包。

装饰手法也更丰富,彩斑装饰和色彩更鲜明、多变和艳丽,并发展出了在天蓝地釉上以斑彩釉料书写文字的工艺;捏塑、贴塑、模印花等手法大量运用,刺花、混彩等新品类也频出,融实用与艺术欣赏于一体,缤纷悦目,极富创造性。

元 钧釉标本4组 故宫博物院藏(其中第1组部分特征偏金代)

元 匣钵及钧釉标本一组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鹤壁窑灰、黑缸胎钧瓷浅盘标本 河南私人藏品

鹤壁窑匣钵及片状、碗状、坨状、饼状火照样本(供图 李建东)

元 钧釉罐 淇县黄洞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钧釉盘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元 钧釉碗 娄家沟村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钧釉杯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元 钧釉碗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钧釉钵 鹤壁市博物馆藏

左:元 钧瓷月白釉花口洗 鹤壁市博物馆藏

右:元 鹤壁窑钧瓷天蓝釉花口洗径13cm 思源堂藏

元 钧釉红斑葵式碗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鹤壁窑红、紫斑、蓝毫结晶、混彩等钧瓷标本

鹤壁市私人收藏(供图 李建东)

元 鹤壁窑红斑书写“张”字款钧盘残件

鹤壁市私人收藏(供图 李建东)

元 鹤壁窑“长生不老”钧盘标本 私人收藏 (供图 李建东)

元 鹤壁窑模印“香”字炉、刺花盘标本(供图 李建东)

元 鹤壁窑钧瓷胎刻款、墨书写款样本(供图 李建东)

元 御题诗天蓝釉红斑如意枕头 清宫旧藏

元 鹤壁窑钧瓷月白如意枕残件 鹤壁市私人收藏 (供图 李建东)

左图:元 钧瓷贴塑花卉月白釉双耳炉 故宫藏

右图:鹤壁窑同类元钧残件 河南汤阴私人藏

元 鹤壁窑钧釉堆塑龙纹炉残件 鹤壁市私人收藏(供图 李建东)

左图:元 钧釉贴塑莲座摩羯耳荷口供瓶 保利拍卖 秋水堂藏

右图:鹤壁窑址采集同类捏塑工艺元钧标本 故宫藏

(五)黄、褐釉瓷

唐末已烧制黄、褐釉瓷,多为碗、瓶、壶等,普遍釉下施化妆土,釉色多呈棕黄、黄绿等不同色调,个别外壁还刻划弦纹、水波纹的简单装饰。

金元时期继续烧制姜黄、青黄、褐黄色类的篦划花、刻花和剔花产品,将之发展为鹤壁窑富有个性特色和民俗风格的地方品类。工艺精湛,手法娴熟,多在器表或盘、盆类内壁,以写意画风刻划剔出花草、动物、诗文等主题,并以各种辅助纹饰组合成繁缛满工的画面。尤以一类折沿大盆最具代表性,部分大盆参照一些金元磁州系白地黑花盆的手法,也在外壁施黑釉,此类内黄外黑的组合地色尤为少见。

唐 褐釉壶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唐 黄釉/绿釉标本 故宫藏

唐 黄釉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黄釉盆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黄釉鱼纹盆标本 河南陶瓷委窑址考察样本

(供图陈景顺 陈芳 李建东)

元 黄釉刻划花标本 故宫藏

金 黄釉划花折沿盆私人收藏 (《鹤壁窑》载)

(六)彩绘瓷

1. 白地黑、褐彩绘瓷

鹤壁窑这类磁州系风格浓烈的产品,在金元时期占有相当大的生产比重,也为本窑群大宗产品。即在化妆土白瓷基础上,用黑色或褐色彩料绘画图案或书写文字于器物表面(碗盘类一般在器物内壁,瓶罐类一般在器物外壁),以达到所需的装饰效果。

因该类风格几乎遍及黄河流域中下游沿岸各地区,大同小异,辨识度不高。部分产品极易与周边观台、彭城、扒村等窑场产品混肴。

五代 白釉褐彩碗 鹤壁集镇柏灵桥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宋 白地黑花诗文枕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注:此件馆方标为鹤壁窑集窑枕,但笔者认为更接近扒村窑场特征

金 白地黑花文字碗一矿中学内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宋 白地黑花钵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白地褐彩瓷筒一矿中学内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白地黑花鱼藻纹盆标本 河南陶瓷委窑址考察样本

(供图 陈景顺 陈芳)

元 白地黑、褐花玉壶春、罐 鹤壁市博物馆藏

鹤壁窑此类器物中大部分的碗、盆类外壁会直接施黑釉或酱釉,而内壁则先施化妆土后再绘黑、褐彩装饰。纹饰方面以植物纹为主(花叶、牡丹、莲花、菊花、萱草等),其次为动物纹(鸟、鸭、鱼等)、文字(姓氏、谚语、诗词等)和婴戏纹等。

元 白地黑花碗 一矿中学外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白地黑花碗 四矿工人村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元 白地黑花盘 四矿工人村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宋 白地褐花罐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褐彩文字瓶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鹤壁窑除晚唐-北宋末刚出现白地黑、褐花瓷时,多以点画或几片草叶纹简单装饰外,之后各类纹饰更多的以组合形式出现,如以弦纹相隔的分层装饰和开窗内绘纹样的主体纹饰装饰等。主体纹饰(文字、婴戏、动物纹、详绘植物等)一般出现在碗、盘类器物内部正中或瓶、罐类外腹部,有的图案外饰开窗,使得主体纹饰更为突出;然后以简单的几何纹、花草纹作为辅助纹饰,围绕主体纹饰进行点缀。比如单个文字中最出现的姓氏“马”,多在碗、盆内部中间,周边环饰植物纹以及弦纹分隔;瓷枕面部多绘婴戏、禽鸟等题材,外饰边框,枕周饰几何、花草纹;罐腹部线绘开窗,内饰折枝花卉,周边填饰草叶。

元 白釉褐彩玉壶春、罐 河南省博物院藏

元 白地黑花牡丹纹枕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白地黑/褐花行炉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白地黑/褐花文字类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元 白地黑/褐花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元 白地黑/褐花文字类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元 白地黑/褐花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2. 黄地黑花彩绘瓷

还有少量黄釉绘黑彩的虎枕类,则与河南当阳、扒村和山西长治等窑口的同类产品同气连枝。枕侧以黄釉为底,用黑彩绘出虎身轮廓及毛发,形象生动。

金 褐彩黄釉虎枕 窑址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褐彩黄釉虎枕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金 褐彩黄釉虎枕、卧女枕 私人收藏

3. 红绿彩瓷

鹤壁窑红绿彩是基于化妆土白瓷或黑瓷的一种釉上彩绘瓷,金代少量生产,多见在碗、盏内壁绘制花草纹、书写文字,或在人物造像上勾勒、填绘服饰等,色彩对比强烈,时代特色鲜明。

金 红绿彩标本 窑址出土 鹤壁窑博物馆藏

金 红绿彩标本 河南陶瓷委窑址考察样本(供图 陈景顺 陈芳)

金 红绿彩人物塑像 鹤壁市博物馆藏

4. 黑釉加彩瓷

黑釉瓷的描金银、釉上加彩等装饰手法,在南北方的宋金时期的定州、焦作、建州等地区很多窑场都可见。鹤壁窑场的体制考古调查并非提及发现此类。这件高温黑釉加饰釉上五彩的金代胆瓶标本,极为珍稀罕见,为河南陶瓷委组织的一次鹤壁窑址考察中于当地采集,收录于《河南古瓷名窑标本》一书中,也搜集供学界研究。

宋 黑釉红绿彩标本 河南陶瓷委窑址考察样本(供图 陈景顺 陈芳)

三、装饰风格、题材和工艺手法

鹤壁窑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其装饰风格包容并取,糅合河北、河南两大北方制瓷重地若干重要窑场的特点,且与邻近的山西、山东窑场也关联莫大,脉络相连。

制瓷技术上,晚唐-五代时期鹤壁窑基本采用裸烧法,常见窑柱、垫饼支烧,也有对口烧,内部套烧小件器物的形式;北宋开始鹤壁窑多采用匣钵装烧,支垫物变为支钉,器内多见三或五支钉痕。自金代起窑场发展进入成熟期后,其生产烧造的工艺技术得以发展完善,除了北宋时期多见的三角钉叠烧外,堆砂、涩圈叠烧和覆烧等手法和新窑具也陆续出现,覆烧垫圈大量采用,同时也见匣钵单烧的情况。

鹤壁窑支垫器及试釉片 鹤壁窑博物馆藏

鹤壁窑支圈 鹤壁窑博物馆藏

鹤壁窑单烧匣钵 鹤壁窑博物馆藏

装饰手法上,全面发展了胎装饰(模印花、刻划花、剔花、粉杠、贴塑等)、彩装饰(白地黑褐彩绘、红绿彩、黑釉加彩等釉上、釉下彩种)和釉装饰(单色釉、复合釉)这三大类工艺,而且多种手法熟练混用,不仅沿袭了河北河南其他地区窑口的一些风格,也逐渐发展出自身的个性和创新特点。如陈景顺、陈芳等人在河南陶瓷委的窑址调查中发现的高温黑瓷加彩长颈瓶残件,以及元代鹤壁窑使用彩料在单色钧釉及其加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釉彩题字工艺等。

鹤壁窑的瓷土以及釉料来自与煤层伴生的夹层,如高岭土、各类黏土以及长石、石英等。充足的矿产资源不仅满足自身生产需求,还外销河南、河北、山西等窑场。(《续安阳县志·物载》:“长石产于南坪宝山等处,土人采取,碾制釉药,行销南北,为矿界一大利源。”《续安阳县志·矿业》也记载:“开采南坪长石矿,用途以瓷釉为大宗……行销磁县、汤阴、修武、阳城一带。”)故周边窑场的胎质也略相似,区别于淘洗以及烧成温度的差异。胎质上,鹤壁窑唐-五代时期多见黄褐或灰白胎,胎质粗松有可见杂质以及微小间隙;宋-金时期胎色多为灰白、浅黄等,胎土坚细,杂质明显减少,偶见极细的白胎瓷;元代常见泥胎和粗砂胎(缸胎),泥胎多见于日用小型瓷,胎色为深浅不同的褐色,胎质较细密,间有少量杂质和气孔。粗砂胎则多用于大型盆等,胎色褐红,可见明显粗砂粒,但瓷化程度高于唐-五代。

装饰题材上,采用了大量的民俗传统喜庆内容,从原本点彩、涂抹彩、几何纹、简单花卉纹和题款字,到构图复杂的牡丹、莲花、游鱼、奔鹿、跳兔、梅雀、寒鸦等各种植物动物图案,以及风景图、婴戏图、人物典故、传说、戏曲故事等主题图案,或题记诗文、吉语、劝世警言、谚语、佛道语句等,并大量运用弦纹、水波纹、回纹、莲瓣纹、唐草纹和开光结构等辅助纹饰。从其产品的庞大产量来看,可见深受其时社会大众的喜好。

如鹤壁集瓷窑出土的一件白釉褐彩题字罐,以弦纹将器身画面分为五截,典型的元代装饰风格。肩部一周绘花卉和缠枝牡丹、下部绘莲花瓣为辅助纹饰,罐腹题行书诗文:“昨日西风澜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钓。紫袍不识蓑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流。”既富民俗色彩,也洋溢着时代人文气息,雅俗共赏。

宋 白地褐花婴戏纹枕 1985年鹤壁窑出土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白地黑花牡丹纹枕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宋 白地褐花筒 鹤壁市博物馆藏

金 白地黑花诗词纹枕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宋 白地黑彩题诗、句行炉 鹤壁市私人藏 (供图 李建东)

元 白地黑花鱼藻纹盘、“香花供养”文字盘 鹤壁市博物馆藏

元 白釉褐彩题字罐 鹤壁市博物馆藏

四、与其他窑场的历史关系

在鹤壁窑烧造历史上,烧成品种类丰富,不同品种器物各具特色,其制瓷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受到不同时期河北、河南等地窑场的影响,下面加以简述:

(一)与磁州窑、定窑的工艺关联

1. 磁州窑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以今河北观台、彭城一带为中心,发展壮大的民间窑场,而后其装饰技法和烧制工艺传播至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鹤壁窑地处河南、河北交界之处,与磁州窑分处漳水南北,交流便捷。与磁州窑一样化妆土白瓷是其大宗产品,鹤壁窑金代多采用白地绘黑彩,至元代出现褐彩,并逐步成为绘彩装饰的主流彩料,这与磁州窑的情况基本同步;绘彩纹样常见内底书单字的碗,内壁绘以弦纹搭配,罐、瓶类在腹部开窗,内绘花卉、风鸟纹饰,或书写诗词,胎体厚重的盆内也多见鱼藻纹等。

彭城窑是金元时期磁州窑的生产中心,鹤壁窑距其最近,金元时期的白地黑、褐花瓷、黑釉瓷和红绿彩瓷与其同类产品有着众多相同之处。

首先,两窑场胎质相似,除常见较细的黄泥胎和酱褐色的粗砂胎外,鹤壁窑也有略粗的灰胎产品。

其次,两者都以白釉、黑釉为主,鹤壁窑白釉略为寡薄,彭城窑较为厚润,略泛青黄。黑釉发色均不大稳定,形成深浅不同的黑褐色,天目釉中鹤壁窑较多见自然窑变釉,彭城窑多为人工点画的铁锈花类。绘彩所用的彩料也略有不同,鹤壁窑略稀薄,通常可见深浅不一的渐变融合,彭城窑彩料较为稠密,纹饰边缘清晰发色更加稳定。

再次,两者器型近乎相同也各有特点,比如两窑场较为常见的白地黑花罐,同为短直颈,鹤壁窑颈部更矮,彭城窑肩部更为饱满,下收至底更为明显。

最后,纹饰方面两者也十分接近,比如最常见的白釉碗,碗心内多在圆环内书写一个文字,鹤壁窑多为单环,而彭城窑常见双环。同类纹饰,鹤壁窑描绘更为粗犷,彭城窑更加规整细致。

2. 定窑

定窑唐代创烧、宋金繁盛、终于元,以生产精细白釉瓷著称的窑场,北宋中后期开始烧制御用瓷。宋金时期全国各地众多窑场争相仿制定窑白釉瓷,产生了“土定”、“新定”、“南定”等仿制品,受其影响较深的北京龙泉务和山西平定等窑场形成了定窑体系。

鹤壁窑在金代也开始少量仿烧定窑精细白瓷,借鉴定窑的瓷土加工工艺,使得胎体极为细白,采用一道釉工艺,不再使用化妆土打底;胎壁也轻薄精巧、薄如蛋壳,个别产品超过了定窑白瓷的水平;印花纹样采用类似定窑常见的回纹、花卉、花鸟、游鱼等;装烧方式也借鉴定窑的满釉覆烧法,碗、盘、钵等除芒口外皆为满釉。

(二)与河南地区周边窑场的工艺关联

宋元时期河南地区窑场众多、窑业兴旺,大部分集中在黄河以南的中西部地区,各个窑场产品品种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部分品种与鹤壁窑产品有许多相似之处。

鹤壁窑场与周边豫鲁冀晋窑场的分布略示图

1. 白釉划花瓷在鹤壁窑极为常见,是磁州窑借鉴定窑刻划工艺后逐渐传播而来,之后结合蓖划工艺填充刻划图案之间的空隙或者表现叶脉等,增强了立体感、丰富了图案内容。河南中部禹州扒村窑、鲁山段店窑、河南北部当阳峪窑等,也多采用划花、蓖划工艺,用于装饰碗、盘内壁。

2. 白釉剔花瓷在鹤壁窑也较多见,同样源自磁州窑,也是河南各地普遍流行的装饰技法。其工艺通过剔除部分胎体使得所需表现的纹饰更为立体。工艺水平较高的有河南北部的当阳峪窑,中西部的鲁山窑、新安窑等。

3. 白底黑、褐花瓷是鹤壁窑金元时期的大宗产品,也是磁州窑系用于化妆土白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黑、褐彩与白底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工艺难度要低于刻划、剔刻工艺。河南地区几乎所有窑场都有生产,尤以禹州扒村窑为代表,质量最优。

4. 钧釉瓷是鹤壁窑元代的主要产品,业界比较普遍认为其最早由河南中部的禹州窑于北宋末创烧,深浅多变的蓝色乳浊厚釉是其特点,金元时期成为主流,需求与日增多,几乎河南所有的瓷窑都相继烧制钧釉瓷,并且衍射到河北、山西、内蒙的一些窑场。

鹤壁窑在宋-金时期以生产磁州窑系产品为主,其产品无论从器型、装饰工艺还是制瓷、装烧工艺上都有大量模仿、借鉴磁州窑的痕迹。河南中西部地区窑场也受磁州窑的工艺衍射而烧制磁州窑系产品,但是在宋金政权更迭过程中,受到连年战乱的影响,经济中心南移、窑工迁徙、部分窑场停烧。至元代,鹤壁窑场则以钧瓷为核心产品兴盛一时。鹤壁窑场毗邻河北距北宋“二都”较远,受影响较小,同时为满足北方少数民族对磁州窑系产品的需求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使其成为河南地区金-元时期的重要磁州系、钧系瓷生产基地。

主要参考资料

——————————

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窑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01期,《鹤壁集印象》《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10期。

杨宝顺:《汤阴县鹤壁古瓷窑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7期。

李德保:《鹤壁市瓷窑遗址调查简报》,(未刊稿)

冯先铭、李辉柄:《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10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鹤壁集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8期。

鹤壁市博物馆:《河南省鹤壁集瓷窑遗址1978年发掘简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1984年10月。

郝亚山、张长安(鹤壁市文物工作队):《鹤壁集瓷窑遗址浅说》,《中原文物》1996年03期。

鹤壁市文物工作队:《鹤壁市东头村金墓挖掘简报》,《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郭木森、王团乐、赵宏:《试探钧釉瓷的创烧与成熟》,故宫八十八华诞《钧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王文强:《鹤壁窑白地黑花瓷的创烧与发展》,《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王文强:《论金代鹤壁窑》,《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八辑。

牛晓梅,钟莉芹:《鹤壁集窑天目瓷赏析》,《中原文物》2000年4期。

陈景顺、陈芳:《河南古瓷名窑标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王建中:《磁州窑瓷器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2002年3月。

郭学雷:《明代磁州窑瓷器》,文物出版社2005年6月。

李建东:《鹤壁窑青釉瓷初探》、《鹤壁窑钧釉瓷考略》、《鹤壁窑瓷枕赏析》,《大观收藏》2017年11月第6期。

霍志鹏:《鹤壁窑精美器物赏析》,《理财·收藏版》2018年2期。

(声明:敬请转载的平台或个人,转载时应保持原文本貌,标注明确来源,附上原创单位猛虎文化公众号的二维码。请理解支持!)

(0)

相关推荐

  • 细数河南历代生产瓷器的地方(二)

    五 .河南登封窑 登封窑位于河南登封县(今改登封市)曲河村,始烧于唐代后期,北宋为其繁盛时期. 烧瓷品种较多,以白釉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画黑花等,还烧 瓷塑 玩具 ...

  • 鹤壁窑元钧釉

    在离禹州约300公里的地方,豫北地区也有一片烧造钧瓷的古窑群,这就是900多年前的鹤壁集窑.在河南省鹤壁市邻近地区的邯郸.安阳.新乡,当地的岗坡岭地发现了大量的钧瓷片,古瓷爱好者还以为是禹州的钧瓷.鹤 ...

  • 李建东| 鹤壁窑钧釉瓷考略

    鹤壁窑钧釉瓷始于金代,繁盛于元代.在金元时期鹤壁窑以生产日用钧瓷为主,其品种丰富多样有碗.盘.碟.盏.杯.盒.盆.钵.罐.壶.瓶.尊.缸,还烧造有筷子笼.油漏子.汤壶.蒜臼子.墨斗.器盖.器托.枕,佛 ...

  • 鹤壁窑

    来源:中国陶瓷杂志 鹤壁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生产规模较大民间窑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也称鹤壁集窑.该窑始烧于唐五代,历经宋金,而终于元,历时500余年.烧造的瓷器品种丰富.装饰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鹤壁窑 ...

  • 李建东|浅析宋金时期鹤壁窑白釉盖盒

    白釉盖盒(图1) 北宋至金代鹤壁窑经过几代窑工的不懈努力,白瓷的烧造技艺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从笔者收集的白瓷标本来看,可与定窑瓷器相比肩.其器所用瓷土精细,制作精良,装饰精美,釉色洁白,薄如蛋壳,几 ...

  • 李建东|鹤壁窑青釉瓷初探

    内容提要:宋代重要瓷窑一一一河南鹤壁窑,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是中国北方一处大型民间窑场.始于唐,兴于宋,盛于金,衰落于元,长达五百年之久,在中国青釉技术发展史上独占一席之地.鹤壁窑青釉瓷烧造始 ...

  • 再访河南鹤壁李家大院

         鹤壁李家大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占地50余亩:5个并排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共有房屋1500余间,最高的建筑20余米:每个庭院里都设有哨卫楼.仆人院.柴院等.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 ...

  • 河南鹤壁李家大院

    一个月前从山西运城李家大院回来,又听说河南鹤壁也有个李家大院,于是借周六休息与朋友一同前往探访,早上5点钟起了个大早驱车100余公里到了目的地,没想大门紧闭,抬头看到墙体上一牌子写着每周三免费参观,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