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没用?那是你书读的不够
突然想到一个老段子。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第一份名单中都是清朝的状元,第二份名单都是清朝落第的秀才。
编这个段子的人无非想说明读书好有什么用,不过这个段子编的实在是太low——因为这恰好说明了读书从古到今都是一条好出路,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这十个状元真的是寂寂无名么?非也非也,比如说刘春霖,那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而且他这个状元中的也挺传奇。当年恩科考完,慈禧老佛爷要钦点状元,恰逢大旱,于是慈禧就想在前十名里挑一个名字带水的,而刘春霖因为名字中的霖字幸运地被点了状元。
毕沅的状元中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毕沅在殿试前一天晚上和诸重光、童凤三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通过了会试。诸、童二人书法了得,而殿试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所以就提议让毕沅一个人值班,他们回去准备殿试——毕竟字好才有希望中状元。毕沅厚道人,也就答应了。当天晚上,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转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结果第二天殿试的内容特娘的正是策问新疆屯田事宜的!
乾隆帝在中和殿听读卷大臣读卷,对毕沅的卷子极为欣赏,直接点了状元,诸、童二人得知毕沅那晚的事后,肠子都悔青了。
你想想,全清朝最懂新疆屯田的人给指路,这状元中的没毛病。
当然,咱学问一般般,不敢说十个状元的故事都听过,那是吹牛逼,但是超过半数那是妥妥的。
至于第二份名单确实都听说过。。。不过,这真的只能说明读书实在太有用了。。。
整个清朝所有秀才的人数顶天了不会超过100万,举人不会超过30万,状元一共114个。而清朝268年间的总人口少说也有八亿,整个清朝的秀才规模大致相当于现在我国一年211高校的招生数。。。
注意啊,落第秀才首先人家也是秀才——在当时绝对属于大知识分子了。100万平摊到268年,平均每年4000个不到,将将够清北其中一所一年招生的量。。。这还是按照100万算的,如果按照一些说法,清朝总共有46万的秀才,平均每年1716个——也就是说全国所有大学只留下半所清北就能把所有的秀才一网打尽了。
换句话说,能中秀才的,在读书这方面已经是翘楚了。现在的人大概都是逼乎上多了,年薪百万稀松平常;清北稀松平常;秀才稀松平常。。。嗯,清北跟中秀才比还真是稀松平常呢。。。
何况这里本身就还有个统计陷阱在里面:114个状元本身就是小样本,几十万的秀才是大样本,从几十万个人里挑十个有名的,这种取样真是科学的嘛?就像jack horse有钱你能说杭州人各个都有钱么?
中了状元之后的幸福生活就懒得描述了,只要不是谋逆的大罪,三品退休简直太轻松了,而且你觉得人家没名气并不代表人家真的没名气,也许只是你书读的少;那十个精挑细选的落第秀才虽然赢得身后名,可是他们活着的时候大多生活苦逼,而且最讽刺毒鸡汤作者的是:他们的最大梦想恐怕就是中进士。。。
114个清朝状元,恐怕网上都有个人履历,或长或短;那几十万的满清秀才,除了个别出名的以外,其他几十万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你告诉我?
所以毒鸡汤看看就好,再有人冷嘲热讽说读书有什么用,你就告诉他:
你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