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马甲的玛丽苏大大大大大女主们,也逃不出情节雷同人设单一的宿命吗?
文/秋葵
编辑/美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由孙俪主演的年代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中,和孙俪近两年主演的《甄嬛传》、《芈月传》一样,这部剧依然是部典型的“大女主戏”:女主角占据绝对优势、描写传奇女性的一生、众多男性角色只是为了烘托女主角而存在着。一段时间来,大投资+大制作+名演员的“大女主戏”正成为影视剧的主角,走红的背后是女性观众崛起以及性别政治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深层影响。
《甄嬛传》、《如懿传》、《锦绣未央》、《丽姬传》、《那年花开月正圆》、《如懿传》、《赢天下》……这两年,以女性成长和崛起为主线叙述故事的影视剧一部接一部,下半年即将播出的新剧很多依旧是同样套路:范冰冰的《赢天下》、陈乔恩的《独孤皇后》、周迅的《如懿传》、马思纯的《将军在上》、杨幂的《扶摇皇后》, “大女主戏”正席卷荧屏,据不完全统计,在去年拍摄的电视剧中,“大女主”剧占到一半以上,目前已经制作完成的待播新剧中,“大女主”剧数量超过了20部。
目前,女性观众是国产剧的绝对主力,占据70%的份额,因此国产剧一直有“得女性观众得市场”的说法,相比过去的“玛丽苏”,全方位升级的“大女主”剧更加贴合女性观众口味,曲折成长的人生经历契合当代女性的心理需求,代入感十足。但是,过分迎合观众口味、追求“爽感”的“大女主”剧故事千篇一律、人物扁平空洞,真正打动人心的角色却越来越少了。
不是所有女人戏都配叫“大女主”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新生产电视剧16000余集,其中“大女主”剧,女权、女相题材占据近7成。2017年,已经播出和计划播出的“大女主”剧总数也超过了22部,可以说,“大女主”剧正在加速席卷荧屏,蚕食其他题材的市场份额。
所谓“大女主”剧,主要就是以女性视角为主线,着重描写女性传奇励志的一生。女主角是整部戏的核心人物,女主角的角色魅力以及戏份绝对超过其他任何角色——包括男主角。
虽然“大女主”剧目前并没有固定类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去界定,不过仔细梳理这两年火爆的剧,还是能发现“大女主”剧的一些共性:
1、必须是古装剧或年代剧
虽然《我的前半生》里也刻画了自立自强的女主角色,但只要是现代剧就不能归为“大女主”这个范畴,无论女主角多么强势,放在现代环境中,都要受制于家庭和社会,女性角色无法完全凌驾于男性之上,塑造得过分强势,否则就会失真。因此,“大女主”剧多数都是古代,少数像《那年花开月正圆》也放在了清末或者民国,和现代拉开了一定距离。放在古代,一路攀升爬上权利巅峰的女性才更容易塑造出“大女主”的传奇、才能。
2、具有历史纵深感
“大女主”剧基本上会完整呈现一位平凡女性“从摇篮到坟墓”的经历,像未央、甄嬛、芈月、周莹这些典型角色无一不是如此,从最初的卑微一步步走向巅峰,呈现女主角罗跌宕而富有魅力的一生。同时,在爬向巅峰的过程中,男主完全沦为配角,为实现女主“进阶”服务。
3、投资巨大、IP为主
这两年的“大女主”剧基本上都和IP 交叉,由于自带流量并吸引了很多一线女星回归电视圈,“大女主”剧几乎都是大投资大制作,话题热度持续多日,并屡次刷新国产剧投资记录。
“大女主”走红的原因
“大女主”剧这一类型剧走红并扎堆出现,背后折射出电视剧观众群分布、性别政治、资本逻辑等多方因素:
1、女性观众占有话语权
事实上,看看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就不难发现,女性占主导的“女人戏”绝对是国产剧中的主力,近五年走红的男人戏也仅有《琅琊榜》一部,虽然口碑不错,但当时在卫视的平均收视率也仅在1左右,和《武媚娘传奇》2.96、《芈月传》2.85、《花千骨》2.12等女性剧相比,收视依然偏低。
央视索福瑞的多个调查显示,目前国产剧的观众里女性观众占据近六成比例,以正在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为例,根据百度大数据分析,其中男性观众只占15%,女性观众占比85%,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国产剧一直有“得女性市场得天下”的说法,女性题材剧本身就自带庞大的观众基础,更容易取得高收视。
(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
时间倒退到15年前,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智能手机也刚刚起步,对于普通人来说,看电视是最重要的娱乐消遣,当时男性观众的选择余地也不大,既没有游戏、也没有美剧英剧可看,当时电视剧观众中,男女观众比例呈现平均分布,差距并不明显。所以,当时电视剧中男性题材还是比较多的,像《雍正王朝》、《亮剑》、《士兵突击》、《潜伏》等都是那个时期诞生的。
随着男性观众逐渐撤离国产剧,女性观众占据主导,“大女主”剧更符合女性观众口味。即使是少有的几部男性题材剧,也加入了不少“讨好”女性观众的情节。比如《军师联盟》中温馨有趣的感情戏。在《白鹿原》中田小娥变成了与命运抗争的可怜人。这些情节和人设,更容易引发女性观众的共鸣。
2、代入感强爽感十足
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在不断提升,当男权社会逐渐被男女平等所取代时,“大女主”剧的走红是必然结果。这样类型的剧可以让女性观众有代入感,聚焦传奇女性完整一生的情节,既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也是她的成长史和精神史,往往带有某种女权意味。
虽然也有玛丽苏情节,但“大女主”剧的主角告别了以前家庭剧和情感剧中的“傻白甜”,更加独立自强,,无论是甄嬛、芈月还是《那年花开》中的周莹,她们都强于男性,男性需要她们、依赖她们。同时再通过细节展现女性微妙的心理变化,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地引起情感共鸣。
一路走来从平凡逐渐攀上权力巅峰,这样的成长历程和游戏中的打怪升级类似,不仅能给女性观众一种带入的“爽感”,也符合公众对现代女性的认知,赋予了女性和男性一样掌控权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契合了当下“女权”主义的风潮。
“大女主”剧的主角生来卑贱平凡,这样的身份能引起多数观众的共鸣,而看着这样和自己出身相近、性格相似的人一路走来攀上人生的巅峰,被男神们拥入怀中,非她不娶,最后还能兼济天下,该是何等痛快?事实上,“大女主”剧中的男性角色几乎清一色的高富帅、非富即贵,对女主一心一意,肝脑涂地,这样的情节简直就是以前富家小姐爱上穷小子的翻版,只不过男女地位互换了而已。“大女主”剧和这几年才兴起的男色经济一块,相映成趣,反映了女权主义的崛起。
3、市场和商业逻辑的选择
除了观众和社会层面的因素,“大女主”剧的走红依然和IP热密不可分,这两年,很多女性写手在网上创作了大量“女强”题材小说,塑造了很多坚强、上进的女主形象。随着《甄嬛传》、《芈月传》等剧走红,又进一步刺激了写手创作同类型故事,在“IP热”的语境下,这些小说的版权很快被影视公司买下,并改编成影视剧。像近年来热播的《锦绣未央》、《孤芳不自赏》、《楚乔传》等都是IP改编的。
之前几部“大女主”剧的成功,又会进一步刺激市场,让资本、电视台以及演员对这一题材趋之若鹜。
同时,“大女主”剧也是广告商最爱,动辄七八十集的长度有足够容量植入多个品牌广告,而古装玄幻的外衣也更有益于衍生品的开发。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截止目前该剧衍生品销售额已超过3亿。其中,女性买手贡献了75%的销售额。
冷思考:依旧是加强版“玛丽苏”式意淫
随着“大女主”剧越来越多,故事内涵缩水、情节雷同、人物单薄等问题正在慢慢凸显。所有男人都爱我、所有女人都恨我、一路开挂、闺蜜反目……这些几乎成了所有 “大女主”剧人设、剧情的标配,堪称“加强版的玛丽苏”。
虽然打着“女权”的旗号,但“大女主”剧却越来越曲解女性主义,女人之强并非凌驾于男人之上,权势如何显赫,而更多的是精神人格独立,品性坚韧。现在的“大女主”题材正在走向极端将男性完全弱化,沦为女主进阶道路上的道具,这显然也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
情节雷同、人设单一、跟风严重的“大女主”剧依然在重复国产剧的怪圈,市场很繁荣,投资在加大,但创作水准却在下降,影视剧注水、膨化、稀释,最终多数沦为炮灰。作为创作者,还是应该摒弃行业浮躁、克服“钱景”诱惑,重拾对影视剧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