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 | 罗智敏:“川化”——曾经的那一片风景
【巴蜀之地】
专栏总编:刘元兵
专栏主编:夏祥林 梦梅若兮 杨霞
文/图/罗智敏
版式设计:湛蓝
在一个地方生活工作的时间长了,便会从心底生长出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会像蔓藤一样在你的心里缠绕,让你永远难以忘却!
1978年我从金堂县来到四川化工厂,在造气车间当了一名化工操作工人。
四川化工厂简称川化,造气车间是川化的红旗标杆车间。车间的员工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操作技能,还要熟悉化工生产的工艺流程,每一条管线每一台设备都需要熟记在心。
车间经常举办业务培训学习,其中内容之一就是描绘工艺流程图,车间的岗位责任制规定了操作记录必须用仿宋字填写,用仿宋字填写操作记录成了每周评比打分的重要指标。
后来才慢慢明白,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对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很有裨益。
化工车间的上班时间是三班倒,上夜班最难熬的,特别是凌晨四五点钟的时间,人困乏得睁不开眼睛,但是吃夜班饭却是最惬意的,大家会带来自己做的各种菜肴拼放在一起,师徒们其乐融融地品尝着不同风味的家常菜。
川化每年都要进行年度停产大修,这是工人们一年最累最辛苦的时间。全厂工人都要参加到设备大修的工作中,在大修设备时会产生许多有毒有害的粉尘,每天工厂食堂送来几大盆香喷喷带着几片肥肉的猪血旺子,说是吃了可以清除肺里的尘灰,每当食堂的三轮车到来时,工人们便带着自己的铝饭盒排队打上一盒血旺。当时的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好,许多人舍不得吃,留着带回去一家人打牙祭。
川化对年度大修特别重视,专门开辟了大修专栏和黑板报做宣传动员工作,我和一位姓卢的美女师姐负责车间大修的通讯报导,曾经一起通宵达旦地写稿改稿出专栏。在造气车间的工作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是车间里“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中国农业急需化肥的燃眉之急,我国进口了十三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其中就有川化从日本国引进的30万吨尿素成套化肥装置。
这些花费了国家巨额外汇进口的化肥生产装置专利权却是国外的,所以建设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国产化合成氨装置就成为化工部的当务之急。
化工部选定川化担此重任,举全国之力打一场国产化合成氨装置建设的大会战,该建设项目由化工部牵头,四川化工厂负责建设项目的实施,川化建安公司负责项目的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主要设备燃气轮机由沈阳鼓风机厂制造,换热器由四川化工机械厂制造,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第一套大型国产化合成氨装置的建设在川化破土动工了。
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需要由国家部委审批划拨,有句话叫“跑部钱进!”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长驻北京市办事处负责协调国家计经委和化工部的项目资金的拨付工作,每一笔资金的得来都非常不易,其中的艰难真是一言难尽。
国产化合成氨装置项目主要大型设备在重庆准备装船启运时恰遇“整个重庆市的交通瘫痪了,受此影响在重庆九龙坡港的大型设备装船工作也停了下来,同志们顶住各种压力经过连续几天几夜的紧张工作终于完成了设备的装船启运,大家最后看见轮船驶离码头才松了口气,回到重庆解放碑的办事处天已经亮了!
大型国产化合成氨装置项目建设的总指挥是川化的张副厂长,张总指挥是一名技术型厂长,在技术问题上一丝不苟眼里容不得一粒砂子。
在一次工程例会上,设计院长因事迟到了五分钟,他告诉设计院长今天的会可以不要参加了,从此以后他主持召开的会议没有一个人敢迟到,沈阳鼓风机厂运来的燃气轮机在安装中出了一点问题,张总指挥脱下大衣亲自钻到设备里去查看,别人劝他说让其他人进去看就行了,他说:"如果出了问题你负责?"一句话便把别人怼了回去。张总指挥虽然脾气不好,但是大家对他很尊重也很服气,他的身体不是太好,胃和肺都有毛病,他抽烟特别厉害,抽烟中途不用火机可以连抽三支以上,中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国产化合成氨装置建成终于建成了,张总指挥却因患肺癌英年早逝。
几年以后我调往了中日合资企业川化味之素有限公司工作,但是心中那份川化的情愫却永远不能忘怀。
1956年国家决定选址在今天的青白江区所在地建设四川化工厂,1960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青白江区,所以人们常说先有川化后有青白江,如今川化因为效益不好环境污染等多种原因关停转型了,但是川化曾经的那一片风景却永远留驻在了人们的心中。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