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节的证道诗
宋代有个著名的理学家叫邵康节,他可以说是一位道儒双修的学者,我们知道道家和儒家有一个共同的经典,它就是《易经》。
邵康节有着丰厚的儒学功底和深刻的道家修行体验,自唐朝以来,内丹学的修行体系越来越完善了,这也为理学的兴起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邵康节总结自己的修行体验,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证道诗,它就是:“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我们要理解这首证道诗,也要从两个层面下手,一个是《易经》的儒学层面,研究一个卦的“象,数,理”,还要从修行的层面,研究这个卦象所代表的修行体验,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破开古人的密码。
我们来看第一句:“乾遇巽时观月窟”,这个乾为纯阳,在我们身体层面,指的是头,在我们精神层面,指的是神,这个神,可以是先天的元神,也可以是后天的识神。
这个巽,它是象是风,在我们身体的层面是指呼吸,在古代经典里,风的本意就是动物的繁衍生息,比如“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马和牛是不能在一起繁衍后代的。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乾遇巽时”就是我们的神和气相遇,在这里神指的就是我们后天的识神,气也是后天的呼吸之气。
现在我们看看它的卦象,上面乾下面巽,这是姤卦,它的卦象是上面有五个阳爻,下面是一个阴爻,道家修行者把这个姤卦叫做“一阴生”,叫做“活午时”。
这个活午时就是通过后天的识神和呼吸之气的锻炼,进而得到一个叫做元神的东西,这个元神居住在我们的泥丸宫中,它因为是一阴生,所以它带有向下的趋势。
阴阳是互生的,月窟不是在太阴的海底产生,它产生在纯阳的泥丸宫中,所以古代经书上说:“中天宝月是本容”。
我们在看这个“观”,观是用心看,不是用眼看,是用我们的觉知系统去觉知,不是用我们的意思去胡思乱想。
我们看道家的修行是一脉相承的,大约产生在明清时代的《太乙金华宗旨》,就是先从守上丹田开始的。
当我们产生这个元神,这个活午时的时候,我们的心火就能降下去,我们的心就能静下去,我们的“太阳练神”才能完成。
完成了太阳练神,我们就可以开始练习“太阴练气”了,这个动作又叫“太阴种阳”,在邵康节的证道诗里,它是这样说的:“地逢雷处见天根”。
这个地就是我们的极阴之地,也就是我们的海底,在《易经》里面,对应的是坤卦,又对应的是后天精。
这个雷是震卦,在物为龙,这个龙在中国文化里,一直都是元神的代表,同时这个龙代表的是东方青龙,对应的是春天,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当我们的元神和这个生之气结合以后,就会产生一种物质,我们道家叫活子时,叫真火,这个药物,这个物质具有两重性,它有意思的层面,就是元神,也有物质的层面,就是元气。
也只有具有两重性的物质,才能带领我们穿透天人两界,体验刹那永恒的长生,才能让我们达到元神出窍。
其实道家讲的元神出窍,不是真有那个元神,它是一滴水融入大海的感觉,它是自我边界的消失,它是全然,也是圆融。
我们继续看上坤下震,这个卦叫复卦,这个卦的卦象是“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我们贴春联有一个常用的对联:“万象更新,一元复始”,就是讲这个大自然的活子时。
所以我们知道,极阴之时,能产生一线生机,这个一线生机就是“天根”,很多人曲解这首诗,认为天根在上,月窟在下,不懂阴阳颠倒,修什么道吗?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这里面说的不是周天,是这个太阴种阳的阴阳融合,是元神和元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成一片的样子,没事那里走周天,那是闲自己活的长。
三十六宫都是春,就是指自己内丹成就,身体内外都生机勃勃,免疫力提升,身体的潜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十六是八卦代表的八个数字的总和,而八卦跟我们身体全部对应,这代表就是我们整个身体和精神层面和谐圆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