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老梅城故事七则,有些可能是你第一次看
1、王者辅与梅城的风水
乾隆年间,嘉应知州王者辅,江西人,是个明师(即高明的地理先生)。他由江西来嘉应州赴任,一路鸣锣开道,来到州境叫差人停锣息鼓。他见嘉应州山明水秀,地形不凡,想必定有大人物出现,走到杨门岌时又叫差人鸣锣开道。师爷问他是何道理。王者辅说:“这是嘉应州的北缺,也就是北煞,想没有什么大人物在,不妨大张旗鼓进城”!
王者辅到嘉应州上任之后,不时到城里城外观看风水。他说:“嘉应州是个龟形,龟头在南门程江出口入梅江交界处的潭角里,龟尾在北门金山顶,县前街(即今义化路)谢家祠堂侧有一口井,道前街口亦有一口井,这两个是龟眼井。我要把这个龟眼制一制,否则嘉应州是个出大人物的地方”。于是叫人在龟头上做一个八角亭,又名观澜亭,又叫接官亭。在做亭之前,他先叫人在那潭中放下许多铁耙,铁抡之类,要把龟头插住,在北门金山顶做一个观音堂。为了方便出入接官亭,便在县前街,即义化路开一个城门,叫做下南门。可是这龟尾,并没有被制死,仍不断摆动,所以上观音堂两旁的道路,不时破裂,再加固,不久还是破裂,这就是龟尾摆动的传说。
嘉应州的绅士们知道王者辅的所作所为,敢怒而不敢言。一日,王者辅来到东教场所(即今体育场)观看,他说东教场之北是个鹤形,他想在那里建房子。绅士们闻之,马上联合起来在那里做一个关帝庙,王者辅没有办法,只好罢休,他心里也知道这是绅士们的抵制。将卸任时,又到东教场观看。他说:“由大墓岌(即今高级中学)到东教场一条大路叫'风吹萝带’,'锦被盖孩儿’是个生龙口”。究竟在那里,他心中有数,只是不愿点出。以后,他留下一首诗:
锦被盖孩儿,面对张家围;
谁人葬得着,代代穿朝衣。
某年李子常来嘉应州游览,绅士们闻知,热烈欢迎并设宴招待,席间谈起王者辅在嘉应州所作所为,李子常心抱不平。次日王者辅听说李子常仙画家到来,乃亲自到馆驿去拜访,并请他画一幅画,李子常答应下来。在王者辅离任前一天,李子常把画封好,派人送给王者辅,并请转告他,这画不能即行开览,因怕色泽未干变色,再过些时日方可拆看,最好到家之后,慢慢欣赏。王者辅忙于打整行装,把这画放在箱子里。
王者辅离开嘉应城,行到会昌,要坐船走水路。坐了几日船,心中烦闷,他想起李子常的仙画,便叫人拿出来观赏。拆开看时,是一条龙,画得栩栩如生,心中大喜,再细看时,只见那龙有眼而没有珠,想是李子常疏忽,乃叫人拿笔墨来就在龙眼上加上一点,突然这龙眼活起来了,把船搞沉了,王者辅一家就死在这潭中。后人说,画龙点睛的典故,就是这个故事!
2、挖康王墓的故事
汪海洋(1830—1866),安徽全椒县人,太平天国甲子年(1864),封康王。汪海洋为太平天国后期擎天一柱。1865年(清同治四年)12月8日(农历十月廿一日)康王率各部太平军攻下梅城(嘉应州城)后,将大本营设在仁风楼。1866年1月28日,康王汪海洋率太平军精锐出梅城北郊佛子高、黄竹洋猛攻清军。正当康王身先士卒率众追击溃退清军时,由于叛徒指认,清军集中数十支火枪火炮轰击,康王不幸中炮落马,于当晚不治在仁风楼身亡,死时年仅36岁。康王殉难后,强敌四围,偕王谭体元和剩下的太平军数万弟兄陷入绝境。1866年2月7日夜(农历十二月廿二日)偕王谭体元与天将胡永祥等率全部太平军,悄悄撤离仁风楼,从西南门出城,渐次撤出梅城,但由于地形不熟,误走黄沙嶂而导致全军覆没。
康王殉难后,据说用很多金银珠宝陪葬,埋葬康王时设了迷魂阵,埋葬的那天有四口棺材从四个城门抬出击埋葬。为此,康王墓在哪里成为寻宝人的一个迷。
嘉应州人找康王汪海洋的宝藏从知州周士竣肖国香始,此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民间叫“改康王”。前面说过,“改”是用锄头挖的意思。改呀改,改了一百多年!有人说康王打死便被葬于指湖顶、佛子高、塔子坳附近,根本没有抬回州城。于是,人们改到塔子坳、指湖顶。如此一直改,改到二十世纪,改到嘉应州变成梅州。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县县长彭精一拆南城墙,因为他肯定康王埋于南城根下。
五十年代,有个当官的李某出差江西,识一老表,交接甚欢。老表知这个官来自广东梅县,问是过去的嘉应州么,李某说是。老表大为激动,称他太公做康王马夫,亲自抬其真棺过梅江,一直往南走,葬在一个小庙旁。官儿回来到处宣扬,某乡乡长联想到儿时所听康王墓在当地的古传,兴奋得三夜没上床睡觉,四处溜跶勘查,最后看准镇外火神庙。挖后证明,他错了。
六十年代,跑来位四川汉,按他的自我介绍,康王厨师是他曾祖的干阿爸,传有一物在他手中,得康王之宝易如反掌。他吃请以后,杨松献出一图,图上画了些山山水水和标着些地名。只见指湖顶下圈个小圈。大家精神振奋,拍腿说:“这次看它跑哪里去”?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讲过有福之人不用忙的,果然开到塔子坳,却不识哪峰是指湖顶,山头林立,与老厨师的地图全对不上号。无法,乱挖吧,碰运气。到底运气欠佳,亦无所得。
康王殉难后埋葬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迷?
3、杨百万的子孙
很久很久以前,梅城北门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上承祖业。家中巨富,远近闻名,皆称杨百万。但是子孙不好食懒做,嫖赌饮吹,无一不瘾,老人一方面痛恨子孙不长进,又怕日后子孙潦倒羞辱祖宗。因此,特地为子孙留下一处底财。老人临死前留下有遗言给子孙:“儿孙方寸乱,可寻上代人。”
传到杨百万第三代子孙杨戊四等人时,穷得家徒四壁无米下锅。他们在烟瘾难忍,饥肠辘轴时,卧在床上,细细想着祖父遗下的留言。开坟墓,挖祠堂,但得不到一两半两金银,最后,决定把祠堂屋地出卖给附近的邻舍莦克勤。
莦克勤是新近发财起家的,深知人情世故,他知道,祠堂屋乃人家继承香火之处。不愿购买,情愿借些细银两,给杨戊四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日复一日,有借无还,积欠多了还是把祠堂屋作押。最后,还是要谈到买祠堂屋之事。且慢!不是说买就付款。莦克勤要杨戊四他们把祠堂里的祖公牌拆下,才肯收契付银。到了这一着,杨百万的儿孙们也落下泪了。卖掉祖祠的屋羞辱祖宗,不卖,眼看就要饿死,进退两难。
是夜,杨戊四又到烟馆来,讲起卖祠堂要拆祖公牌一事。烟馆老板知道,杨戊四的祠堂一卖,就有钱抽大烟了,因此也乐得他先抽烟,后给钱。大烟抽足之后,烟友们给他出了一条眼不见肚不问的主意:用一条大绳索,捆住安放祖公牌的神台,把绳索的另一端引到大门前,虚掩大门,眼看一到祖公牌,只要将绳索用力一拉,便可大功告成。
莦克勤的脑子并不笨,他认为这办法不一定成功。只同意在大门口的禾坪里摆一张桌子,桌子的一边放着卖祠堂的契据,另一边放着银子,要听到祖公牌倒下的响声之后,才肯一手交银,一手交契。
到了成交那天,杨戊四做好一切准备,莦克勤也将银子带来了。杨戊四他们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早已生涎三尺。只见他把握住绳索,死力一拉,一声巨响,祖公牌倒下了。于是银契两面三刀交。杨戊四拿到银子,早已溜之大吉,到烟馆去谢师了。莦克勤推开大门,走进祠堂一看,惊吓得目瞪口呆。不是阴鬼作崇,而银元泻得满厅堂。
原来,杨百万,留给子孙的底财,藏到祖公牌的神台内,外镶木板,涂上油漆,几代人一过,谁也不知道神台内的秘密。
4、曾公井轶事
梅城江北中山路居民住宅区旁,有一眼古井,名曰“曾公井”。它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相传宋代狄青将军奉命征讨侬高智时,来到此地。当时粤东北森林茂密,人烟稀少,瘴气弥漫。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感叹:“长乐昏岚著地凝,程乡毒雾巽人腥。吾诗不是南征集,只合标题作瘴经。”话说狄军官兵,多是北方兵,不适应这里的气候环境,众多官兵患上瘴疾,战斗力锐减。狄青将军为难之时,县令曾芳献策,以大剂量药投放井中,将井水分发给各营官兵饮用。这一做法效果甚佳,瘴疾得到了有效控制,三天过后,患病官兵陆续病愈。部队又恢复了士气。狄青将军大喜,并将此事上奏朝廷。因此,宋仁宗皇帝赐书“曾氏忠孝泉”并勒碑。时有程乡藉人司户参军,兵、户两部尚书杨圭撰写“曾氏井泉千古冽,潇侯心地一般清。”盈联,颂扬曾芳及曾公井的功德。
5、好货不到虹桥头
虹桥头位于梅城的东门和北门的东北角,那里有一座桥,叫虹桥。旧时,桥东侧有个袋形绿洲,方圆一百平方米左右,是一个长满麻竹的竹园。梅城人有句家喻户晓的俗话:“好货不到虹桥头”。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在旧时,凡是寡妇、二婚亲、婢女要出嫁,都不准在居地的厅堂上桥。因此,由媒人婆带到虹桥头竹头园上轿。于是,路过虹桥头的人,看见此情景,便说:“虹桥头上轿的都不是好货,好货不到虹桥头上轿”,后来“上轿”两字给遗忘了。于是“好货不到虹头”就这样被人们传开了。
6、“象棋塘”的来历
梅城东湖路侧原有一口塘,叫东门塘,又叫“象棋塘”。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据说,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原来的塘主是一个姓饶的小财主,他和一个开设当铺店姓侯的邻居很要好,两人都酷爱象棋,每天一有空闲就下起象棋来,乐而忘倦。一日,饶财主很热诚地问侯某道:“我们现在约定下星期一以象棋的胜负,来赌一下命运好吗?”侯某说:“怎么赌法呢?”饶某说:“如果胜我,我就把东门塘给你;如果我胜你,你就把嫂子让给我。”侯某听了,心里想,老饶也太可恶了,竟把主意打到我女人身上来了!但是侯某也不甘示弱,就答应了。侯某回到家里,就把与饶某打赌这事一五一十告诉老婆。他的老婆棋艺也很精,听了以后就说:“这个赌法,关系重大,但有一个附带条件,下棋时我一定要在场。”
侯某就根据这话和饶某讲条件,约定日期,到时由上午开始对弈,言明以三盘棋二胜为胜。棋下到下午一点钟的时候,两人各胜一局,下第三局时,走了几步棋,势均力敌,后来饶某棋势略上上风,步步紧逼,侯某的老婆看到此时,看出棋路,忽然假意向婢女梅香大喊一声道:“梅香!马还不牵出去吃草吗?”梅香听见,应声去。这时侯某经她们一提,突然触动灵机,悟出棋路,立即出马过河,与炮并进,不一会,就成了卧槽局。结果,侯某不费一分一文得了一口财源滚滚的大鱼塘。梅
梅城人因此就为东门塘添多了一名,叫做“象棋塘”。
7、义盗夏阿陋的故事
夏阿陋是嘉应程江乡人,父亲早逝,母亲是个流民。他的屋面向梅江,门前是一片沙坝。他的母亲武功不凡,夏阿陋十岁时,就教他习武,每天早上则要他到沙坝跑步,跑了一年之后,就在他脚眼上系一小袋沙包练跑,以后逐步把沙包加重,、二三年后,把脚上的沙包取下,跑起步来,身轻如燕,头上的毛辨几乎成一条直线,轻功很好。因此,他可以在水面上跑,成为一个飞檐走壁的人。
夏阿陋,为人慈善、勇敢,痛恨不法官绅,专门劫富救贫。穷人家有困难,他都乐于帮助,每逢年节,他都暗中拿几斤猪肉,挂在穷人的房门上,不少穷人拿到猪肉后都觉得奇怪,猪肉从何如来,久而久之,才知道是夏阿陋送来的,以后大家称他为陋哥。
一天,大名鼎鼎的夏阿陋,听到一个孤寡老妇诉说黄不形作恶的事,决心要好好教训教训他。第二天中午,夏阿陋化装成叫化子,来到黄家大院观察地形。
入夜,夏阿陋叫来一个徒弟跟自己同行。他们各穿一身夜行装,飞身来到黄家后院墙外。夏阿陋对徒弟说:“你进去提货,我在这里等着。”徒弟说:“师傅,这么高的墙,我怎能跳进去呀?”夏阿陋说:“你踏在我的肩膀上跳进去。”
徒弟按照夏阿陋的办法,跳了进去。可是脚刚落地,墙外就有人大喊:“来人呀!有贼进屋了呀!快捉贼啊!”
顷刻间,屋内灯笼火把照得如同白昼。夏阿陋料定徒弟被他们捉住,便纵身从后墙跳入。来到后厅,只见里面黄家仆人在七手八脚地捆绑徒弟。一个穿着华丽的人大声叫道:“你这家伙,前几天才偷走我上百两银,今天又来,真是胆大包天!这次一定要把你活活打死!”随即又大喝一声:“拿麻包来,把这贼人装起来吊打!”黄家仆人便把夏阿陋的徒弟装入袋中,吊上横梁。正要下手时,忽然有个仆人跑进厅里,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爷,不……不好了,后……后院马房着火了!”
黄不形惊慌失措地对厅前众仆人大声说:“救火!救火!”众仆乱糟糟的忙着救火去了。待到救火回来,已是午夜时分。众仆个个焦头烂额,气喘吁吁把救火之气消在贼人身上。
黄不形怒气冲冲地说:“他妈的,准是这贼人带来的晦气!”说罢操起一根大棍猛打在麻袋上,只见麻袋乱滚乱动,里面发出猪一般的叫声:“哎哟,我是你爸……”黄不形怒道:“该死的东西,死到临头还要逞嘴,来人哪。给我狠狠地打!”众人乱棍齐下。
“哎哟!亚形,我真的是你爸呀!……”
黄不形听那声音腔调,确象是父亲的,便赶忙叫众人放下麻袋,解开绳索,一看,果然是父亲,就差点没断气了。
某年,城内有一员外家中失盗,留着一张条子写着“夏阿陋到此”,员外把这纸条带去告官,县令看后,认为是夏阿陋所为,便派人去把夏阿陋抓来。县令审问夏阿陋,夏阿陋不承认,县令拿出那张条子说:“这纸条明明写着'夏阿陋到此’,你还不承认”?夏阿陋说:“老爷,那有做贼的人,把自己的名字留下给人的?这样做贼的定是个傻子,县令听他这么一说,觉得有点道理,乃把他押进牢里,待查明真相后再判。
次日,不少穷人闻知陋哥被官府抓去,都前来探监。其中一个人说:“陋哥,不知你犯了什么法,被关在这里,这下子惨了,现值三荒四月,家里这个病,那个病,吃都成问题,哪有钱去看病,若不是你押在这里,一定会救济我的,天哪”!边哭边说,夏阿陋甚表同情,安慰他几句,叫他明天到回来。
是晚,夏阿陋想念着这位穷人的苦衷,不觉到了半夜,他挖开瓦面,爬上屋顶,偷偷地跑到丙村,到大富人家偷了几十两银,并留下条子,写着“夏阿陋到此”,然后又跑回监狱,人不知,鬼不觉。天亮以后,那穷人到回监狱,夏阿陋偷偷地把钱给那穷人。那穷人拿到钱后,感激万分,回到家里,速去请大夫看病。
次日,丙村的失主拿着纸条告到县里,县令传夏阿陋上堂审问。县令说:“夏阿陋,你真大胆。”又拿出条纸给他看过。“这回分明是你作案了”。夏阿陋说:“老爷你想想,我在牢里,怎得出去,而且丙村距离县城五十里路,那能一夜之间可以来回?上次作案的留下条子,这次作案的又留下条子,这说明作案的是同一个人,那贼是有意诬陷我的,请老爷明察,我是冤枉的”。县令觉得有理,便把夏阿陋释放了。不少穷人闻知阿陋哥回来了,都前来探问。
又几年过去了,夏阿陋得悉这位县令是个贪官,十分痛恨。某夜带一个徒弟来到县衙内,偷了不少库银,并留下一张纸“夏阿陋到此”的条子。次日,县令发现库银失盗,还有一张纸条子,心里十分苦闷,细想每次作案的都留下“夏阿陋到此”的条子,看来又是同一个人作案,乃派人四处查访。
却说夏阿陋师徒二人回到家里,夏阿陋把偷来的库银分一点给徒弟,徒弟嫌少,因此怀恨在心。一天,夏阿陋准备晚上到郊外一户员外家作案,叫徒弟早点去休息。谁知徒弟偷偷地来到县衙,把这事告知县令,并说他师傅是个飞檐走壁的人,难于捉拿,最好叫员外在天井里放满一节一节的竹筒,使他立足不住,并周围派人暗中埋藏在天井附近。果然到半夜,夏阿陋师徒二人来了,夏阿陋先行跳下井,被竹筒滑倒在地上,差人上前把他擒住押回县衙。
次日县令升堂审问盗窃库银之事,夏阿陋不肯承认。县令叫那徒弟出堂作证,夏阿陋才知道被徒弟出卖,不得不承认盗窃库银之事,因此夏阿陋被判处死刑等待秋后处死。
秋后,县令将夏阿陋押赴刑场处死。不是斩首,是用风炉枷把他吊死,风炉枷是用枷板套在颈上,脚下用一块木板垫着,把风炉枷吊上以后,取去脚下的木板,这形同上吊。据说,足足吊了三天三夜,夏阿陋才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