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的前世今生

月牙初上,夜风里满是枣花香。镇中间的戏园子里,早早摆满了小板凳长条凳太师椅等等,高高低低一大片。远处,油糕摊儿、水煎包摊儿、凉粉担子、醪糟锅儿都已开始营业,“通爆通爆”的风箱声,“滋啦滋啦”的油煎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戏还没开,台子下面已然是热闹非凡。
今晚的演出,墙上红纸戏报写得清清楚楚:同州梆子《破宁国》。台子下面的几个老头,一面悠闲地抽着旱烟一面议论:“四红加一黑,必定是破宁国”,“快走快走,去看润娃杀狗”,“快跑快跑,去看王谋儿别窑”。
一阵开场锣鼓震天而起,人群又是一阵骚动,闻声赶来的人纷纷往场子里面挤。锣鼓声过先是折戏《盗皇陵》,只见名角王谋儿出现在舞台上。几个跟斗翻过,他落在两张摞得很高的桌子上,口中含着一个鸡蛋,腋窝夹着两个鸡蛋,两只手各握一个鸡蛋还端着簸箕,簸箕里还有小米。然后一个跟斗空翻下来,稳稳当当落在舞台中央。簸箕的米不撒一颗,腋下鸡蛋和手中鸡蛋不打一颗。而最令人称奇的是,就在他从高高桌子上往下翻跟斗轻盈落地的一刹那,他含在口中的鸡蛋,会突然“噗”地一声吐出蛋皮,蛋黄蛋清悉数入肚。这时台子下面全都屏住了呼吸,然后爆发出暴风骤雨似的掌声、叫好声、口哨声,震天介响。
这出戏,同州人叫他“夹鸡蛋簸米”。
另一折戏则是沙苑名角“拜家红”拜童麟的拿手戏,取材于《水浒传》“时迁偷鸡”。
“偷鸡”开始,只见戏台之上,鼓乐暂停灯光闪烁,只有梆子声急切、短促,一个身着紧身衣的武丑蹑手蹑脚进入人们视野,台下观众登时屏住呼吸万目所瞩,集中在武丑身上。
只见时迁在戏台上转身亮相翻跟斗,他动作轻盈似燕落地无声,演绎着一个盗者飞檐走壁的高超本领。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偷鸡”的高潮就要到来,瞬间,他突然跃起,头上那根辫子向上甩出,牢牢地挂在舞台中一个象征树枝的木杆上,然后,又“嗖嗖”出手打起了小红拳,足有几秒钟,再来一个“鹞子翻身”,悄然落下亮相,怀里抱着一只公鸡。台下骤然冷场,片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就是拜家红有名的绝技“吊帽盖”。
本戏开始了。
《破宁国》故事写元顺帝末年,无敌将军朱亮祖被奸臣陷害,出任宁国都尉,后朱元璋久攻宁国不克,大将常遇春力擒朱亮祖并晓以大义,朱亮祖归降的故事。因剧中朱亮祖、康茂才、赵德胜、张得胜全是红脸,常遇春是黑脸,因而人说:“四红加一黑,必定破宁国”,这就是同州梆子的历史名剧。
说起同州梆子,世人都知道这是陕西关中的地方戏,又叫“乱弹”,由于它诞生于关中同州一带,因名“同州梆子”,又叫“东路秦腔”。
据吕不韦《吕氏春秋》记载:“殷整甲徙宅西河,实始作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秦音。”说明在西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秦音秦声,原本就产生于关中东府黄河西岸(西河)的同州一带。从春秋时期的古老“郑声”,到秦末汉初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到魏晋六朝时期的秦声歌舞和百戏;唐代的“歌舞戏”“参军戏”;到了宋代朝邑有“岱祠岑楼”,说明戏曲已经形成了规模;元代戏曲则进入了高峰期“社鼓喧阗,烟火辐辏”;再到明代,激越高亢龙鸣凤吟的同州梆子引发了明清两代“花部”①的勃兴。还有后来温文尔雅婉转动听的“碗碗腔”的衍生壮大,这一切都说明,黄河西岸的古同州古大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真正的音乐之乡戏曲之乡。
大荔当地流传一个故事。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大荔和蒲城之间的孝通练兵时,就以同州梆子为当时军队的军戏。民谣说:“坡南出了个驴子欢(即吕志谦同州梆子名艺人),一声就能吼破天。不唱戏,没盘缠,跟上李瞎子(李自成)过潼关。唱红了南京和燕山,不料一命丧外边……”《清稗类钞》记载:“秦腔明季已有,以李自成之事证之”。
清乾隆年间,著名同州梆子艺人魏长生,三次赴京演出,“一出《滚楼》名动京师举国若狂,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为之减色,士大夫为之心醉。”(引自《燕兰小谱》)
道光咸丰年间,同州梆子在宫廷和民间都极为盛行。东府就有班社三四十家,著名的有四大班和八小班。艺人们还集资修建了梨园会馆“庄王庙”,同州梆子进入鼎盛时期。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有一千余本,抄存的有二百余本,大部分失传。题材多为正旦、老旦、须生、花脸、武生演唱的历史剧,如《破宁国》《反五关》《黄逼宫》等等。
民国初年,同州一带的梆子班社都纷纷学习了西安易俗社的改良秦腔,同州梆子走向了萧条没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陕西省文化厅为了挖掘文化遗产,抢救这一古老的戏曲之花,他们花大力气在民间走访,把散失在各地的老艺人请到西安座谈,陕西戏曲学校专门成立了“同州梆子班”,让老艺人当老师带学生。著名老艺人有孝义的须生王谋儿人称“活诸葛”;花旦润娃大名王德元,艺名“猛开花”;小旦朱林峰艺名“迷三县”;大净王麦才、二净合阳王赖赖;文武小生苏村槐园赵东郎;正旦王志玺、小丑刘省三、长靠须生何祥初等名角。艺术总导演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这是同州梆子的鼎盛时期。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一大批优秀演员成长起来,雷平良、杨三瑜、白月燕、杨荣荣、王曼丽纷纷亮相舞台,演出剧目有《破宁国》《白蛇传》《辕门斩子》等大戏,它那独特的声韵唱腔、音乐伴奏、设计细腻的表演、华美的服装、新颖的舞台设计以及青年演员俊秀亮丽的扮相,一下子就征服观众轰动了西安市,唱红了关中大地。
文革后同州梆子停演。面临失传消亡的局面。
2008年,大荔县剧团开始整理挖掘抢救同州梆子,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以大荔剧团为主体的同州梆子队伍已经壮大,排练了不少传统剧、新编剧,赴京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备受欢迎。后又参加各地的剧目汇演,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同州梆子正在走向新生。
注:①花部:指乾隆年间流行的除了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剧种。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