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凤婷:蚕不只有丝
蚕不只有丝
荣凤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极具悲伤情绪,宣尽封建时代恋人之间的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矢志不渝的决心,把丝喻思实在精妙绝伦,而今天我要说的是蚕的生命精彩不在丝,而在由作茧自缚到化蛹成蝶的破茧而出,再到追逐自由繁延生息,从而完成一个华丽的生命轮回。
蚕没有因丝而死,而丝只是它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蚕也因丝让生命活出了灿烂,活出了人类对它的认可,活出了在自然界的地位,活出了永不在害虫的序列。
蚕也因丝而让中国闻名世界。
我们聪明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蚕丝制作衣料的人。
中国最早通向欧洲的路取名为丝绸之路。
当时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丝绸谁有幸穿上被喻为天人。
小小的昆虫因丝造就了中国历史曾经的辉煌,它也因丝牵动着我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年轻时是养蚕能手。每年开春时,她便把沾满蚕卵的牛皮纸绑在腰间,以体温来促使小蚕蜉出。
一周后,打开牛皮纸便会看到小米粒大的深灰色小蚕在纸间蠕动,母亲小心翼翼的用鸡毛把它们从纸上扫下来放在铰碎的桑叶上,两周后便可看到它们一厘米多长的身躯了。
蚕前四周食量较小,五,六周时吃的最多,晚上可以听到它们沙沙吃桑叶的声音。
母亲每天要给吞清一次粪便和它们吃剩的桑叶残梗,并把蚕的粪便单独晾晒起来,育有小儿的左邻右舍会向母亲讨要用来给小儿装枕头说能去热降火,他们称蚕便为蚕沙,听起来很清爽,枕起来有股桑叶的清香味,又象把脑袋放在了散沙上,随头而赋形很舒服。
小时侯看母亲忙不过来时,我会走上前去给她帮忙,灰白色的蚕抓在手中凉凉的,长而圆滚的身体配以短短的小腿看起来并不让人憎恶,圆圆的头上配有剪刀般的口器,因而当它们长到快成熟时吃起桑叶来真有股风扫残云之势。
特别是遇上下雨天,是母亲最忙的时候,她还要把桑叶上的水珠用干布抹净才能喂蚕,否则蚕会拉肚子影响产丝。
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两个月时间,在幼虫成长的四十多天里,它要退七次皮,每次退皮叫做蚕眠,蚕眠期间一般不进食,不吃也不动,僵僵的昂着头爬在那里,看着象入眠了一样,所以叫蚕眠。养蚕的人来形容蚕的大小就是用几眠了说的。
当蚕长到浑身透明时说明它已老了,已不在进食,它们开始四处寻找适合吐丝的场所,这时母亲会把早已备好的用碎竹枝扎成的蚕簇放在蚕床旁,成熟的蚕会很自然地向上爬去,很快,蚕簇上会结出五彩宾纷的茧,白的,黄的,粉的,令人眼花缭乱。
我很喜欢借着灯光或日光看着蚕在茧内吐丝,那上下左右不停摆动的头把丝均匀地吐在茧壁上,有人说它在做茧自缚,这种说法也对,其实它是在建造避护所,以躲避恶劣环境,为将来蜕变成蝶做准备。
每年收茧时母亲会把成色好的,个大的,茧厚的留下一部分做种蚕,其余的都会拿去抽丝,还顺便把皮薄的,成色差的铰出桑蛹来,再配上葱花与鸡蛋放入锅中,油煎至焦黄,用烙馍卷着十分好吃,小时候跟着母亲几十天的忙碌,为的就是这,压根就没关心过丝产的多与少。
长大后随着化纤的出现,北方的养蚕已被众人遗忘,即使有人喂养也是属于消遣,量十分小,玩玩而已,而令我难以忘怀的却是蚕的精神,由作茧自缚到化蛹成蝶和最后的破茧而出,弱弱的小虫,力量之强大,意志之坚强,让人叹为观止。
为自由蜕变长翅,为光明突破坚壁,更不能忽略的是这些突显生命精彩的艰辛劳作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
有些时候人不如蚕,因为蚕不只有丝,它时刻都在超越自我。生命因超越自我而精彩,人也如此。
荣凤婷,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人,出生于1959年,女,退休教师,现为家庭主妇。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