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篇 | 方志中的上海年俗

属你最牛

最浓的“年味”在哪儿,你还记得吗?是全家团圆的欢声笑语,曾经弄堂中小伙伴的分享年货的嬉笑?还是年夜饭聚集的香气?亦或是爆竹声声中的邻里祝福?那些藏于心灵深处的记忆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方志记录历史,传承文脉,更是包罗万象。其中关于岁时的内容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以下,小编就与各位读者分享一些方志中关于年俗的内容,在历史的细节中找寻年的味道。

除夕习俗

除夕是指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俗称“年三十”“年夜”。这天,敬祀天地,焚香点烛,供奉糕点、斋饭等,感谢一年来的护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老早的时候,上海部分主妇会将兰花、水仙花、腊梅花作为新年的装饰化妆必须品,一些小贩把这些花扎成扣条、花球、边花,在除夕夜兜售直到天明。现今,春节购花,装饰家居的习惯仍然延续着。

1946年,上海街头售卖年画、春联和花枝的小贩
图片摄影 | George Lacks |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1993年新春前夕,闸北区一处弄堂口,一位长者正在书写楹联
图片摄影 | Stuart Franklin | Mugnum Photos 授权

1993年新春前夕,甘肃路一条弄堂中,老人们忙着洗晒衣物,干干净净迎新年

图片摄影 | Stuart Franklin | Mugnum Photos 授权


【吃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合家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除夕的“年夜饭”是上海人最为看重的一顿餐食,吃饭时一家人必须聚集在一起,菜肴也要比平时丰盛得多,称“吃团圆饭”,也叫“合家欢”。

传统年夜饭的菜肴一般是“老八样”,有些地区称“蛮八样”。金山枫泾地区的“蛮八样”是指:全蹄、全鸡、全鸭、全鱼、红烧肉、酱油蛋、猪爪、油豆腐嵌肉。浦东老八样由八宝饭、扣蹄肉、扣三丝、白斩鸡、咸肉片、红烧鱼、蛋卷、三鲜汤组成,外加一只大冷盆,冷盆内放有海蜇、白斩鸡、猪肝、肚片、白切肉、花生米、皮蛋、肉松。老八样菜肴的制作,上海各地区的制作习惯也略有差异。

什锦砂锅的精致摆盘


当然,一份热气腾腾的什锦砂锅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爆鱼、肉皮、咸肉、五花肉、猪脚、肚片、焖蛋、蛋饺、肉圆、鱼圆、冬笋片、白菜、粉丝、黑木耳、香菇、青菜心等都是让人垂涎之物!

20世纪80年代后,市民的收入提高了,而年三十又要上班,没有时间准备年夜饭。于是各饭店、宾馆适时推出了年夜饭的项目,一时间供不应求。在上海一些知名饭店,往往需要提早几个月预定春节酒席。

1993年,上海一处弄堂灶间里,隔壁邻舍一边嘎讪胡,一边准备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生活情趣
图片摄影 | Stuart Franklin | Mugnum Photos 授权
1993年,上海普通市民的年夜饭。简简单单,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年味
图片摄影 | Stuart Franklin | Mugnum Photos 授权

进入21世纪后,年夜饭形式更趋多元化,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分化明显。商家也适时做出调整,推出种类更趋丰富的定制年夜饭。随着电商的兴起与繁荣,将菜肴和配料配置好,及送货上门的半成品年夜饭大受欢迎。

【守岁】

在年夜饭后,家庭成员无论老小都不就寝,围坐一起谈笑、吃美食,或做游戏、打扑克、下棋、打麻将等。随着网络普及,给亲朋好友发短信、微信祝福和抢红包,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习惯;等到12点钟声敲响,爆竹齐鸣迎接新年,然后才可以睡觉,叫“守岁”。2016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规定外环线以内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声”也就留在了上海人的记忆中。

此外,上海在没有电灯的年代,人们要点守岁烛,室内各个房间点烛,现在一般家里每个房间亮着电灯,叫“满堂红”,直到次日天明。

【看春晚】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除夕守岁的新内容。吃了年夜饭,一家人团坐一起,收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全世界华人同步迎新年,称为“看春晚”,这一除夕活动成为当代生活的“新年俗”。1960年已有通过电视观看春节晚会的形式,叫做“除夕晚会”,但是电视机当时还很不普及,并且采用录播的形式进行节目传输,缺少现场感。

1983年开始,春节晚会剧组采用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探索开辟多个分会场、热线电话等方式,加强“共时性”与临场感,使春节晚会与“过年三十”紧密结合。随着网络的普及,又增加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如微信抢红包等。尽管众口难调,节目组挖空心思组织节目,每年仍会受到各种抱怨和不满,但在除夕之夜,看春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仪式,即使不看,电视照样开着,节目中的欢声笑语与春节气氛融为一体。

初一至初五习俗

【初一特殊食俗】

老上海传统大年初一早上要喝“元宝茶”,茶中除了要放一些上等的茶叶以外,还要放上两枚清香脆口、涩中带甜的青橄榄,此日的早点,大多吃糖拌小圆子、宁波圆子、酒酿汤圆、糯米糕、红糖枣子汤等,也有的吃两只加有红糖的“水潽蛋”,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和老上海人,还比较讲究;年轻人中间逐渐弱化。

1876年1月24日《申报》一篇题为“过年竹枝词”的文章中有很多当时上海过年的风俗细节,其中就提到“元宝茶”


正月初一中饭也是全家团聚的聚餐,颇为重视,吃的每一道菜,也都有讨口彩的叫法,以图吉利。肉圆、蛋饺是必不可少的,肉圆象征团圆,蛋饺寓意招财进宝;菠菜因为梗长,叫做“长庚菜”;青菜色绿,叫做“安乐菜”;黄豆芽与油豆腐同煮,叫做“如意菜”;百叶包肉称“百叶如意卷”,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称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饭里预埋荸荠,吃饭时用筷子挑出,叫做“掘元宝”;一般不将鱼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春节里最有代表性的节令食品是年糕,几乎家家都要做年糕、买年糕,讨“年年高”“节节高”的口彩。
1949年前还有在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的制法通常是把药料盛在三角绛囊中,除夕之夜,将其悬浸于井,初一寅时取出,放在酒里煮沸四五次,然后举家痛饮。民间相传有解毒驱邪的功用。21世纪后,开始有企业制作屠苏酒,上海一些百年药店有屠苏酒销售,有极少数市民家庭复兴喝屠苏酒习俗。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自制或购买各种糖果和风味食品,如蜜枣、桂圆、桔红糕、云片糕、油枣、金桔、糖莲心、芝麻糖、花生、开心果等和各种水果,以供家人尤其是小孩享用和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戚,初一早餐后便会将其摆放在客堂(厅)。传统上有红漆果盘,大多是九个小盘,大大小小互相对称,正中一个方形斜置,四边四个三角形,围合成一个大方形,又有四个三角形围在大方形的四边,这样拼好又恰是一个正方形,形成一个大果盘。这些盘子里通常都画着和合二仙、八仙之类的吉祥图案,精美喜气。20世纪80年代后,只有少数家庭保留这种果盘,大部分家庭用塑料或玻璃果盘。

1979年1月18日春节前夕,上海陕西北路菜场盆菜组营业员孙大仑(左)在销售盆菜。色、香、味、形俱全的盆菜,寓意喜庆团圆
图片摄影 | 唐允仁

20世纪90年代春节期间的上海街头,各类小吃餐饮店生意兴隆
图片摄影 | 陆杰
20世纪90年代新春期间,南京东路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橱窗
图片摄影 | 陆杰

【放爆竹】

正月初一,开门第一件事是放鞭炮、爆竹,称为“放开门炮”“放高升”,原意是驱邪辟疫,也寓意开门大吉和高升发财之意。20世纪60~70年代几乎无人燃放,80年代起,正月初一凌晨城乡各家爆竹、鞭炮、烟火声持续半小时许,远甚于20世纪50年代前。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烟花。春节期间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除夕12点和初一凌晨,还有初五凌晨迎财神的时候,迎财神时放得比过年时多。
春节的记忆怎么能够少了爆竹声?二十多年前上海市政府虽然已经开始设立“禁放区域”,但是只限于市中心区域的个别地段和道路,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也不忘提醒市民注意防火,安度佳节。图为1993年春节前夕,《新民晚报》有关燃放爆竹以及防火的报道

夜明珠!当然是夜明珠!春节燃放烟花的必备品种,弄堂里小伙伴们的首选

图片摄影 | Stuart Franklin | Mugnum Photos 授权


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的污染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逐年减少。市政府也不断强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力度,2015年通过《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自2016年1月1日起,禁止在外环线以内区域、外环线以外8类场所燃放烟花爆竹,将禁放区域从内环扩展至外环。2018年开始禁止在外环线以内区域、外环线以外9类场所燃放烟花爆竹,倡导使用电子鞭炮等安全、环保的替代性产品。

【烧头香】

除夕子时和正月初一凌晨,人们到城隍庙、白云观、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法华寺或附近寺庙烧香礼拜,称“岁朝香”,不少人争取抢先烧头一炷香,叫“烧头香”,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健康。民国时期盛行,以城隍庙烧头香人最多,相传最灵验,每到除夕半夜,到城隍庙的道路就拥堵不堪,以致城隍庙内人山人海、没有立足的地方,大家都想抢烧头香,认为烧头香能得到更多的福气。20世纪50年代起渐少,但没有完全绝迹,即使在“文革”时期,城隍庙已改作商厦,每年的除夕晚上也会有少数人偷偷地在“庙”外烧头香,正月初一清晨总能发现一些烧尽的香杆。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烧头香又兴盛,除了城隍庙,龙华寺、玉佛寺等佛教寺庙也成了烧头香的主要庙宇,不少人除夕年夜饭后就前往寺庙烧头香。因为人多,这些庙宇周围往往交通管制,还要派警员维持秩序。上海俗信烧头香一般要连续三年,否则不灵验。

1993年新春,玉佛寺内,跟随父母前来祈福的孩子们。最为纯真和快乐的童年记忆

图片摄影 | Stuart Franklin | Mugnum Photos 授权


【拜年】

春节的初一至十五,都是拜年的时间。大年初一熟人见面,互道“恭喜发财”。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客人来拜年,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敬米花糖汤,或有两只橄榄的茶,俗称“元宝茶”。20世纪80年代以来,米花糖汤、元宝茶逐渐消失,代之以新鲜水果、糕点等。
春节期间往往去亲朋好友家拜年,还有同僚间的社交性拜贺活动。清代民国时期上海人拜年时还有用名帖的习俗,名帖是梅红色的,上面工整地写着自己的名字,然后请人将其送至亲友门上,这种方式叫做'投刺'。清人张春华在《沪城岁时衢歌》中写到:“满城裙屐此匆匆,宾主循环一例同。卓午出门归路晚,绕阶名纸拾梅红。”因为“名刺”是梅红色的,故又称梅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春前夕或大年初一这天,各级政府及相关的群众团体负责人等下基层慰问烈军属、劳动模范、节日坚持生产工作的各行各业人员,以及敬老院中的孤老等,已成春节新风。春节前各单位举办迎春团拜会、茶话会等,称“团拜”。
在年初一、二两天,新娘得先向夫家的尊长拜年,到初三与夫婿同回娘家拜年,可是得在当天返回,不在娘家住宿,称为“正月不空房”。
随着时代发展,拜年方式不断更新变化。除了常规的登门拜年外,20世纪80年代,市区市民流行互寄贺年卡拜年,邮局售出的贺年卡在3月还有抽奖活动;90年代,因电话普及,亲朋好友之间电话拜年成为时尚;之后流行BP机拜年风气,互相发送BP机拜年贺词;通过电脑发送电子贺卡拜年;网络普及后,手机短信祝福、微信祝福,年轻人通过网络传达祝福感情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拜年形式呈多样化。常规登门拜年所携带礼物也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以糕点、白糖、糖果为主,大白兔牌奶糖曾时兴;之后,以蛋糕、鲜花、营养品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使得BP机,大哥大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受到商务人士和年轻市民的欢迎。上图中这篇1993年大年初一《新民晚报》报道中对当年的新式拜年方式有着生动的报道


【祭祖】

1949年前,人们在年初一凌晨要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活动,叫“做年”。有钱人家在早饭前,要点香烛,置糕饼、干果之类的供品,举行拜天地、拜家堂、拜祖先画像的活动。有的人家悬挂五世同福的祖宗像,俗称“五代图”。这些画像在除夕前挂好,到正月初八或十六那天取下。此日凌晨,人们要早早起床梳洗,肃正衣冠,由家长率领妻儿依次向祖先神灵,燃烛焚香,磕头祭拜。一些缙绅之家,还要到家庙中去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一首上海歌谣中这样唱道:

十丈高墙有根基,各家人家祭祖先,
祖先代代宜孝敬,逢时逢节弗忘记。
四面门窗齐关闭,碗盏盅筷摆整齐,
八仙桌,栲栳椅,古铜香炉,锡蜡扦。
两行红烛煌煌亮,一炷清香一炷烟,
老辈祖先朝南坐,后辈组先坐两边。
合家大小齐跪拜,男先女后论规矩,
焚烧锭帛完来送,子孙兴旺有铜钱。

1946年春节,上海一户人家中的祭祖仪式
图片摄影 | George Lacks |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贫困之家的拜祭形式则从简。祭拜结束后才能吃早饭,或糖圆,或年糕。
祭拜是春节的一项主要活动,除了祭祀祖先外,还要一起拜各路神灵,以求平安。旧时,上海县衙、上海道的长官,在初一这一天,穿上朝服到万寿宫拜牌,换上公服到城隍庙、沉香阁等寺庙去敬神。老城厢居民一般饮用井水,故家家有井,人们认为井中有神,曰“井泉童子”,初一起至初三日敬祀之。居民还有敬门神的习俗,初一到初三,以果蔬供品为祀,以保门户太平。
1949年后,郊区农村仍有祭祖祭天地活动,市区已逐渐消亡,唯存烧头香习俗。
【兜喜神方】
1949年前,上海不少居民,特别是商店里的老板、员工,在正月初一早饭前,按照当年历本上所指的喜神方向,去外面兜一圈,以求一年健康安宁,财源茂盛,叫“兜喜神方”,又叫“兜财”。
此俗本是古代江南地区的一种宗教性活动,刘豁公《上海竹枝词》注云:“沪俗阴历元旦,有兜喜神方之举。兜喜神方者,即就《历本》所注喜神之所在之方向绕行一周,所以取吉利也。”后来兜喜神方逐渐变成了一种娱乐性的活动,届时一家人一起到郊区野外去玩上一天,顺便看看沿途风景,品品乡村野趣。1949年后该习俗消亡。
【压岁钱】
正月初一早饭后,小孩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也有在除夕吃“年夜饭”时发“压岁钱”。“压岁钱”古称“压祟钱”,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小孩佩带身上能驱邪镇魅,因“祟”与“岁”谐音,后多称“压岁钱”,铜钱废用后,改用红纸包铜板或纸币。1949年后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压岁钱”的风俗渐渐消退。

20世纪80年代起,发“压岁钱”重新风行,且一年盛过一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等收入家庭给孩子的“压岁钱”从2位数升到3位数,现在已达到4位数。微信流行之后,微信红包风行,在春节期间成为大家聚会、娱乐、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一忌讳】
正月初一,新年的开始,这天的言行也是人们预测自己一年中命运好坏的征兆,特别讲究“吉利”,“禁忌”。有“八不”习俗:不动刀、不扫地、不提水、不骂人、不倒垃圾、不倒马桶、不吵架、不说不吉利话。
不许孩童胡言乱语,忌讲“打”“杀”“死”“烂”“病”等不吉利的话,为防止不懂事的小孩无意间说出不吉利的字眼,在年三十夜,各室内要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童言无忌”的红纸。又忌扫地,说是防止财气外溢。
早先,上海市郊的松江、嘉定、青浦、上海等县,有农谚谓“年朝黑漉秃,高低乡尽熟。”意思是说年初一早晨天色阴暗,则高田、低田的稻、棉等作物都有望获得丰收。而奉贤、南汇等县则有“大年初一老白霜(天晴),一个稻把二人扛”的农谚,意思与前者正好相反。反映了农民在一年之始,祈求丰收的愿望。
随着科学与文明的不断进步,一部分“禁忌”习俗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但一部分却仍然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心理之中。

【接财神】

上海接财神习俗最早出现在商家,尔后扩展到市民。最早见于上海诸生张春华在道光十九年(1840)刊刻《沪城岁时衢歌》。同治十年本《上海县志》记载:“(正月)初五,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曰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曰财神酒。”轰饮即多人聚集一起狂饮,说明在市民中间已广为流传。商店接财神仪式,在初四晚上布置祭祀物品,初五凌晨就争先恐后,抢着放鞭炮。
康熙《松江府志》中关于正月岁时风俗的记录

同治《上海县志》(卷一)岁时篇中关于正月新年的风俗记载,其中就有“五日接财神”的细节描述


一般商家在房屋正中挂上五张财神爷的神纸,在店铺门面的左右两侧悬挂纸灯笼,灯笼上贴有本店牌号,供桌上围上绣花的红绸桌围,上面供奉三牲(猪肉、鸡、鱼),或者供五牲(另外加牛肉、羊蹄)。一般祀财神的鱼用的是金色鲤鱼,“鲤”为“利”的谐音,称“元宝鱼”;鸡用雌鸡,取其生蛋,以讨“可得金子”口彩;肉用鲜肉,表示“今岁得肥(利)”。还伴以用鸡血冻划成定胜形,叫“元宝”;或用粉制元宝,叫“糖元宝”,以讨“招财进宝”之口彩。有的富商在神像前放置真的金银元宝,以示虔诚。还有的将活鲤鱼养在缸内,称为“活元宝”,祀财神后的第二天天明时,将鱼或放生于黄浦江,或放生于城隍庙豫园九曲桥荷花池中,比喻元宝像流水一样流进来。有的商家,把鸡蛋染成紫红色或鲜红色,叫做“染元宝蛋”,喻示“元宝若鸡生蛋,源源而来”。
迎接财神时放爆竹,气氛热烈、隆重,有的富商请来丝竹、锣鼓队助兴,鼓乐喧天。店主、店员依次排列,向神祗磕拜。祀神宴神到深夜后,向财神奉上点心,一般是馄饨、面,面叫“财神面”;也有用年糕汤作点心,叫“元宝汤”。参加祀神者也要吃这些点心,取“财宝满屋”之意。这日店家要宴请全店职工吃“财神酒”,人们聚在一起饮酒欢聚。财神酒的菜肴是鸡、鸭、鱼、肉之类,另外还要加上一道“元宝鱼”的特色菜,以祈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店家在这一天白天决定店员的去留,将辞退的店员不得参加夜间的拜财神活动。
各店家接财神之后,会迎来一批批三五成群的乞讨者,他们口呼“财神到门来,添喜又添财”“恭喜发财”等吉祥话,向店主讨钱。旧时,店主给乞讨者每人一二文钱,或增至铜元一二枚。还有的扮作财神,五六人一道敲锣打鼓,向店主“恭喜发财”,索要铜元数十枚才作罢。
接财神活动,竹枝词里有生动的写照:海上钓侣《过年竹枝词》:“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袁翔甫《海上竹枝词》:“元宝高呼送进来,财东今夜又招财。鲤鱼不跳龙门去,也逐金银上供台。”
1949年后至20世纪70年代,接财神活动日益衰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兴盛。从1977年后开始,上海正月初四晚,燃放鞭炮的习俗还是渐渐恢复。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驰入快车道,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历史上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相继落实政策恢复开放。这个时期,接财神活动恢复到1949年以前的水平。上海城隍庙2001年春节率先恢复接财神活动,而后白云观、钦赐仰殿等道观和龙华寺、玉佛寺等佛教寺庙也纷纷举办。

2009年新春的豫园灯会
图片摄影 | 陈志民

回忆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随着城市高速发展,普通市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各种或细微或深刻的变化。而那份不变的“年味儿”,那份弥足珍贵的“春节情”是一如既往的真实和温馨。END

新春大吉,健康如意

值此新春之际,@方志上海也借此机会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和鼓励!恭贺各位读者佳节快乐,幸福安康,阖家幸福

参考资料 

本文节选自《上海市志(1978—2010)·风俗方言分志·风俗卷》(审定稿),略有删节和修改

部分图片为授权使用,版权为拍摄者所有

未经许可,谢绝其他用途

《申报》资源:爱如生申报数据库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0)

相关推荐

  • 俗‬语:“大年三十,熬一宿”,看看大年三十有哪些传统习俗

    [导语] 大年三十马上到了,这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传统佳节.这一天,人们喜气洋洋,欢天喜地过大年. 你知道吗?大年三十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是辞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 ...

  • 说古道今话春节 年味记忆话从前

    说古道今话春节 作者:王新生 公历新年一过,农历新年很快就要来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岁旦",又称"元旦&qu ...

  • 除夕的两个习俗——年夜饭和守岁

    除夕是个除旧布新的日子,所以这个节日的习俗就比较多一些,但主要都是涉及祭祖.祭神方面的活.今天我们专门谈一下除夕的一个重要习俗--守岁. 对于喜欢熬夜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个天赐良机,是熬夜理由最充分的 ...

  • 上海有个古镇,闹中取静,俗中有雅,距市中心不到1小时路程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小编 ...

  • 教师成长必读文章1500篇(中)

    在互动教研中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成长需要有效引领 如何成为智慧名师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师发展标准 新教师专业能力透视:新教师如何才能加速度成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误区及对策 教师的五个 ...

  • 申论绝佳素材|人民日报百篇评论中精选52个金句!

    申论绝佳素材[good] 人民日报百篇评论中精选52个金句! #申论##省考#

  • 新年大礼:送你3篇自学中医书单!(任选哪篇)

    自学中医书单第一篇: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 ...

  • 剪影,你真的会吗?技巧全在这篇文章中!

    剪影,简单理解就是亮背影衬托下的暗主体形成的轮廓.而剪影,不仅仅局限于此. 剪影主要与外形和对比有关.当照片的信息可通过外形传达时,剪影则首屈一指. 因为不必考虑拍摄主体的表情,所以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出 ...

  • 看野眼 / 篇二十三:上海人家,半新半舊

    翻閒書,看看從前人寫的短信,再看看五月假日裡,上海的日常街景,半舊半新,悲欣交集. 介紹繡娘: 某某賢姊: 正思風采,忽捧朵雲,情語依依,新詞疊疊.前某小姊托雇繡娘,一時無從延請,報命因是而遲.刻有某 ...

  • 看野眼 / 篇十九:上海的春天,於網紅之外

    網紅,是一枝橫空出世的攪屎棍,把原已擁擠得不堪一擊的上海,狠狠一把,推進人潮泥海的萬劫不復裡.嘆嘆. 好在,世界總有某些力量,會於冥冥之中力挽狂瀾.疫情之後,有了預約入內.嚴控人數這種新生事物.春光明 ...

  • 《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真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先秦年间流传下来的各类典籍里,<列子>一书,公认充满着神秘色彩. 比如它的作者,至今都充满争议.有人认为就是出自战国思想家列子之手,也有人认为经过了西汉学者刘向的补充 ...

  • 小年贺岁 | 明清绘画中的灵猴

    文/朱万章 画猴在中国画中属走兽一科.明清以降,专门以画猴著称者,并不多见.就现存作品而论,明清画家中有猴画传世者,大多为职业画家或佚名者,只有少数文人画家参与了猴画的创作."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