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冰神祭祀
冰神祭祀又叫祭冰神,祭冷神。它是我县后张范村一项民俗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每年的立夏日,由村民自发成立的非宗教性村社组织“龙神会”主持开展,以祭祀108位龙王为主,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受冰雹之害。
根据后张范村老会首保存的手抄本记载,此起源于明万历年间,据平乡县县志记载为旧时。没有确切年代。但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和村里老会首的陈述,此活动在后张范村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关于冰神祭祀的起源。相传,以前后张范及周边村,立夏前后,连年遭受冰雹之患,造成庄稼受灾欠收,农民大量流亡。该村一名作法道士云游到北白(音)坡,谒见了一位能破此灾的天师,天师说是乌龙作怪,嘱其在每年立夏之日前后,戒斋七天,设醮事供奉冷神,用活乌鱼,乌公猪和乌公鸡祭之,可免除灾祸。道士求得真法回到村后,遵照天师嘱咐去做果然灵验,当年冰雹没有侵袭该村,且风调雨顺,庄稼获得丰收。后世成立了醮会每年祭祀,代代效法,逐渐形成一种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延续至今。
俗语说:“雹打一条线,旧道年年串“,意思是说,冰雹下的线路经常是固定的,因而受灾的区域也是固定的。立夏当天,村里的善男信女们虔诚抬着供奉一百零八尊龙王的轿子,进行巡街。回来后,在醮棚内举行一场庄重的祭典活动。
祭典仪式由四名衣帽齐整、身着礼服,名曰:鸣、通、引、亚的四名礼宾先生主持。行礼过程中,“鸣”礼宾领众人举祭就位;“通”礼宾带领众人行三跪九叩之礼;“引”礼宾将水盆移至香案前,盥洗后负责跪拜上香,行初献、亚献、终献之礼;最后“亚”礼宾诵读祭文。同时,吹手奏乐,炮手鸣炮。
祭典活动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去村西祭祀点举行盛大的移驾祭祀大典,一路上鸣锣清道,大轿紧随,鼓乐齐鸣,旗幡伞扇,场面盛大、隆重、热闹,煞是壮观。
到达村西后,等到立夏时刻一到,便开始祭祀。首先由四名礼宾先生带领众信徒打开轿门和幔帐请出神牌,对神而祭,鞠躬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行献供品、祭品大礼,诵读祭文,奏乐鸣炮。行祭品之礼时,由会首把100斤桑木干柴放入挖好的二尺见方、深三尺的土坑中,将干柴点着,待火烧旺后,把准备好的一尾活乌鱼、一头活乌猪、一只活乌鸡及三张油饼、三棵大葱、三盘甜面酱等祭品依次放入坑中。相传,下冰雹是乌龙作怪。三种动物均为黑色,它们升天后,乌鸡变成头、乌猪变成身、乌鱼变成尾,组成一条乌龙飞走,此地也就没有冰雹之灾了。
至今,平乡县一些乡村保留着传统的“立夏祭冰神”习俗,其中后张范村被民众认为是最早产生此习俗的村庄,更具代表意义的是后张范村是以活物(火头鱼、乌鸡、黑猪)火祭方式进行的(其他村庄是用面塑火祭方式完成)。
冰神祭祀传承到现在,代表性传承人有:
梁四庆:1937年出生,平乡县寻召乡后张范村人。14岁开始学习太平道乐,18岁,开始参与冰深祭祀活动。目前是后张范村对冰神祭祀仪式的各个环节掌握最全面的人。
陈杏彩:女,1945年出生,平乡县平乡县寻召乡后张范村人。从十几岁九开始学习剪纸。现在是后张范村“花花好”的核心人物,她的生活经历不仅反映了乡村妇女对“花花好”信仰方式的认同和传承,也反映出乡村妇女在村社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意义和作用,同时,她也是后张范村村社“花花好”信仰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解释者,是剪纸“做功”的代表传承人,是后张范村“花花好”的组织者和领头人,她是全村“花花好”信仰活动中念经最多,制作“做功”的剪纸彩扎能力最全面、会做种类最多最好的人。